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口大同时胃寒,故石膏与干姜同用。
2、吃东西没味道是胰脏有问题。不想吃东西是脾脏的问题。
3、口渴且不饿,说明胃中有食物。
4、口渴用吴茱萸止呕,口不渴用半夏止呕。胃口好不用吴茱萸干姜。
5、口臭,唇干,不一定是胃热,有时候胃寒也会口臭。
6、晨起刷牙恶心,胃中湿太盛造成,湿盛则肝胆不调,故多呕。
7、前额头痛一般是胃肠问题引起的,他没有便秘可是有恶心,此乃中焦有水饮之故,用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中的方子)。
8、口中流涎为胃寒,土本制水,土崩不制水,水自上泛,发病初期补土即可。
9、治土必先治水,药需入胃,导水入小便,胃苓汤中泽泻即治水之用(胃苓汤: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10、口不渴,四肢末稍热,脉沉细小,仍然是当归四逆汤症。临床上许多慢性胃病,都是寒热并结的当归四逆汤+吴茱萸干姜汤。
11、口不渴,口中津液多,多是胃下垂,因脾土不能制(克)水,故水上溢口中成涎。
12、一般西医发现胰脏癌时,已经转移肝癌,患者寿命剩下几个月。
13、心下痞,伴有恶心呕吐:半夏泻心汤;心下痞伴下利:生姜泻心汤。
14、心下痞(即胃不舒服,胃部按着硬邦邦的)伴恶心、喜热饮者,半夏泻心汤证,加茯苓白术效果更佳。
15、胃痛是持续的痛,提示此人胃中仍有实邪,稍予调胃承气汤(灸甘草3钱、大黄9钱、芒硝1钱分两包)。中脘至脐中之间有压痛,拒按,是调胃承气汤证;两胁下和双侧天枢穴有压痛,且拒按是大柴胡汤证。
16、胃病十多年,寒热并结,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交替使用。
17、调理胃:饿而不渴是虚热;饿+大渴是实热,用石膏知母。
18、上厕所前腹痛,上完厕所腹痛即止和脾有关,脾主少腹。
19、半夏可去胃周围三焦痰饮(心下痞),生姜散胃之寒水。
20、心下痞用北沙参;甘草干姜是对脾阳,附子是对肾阳;恢复脾胃功能用人参(用北沙参代替效果好),尤其是在救逆的时候要用人参(独参汤)。
21、身体沉重的原因:脾主四肢,脾主肌肉,当脾湿严重,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含量不够,血流的速度就慢,感觉沉重。
22、心下痞:表寒误下后停在胃的地方,叫心下痞,就是胃的地方不舒服。用泻心汤来解。
23、经常呕吐、反酸者,胃癌、胃溃疡者,不用桂枝汤,用了桂枝汤会吐脓血。
24、因为吃剩饭菜引起的不适,用栀子甘草豉汤。(栀子5钱,甘草2钱,豆豉5钱)食物中毒,吃坏肚子,肠胃不适,(没有吐也没拉肚子时用这个方子)
25、伤寒论中,心指胃,胃指肠。(向下移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