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经方(6篇)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条辩(8条)

()
本篇是专论疟病的,前面几篇都是把几个病合在一起,如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一般是三种病、四种病合在一起。这里专论疟病,专论一个病,说明疟病古代就很多,流行广。
疟病最早有文献记载,是在《周礼·天官冢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四时”就是四季,春、夏、秋、冬,都有比较严重的一些疾病。​“春时有瘠首疾”,春天往往头部病多,因为春天肝木主气,风木主气,“巅顶之上,唯风可到”​。风邪影响到巅顶,影响到肝经,所以头痛病比较多。​“夏时有痒疥疾”​,夏天的时候,身上发痒,皮肤病比较多,夏天天热,而且那时候条件不像现在,不可能经常洗澡。夏天皮肤病发作,身上痒,得疥疮,所以叫“痒疥疾”​。现在有的地方卫生条件不好,也有疥疮的,身上极痒。而“秋时有疟寒疾”,到秋天的时候就患“疟寒疾”,就是疟疾发作,一阵冷一阵热,类似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为什么这种病在秋天会比较多呢?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认为是有疟原虫,经由蚊子传播,由于夏天被蚊子叮咬后,传播了疟原虫,后来就得了疟疾,在秋季发作。 在《内经》里也可看到这种说法,其中说:“夏伤于暑,秋必痃疟”,夏天由于暑热的缘故,到秋天就必然要发疟疾。当然古人没有观察得那么细,不知道有疟原虫。中国北部,过了黄河以北,就没有这个病。黄河以北如黑龙江、辽宁、吉林东北三省天气比较寒冷,不利于蚊子生长,因此也就没有这个疾病。相反地,在广东、海南等地,蚊子就非常多,所以广东、海南那些地方,过去是疟疾成灾的,而且往往是恶性疟疾。古时朝廷经常把官员贬到岭南,岭南就是指广东一带,那些地方多瘴疟,即瘴气、湿气重,疟疾多,而且得了疟疾往往治不好,所以古代就有这个病。​“冬时有嗽上气疾”,冬天咳嗽上气,上气就是气喘,往往老年人到了冬天,气喘病就要发作了。在周代,已经对医生进行了分类。有“疾医”,是给人治病的;有“兽医”​,是给动物治病的;有“食医”,即现在的营养师;也有“疡医”,即相当于现在的外科医生。所以在《周礼》时已经有了医师制度,可见中国医学发展得相当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实际上不完全是他自己的,仲景是总结了汉以前.我国人民治疗疾病的经验。所以徐灵胎说张仲景集“三代以前之遗方”,这个三代就是指夏、商、周。三代以前遗留下来的处方,张仲景把它总结起来。并不是说张仲景一个人发明了如此多辨证论治的方法,发明了如此多的处方,当然《伤寒杂病论》有张仲景自己发明的东西,但是也有好多张仲景以前的东西。 据说商代有一位伊尹,原先是个奴隶,在厨房里做饭的,后来他得志了,当上了商代的丞相。伊尹就是著《汤液经》的,其中就是记载治病的方法及汤液。相传《伤寒论》第一方一桂枝汤,就是伊尹所作。因为伊尹是在厨房里烧饭做菜的,而这五味药,即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及红枣,全是厨房里的调料,伊尹就是把这几味调料合在一起组成了桂枝汤,所以叫药食同源。中医方剂从单味药到复方,是医生慢慢地从老百姓身上摸索出来的。西医是以小白鼠、兔、狗等做实验来证实,而中医几千年来都是在人身上做实验。包括我们这些医生,到现在也有点经验了,实际上我们在好多好多的老百姓身上试呀,这个方到底有效无效?对不对?实际上就是几千年试下来的,在人身上试下来的,所以它有效,就是有效。比如说“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的病,确实有效。国内的几个大药厂,比如北京同仁堂,仅肾气丸一种成药一年都能卖到几个亿。这证明肾气丸是有效的,能针对肾阳不足、肾气虚弱的病而一起作用。 疟病单独成篇,说明古代对这个病很重视,所以在《周礼》就有“秋时有疟寒疾”的记载。​《说文解字》里讲到,疟,就是“寒热休作”​。疟疾的发病就是一阵冷,然后一阵热。冷的时候,可能盖几条被子也还是冷得发抖;到热的时候,就要把所有的衣、被去掉,所以是寒热往来。其发热的情况类似于少阳证,一阵冷,一阵热,往来寒热。所以《释名》认为疟就是“酷虐也”,很残酷。他说,凡是病,要么是冷,要么是热,而这个病,先是寒后是热,所以这个病很“酷虐”,所以把它称之为“疟”​。这一篇专论疟病,虽然条文比较少,但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疟疾的病机、症状、脉象、分类、治法都有所论述,为后世论疟、治疗疟疾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篇的方剂、药物,用于现代临床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就是在人身上试出来的,试了那么许多年。有的药理试验,在动物身上有效,不等于在人身上也有效,人和动物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比如老鼠,大白鼠、小白鼠,吃泻下药,和人吃泻下药不一样。巴豆很厉害,人吃了巴豆以后拼命要拉,比大黄还厉害,但老鼠吃了巴豆不拉,它非但不拉,而且还长得很肥胖,所以人和老鼠的肠胃完全不一样,不能等同。而且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当然不否认老鼠也会受惊恐,但它毕竟比较低等,所以得的病不同。所以在老鼠身上试验有药理作用,不等于在人身上也有完全相同的药理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作用。所以我说中医真是从人身上试验出来的。所以这些处方到现在还有效。因为疟疾,自古就多这种病,在《周礼》​、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黄帝内经》有一篇叫《疟论篇》,专门论疟,称为疟论;还有一篇叫《刺疟篇》,是对于疟疾怎样用刺疟的方法,都有记载。 连建伟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方: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二两,甘草三两,栝楼根四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
牡蛎汤方: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
[原文]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用法]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和服半钱匕。
()
[原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鳖甲 柴胡 黄芩 大黄 牡丹 䗪虫 阿胶 [用法] 上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