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下面咱们把《四圣心源》这本书主要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今天晚上交流的一个重点,大概地讲一下。刚才说了,《四圣心源》这本书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代表了他的顶峰之作,是他所有的医学体悟、理论体系的一个汇总,集大成者。那么《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如果详细一点来说,就是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他在写《伤寒悬解》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写《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他就认为外邪和自身的正气这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他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立论的根源。所以他讲所有的疾病,他阐述对疾病的认识,他的立方,他的方意,全都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是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么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模式呢?我们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一转,转起来了,成为一气,这就是理论体系。那么他这个理论体系结构模型实际上来源于《内经》里面“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所以他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的是《天人解》,我们知道《天人解》是黄元御好几年之后最后写成的,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来讲明白讲清楚《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的。那么人主要是人自身的正气,所以他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不是没有,不以这个为重点。所以他所有的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所以也有人认为黄元御属于目前所讲的“火神派”,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黄元御本身他是一个很圆融的大家,他即不是推崇温阳,也不是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他是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只不过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的,并不单纯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这个理论非常地圆融,或者你说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没有偏颇。
很多人反映,说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候效果还不错,有时候没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对《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了解地还不够透彻。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来写的这本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我们去邪气的时候,你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或者你甚至看不到效果。这并不是说黄元御讲错了,而是我们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们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这个体系运转着,你时刻要保护好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那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到这里我顺便讲一个小案例。有一个老人,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一直便秘,这个老太太一直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是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来,很痛苦。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还是手术治疗比较好。因为这个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顺,说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再做手术的话,为这么个事做手术,很不值得呀,能不能下来手术台还不一定,太受罪了。所以呢,碰巧她这个儿子,买了我这个《临证辨象》这本书,他看到书里有一个小方子,就是我在讲中土为病的时候有一个调理中焦的一个小方子,是鲜姜、白寇、甘草,很简单的三味药。她儿子认为老太太就是年龄大了中土运转无力,这就是根源,所以无力排便,就说先试试,就用这个扶助正气的小方子先试试,结果买了几包药,因为药量很小,就只有两三味药,总共只花了几块钱。买回来就给老太太煮了让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这样喝了几天呢,这个老太太感觉这个肚子慢慢的动起来了,最后说是到厕所去,很快就拉出来了,就跟石头掉下来一样,声音很大呀,而且从此之后,这个老太太慢慢的便秘这个毛病就好转了,不再有那么严重的便秘了。讲这个小案例,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在给大家讲《证症辨象》的时候,也没说这个小方子还能治便秘,我也不知道,读者自己灵活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从临床的一个角度,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案例,再一次证明了黄元御先生的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病机阐述医学理论是很高明的,直接讲述的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我们临床治病,无非就是虚实正邪这两端。我们要知道,我们用的任何药物,不管是扶正的药物还是驱邪的药物,实际它取效的根本就在于你本身还有正气,如果本身正气不行了,用上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驱邪的药邪气也排不出来;只不过就是我们在正气尚可的情况下,本身正气还可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是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是有技巧的,我们临床的很多疗效,感觉疗效不好的时候,要去思考,是我们驱邪的药物选的不对还是次序搞错了?有的需要先驱邪,有的可能需要先扶正,可能次序不对,用的方向不对,但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黄元御老先生他讲的本气为病这个基础,这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个根本都把握不住,所以我们说包括用驱邪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找一个最佳的契入点,用这个驱邪的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这样咱们在临床上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今天晚上事情耽误的比较多,只跟大家算是闲聊一样,先把《四圣心源》概论性的东西跟大家先交流一遍,主要是讲了讲《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它的特点主要是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来论述的,这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们治疗的一个根本。