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串雅内编卷一 截药总治门 截药内治门

赵学敏Ctrl+D 收藏本站

截药总治门

黄鹤丹

香附一斤,黄连半斤,洗晒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 如外感葱姜汤下; 内伤米汤下; 气病木香汤下,或沉香或木香随时酌用; 血病酒下; 痰病姜汤下; 火病白滚水下; 余可类推。

青囊丸

香附略炒一斤,乌药略泡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曲糊为丸。 随症用引,如头痛茶下; 痰气姜汤下; 血病酒下之类。

飞霞子韩𢘅,昔游方外治百病,男用黄鹤丹,女用青囊丸,此二方乃游方之祖方也。

庚生按:编中所载各方,用之得宜,奏效自捷。 然须详审病人体质之虚实,症之寒热,慎勿妄投致误。

鲤鲮丸

治一切无名肿毒,治瘰疬尤效。

归尾五钱,大黄、荆芥、桔梗、乳香(炙)、没药(炙)各二钱,黄芩、连翘各三钱,防风、羌活各二钱五分,全蝎一钱,蝉退二十个去头,僵蚕二十五条,牛皮胶一两土炒,雄黄七分,金头蜈蚣四条去头足分作四样法制:一条用姜汁擦焙干; 一条用香油擦焙干; 一条用醋擦焙干; 一条用酥擦炙。 再用穿山甲四两,亦作四制:一两用红花五钱煎汤煮焙干; 一两用牙皂五钱煎汤煮焙干; 一两用紫草节五钱煎汤煮焙干; 一两用苏木五钱煎汤煮焙干。

上药共为细末,用真米醋打糊为丸,每丸重一钱二分; 朱砂一钱五分,共为衣。 磁瓶收贮,内用麝香五分以养之,每服一丸,滚酒送下。 未成内消,已成出脓,神效异常。

蜜犀丸

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 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槐花(炒)四两,当归、川乌、元参(炒)各二两,麻黄、茯苓(乳拌)、防风、薄荷、甘草各一两,猪牙皂角(去皮弦子炒)五钱, 冰片五分另研。

先以前十味研细末,后入冰片,和匀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小儿减半,细嚼清茶送下。

庚生按: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别,二者判若天渊,古今方书每混合不分。 殊不知急惊属火属痰属实者多,慢惊属风(脾虚生风)属寒属虚者多。 此方内有川乌、牙皂、麻黄、冰片诸品辛燥升散,开窍祛风,投之急惊,恐小儿稚阴稚阳难禁耗散,惟内有实火实痰者,尚可无害。 倘误施之慢惊脾虚生风之症,恐下咽立毙矣,慎之慎之。

普济丹

治一切瘟疫、时气、恶寒发热、昏迷头痛等症。

制大黄一两五钱,生大黄一两五钱,僵蚕三钱,生姜汁捣糊为丸,重九分、七分、五分凡三等。 遇瘟疫时症,取无根井华水服之(即平旦井中取起第一汲之水),视病人之老幼强弱,为多寡之准。

蓬莱丸

治男妇老幼一切感冒瘟疫时症。

苍术八两(米泔浸透陈壁土炒),半夏(姜汁制)、柴胡、黄芩、厚朴(姜汁炒)、广皮、枳实(炒)、羌活、苏叶、木通各四两, 山楂(炒)、莱菔子(炒)各六两。

上药共为末,鲜荷叶煎汤,和药晒干,加神曲六两,打糊为丸,重三钱,朱砂五钱、雄黄一两,研末为衣。 头痛寒热葱姜汤下,咳嗽痰喘姜汁汤下,中暑香薷扁豆汤下,疟疾姜汁冲服,红白痢木香槟榔汤下,霍乱吐泻藿香砂仁汤下,腹痛水泻赤芍车前子汤下,饱闷陈皮木香汤下,不服水土广藿香汤下,山岚瘴气蛊毒虫积槟榔汤下,不识病源诸症白滚水下。 大人一丸,小儿孕妇及吐血虚损人半丸,服药后忌食生冷面食。

发汗散

专治一切感冒风寒。

绿豆粉、麻黄(去根节)、甘草各等分,为极细末,用无根水半茶杯调服一钱,即时汗出自愈。

庚生按:此古方诸葛解甲散也,加入甘草一味,更为妥善。 惟服时须量强弱加减,壮者钱半,次者一钱,十岁以下用五六分,不用盖被其汗立出,然不及椒杏丸方,尤为平和。 方列后:杏仁三十一粒,白胡椒三十一粒,共捣为末,生姜汁为丸,握手中一时,自然汗出,伤寒用此,于虚损人尤宜。

仙桃丸

治手足麻痹,或瘫痪疼痛,腰膝痹痛,或打扑伤损,闪肭痛不可忍。

生川乌(不去皮)、五灵脂各四两,威灵仙五两,洗晒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盐汤下,忌饮茶,此药常服,其效如神。

庚生按:此即古方乌龙丹,以威灵仙易麝香耳。风痹诸症虚实参半,不可不慎,如治跌扑伤闪,及有风邪有瘀血者为宜,然亦不可多服久服。

余粮丸

治肿胀并脱力劳伤。

皂矾八两(用红醋二茶杯煅至红色,放地上出火毒),余粮石四两(醋煅七次),砂仁四钱(姜汁炒),白豆蔻四钱(炒),厚朴四钱(炒),广皮三钱,干漆一两(炒以烟尽为度),白芷二钱,铁梗茵陈五钱,海金砂一钱,川贝二钱,益母草一钱,广木香二钱,地骨皮二钱,各为细末,以黑枣捣烂为丸。如缓症日服七分,夜服八分;重症每服二三钱,以好酒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