他的结构体系就是中土枢轴着升降运转,演化为左升的木气和右降的金气,左升右降回旋一周,形成一气周流。这是他的结构体系,简单的讲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病人正气的虚实,或者先扶正或者先驱邪,都是围绕着这个体系结构来运用、来治疗。那么,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医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医学之外的问题,不是中医自身单纯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至少在医学这个范围之内的问题,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四圣心源》讲的这个理论体系,应该会解决绝大部分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晚上就跟大家交流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再沟通一下。我就先讲这么多。 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呢,可能是大家最关心或是普遍感受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黄元御先生这个理论这么完美,应该什么病都可以治好呀,为什么《四圣心源》中的一些方子有时候用起来一点效果也没有?我觉得我的辨症没有什么大的差错呀?这甚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像经方,有时候看准了用上马上就好了立竿见影,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所以,很多人这就算是一个门槛一样,一直没有迈过去。那我刚才跟大家交流的时候讲了,说黄元御写书的时候,主要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这个理论模型,讲天人合一这个体系。他对临床具体疾病的论述主要也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去讲的。
打个比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受凉感冒咱们知道张仲景常用的方子——麻黄汤。外感伤寒,麻黄汤解表发汗就好了,但是从黄元御的角度来讲,他认为外感伤寒是有根基的呀,如果你本身正气足够强,可能不会得这个伤寒,正因为你中阳比较虚,土气比较虚,正气比较弱,所以你才受凉了没有抵抗住寒气,得了风寒感冒。所以黄元御觉得治疗风寒感冒用他的理论来讲啊,他就认为不要忘了健中土,要把这个中土运转开,中土土气强了,自己能升发了,自己就好了,他是这个意思。那么要是按照他这个思路,外感风寒感冒不用麻黄汤治疗,用理中汤,用黄芽汤来治疗,有没有效果呢,从临床上去验证,应该是没有效果,是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错的呢?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说,如果是一个体质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风寒感冒,阳气很虚,直接用麻黄汤的话,可能把很虚的阳气全都散掉了,可能会引起阳脱,可能会出现阳脱危症,是治不好的。这个时候,黄元御讲的这一点,他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顾及到他的中土。这时候你要运转中焦的药,把中土守住,慢慢转起来,这个感冒慢慢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这样的案例大家可能碰到的比较少,但是一旦真的碰到一个了,你就知道黄元御观点的重要性了。我们平常在治病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忽视了这么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我们用药的基础就是病人的这个正气,中焦这个土气,还能转得动。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什么药都是白搭。就像在石头上用药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当我们看到经方一剂已,一剂见效,经方奇效如神的时候,不要去迷信经方。要去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并不单纯是这个药、这个经方好,而是病人本身这个体质还能够耐受这个经方的药力,他还能够支持经方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想当然的认为任何一个病人来了之后,他的正气就能够支撑我的任何药物,病越重,我用的药就应该越多,这是错误的。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有一个肾病的患者,病情比较重,所以有个朋友给他治疗,给他用的药刚开始量还比较小,发现效果不明显,慢慢的把药量加大,药量越大,他得用这个化痰、利湿、温通,按说路子也是对的,药量越大最后发现效果越差。后来我跟他讲,我说久病体虚这个患者身体比较差,你把所有的药量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变,结果这个人这个病慢慢就好了,慢慢就好转起来了。所以我们说黄元御这套理论体系,它的重要性,在于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它在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还能够承受药物的作用。所以黄元御讲的时候主要是讲了正气,从正气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讲过多的讲驱邪这一块,他主要是从扶正的角度讲的。要是从临床的效果来讲,《四圣心源》本身的原方,确实效果不好。
我基本上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这是很客观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原方用了效果不好,他就是胡说八道,就没有意义,不是这样的,他是讲出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用经方的同时,要注重温其根本。所以,就像我刚才讲的麻黄汤,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甘草这一味药算是固中焦的,按黄元御的理论来讲,这是固中焦的一味药。那么这一味药,如果碰到体质很壮的小伙子,风寒外感很重,这味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黄、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的,那么麻黄的量就不能超过甘草的量,甘草必须得用。体质比较好的可用麻黄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体质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残的,麻黄都不能用了,麻黄可能改成苏叶,改成薄荷,改成荆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还不行,还需要加点人参,这就变了,千变万化,经方并不是说不能变,经方也不是说拿到哪里都合适,经方也有它的适用范围。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在哪里呢?在正气这里,你的正气是强是弱,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在那里。就这个问题,我可能罗嗦的比较多,就是跟大家讲,不要因为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这个方子好像用着没效果,不如经方的效果好,就有所怀疑,不要这么去想。当我们把黄元御讲的这一套理论理解透了的时候,把这个正气的重要性理解透了,再去用经方,用《伤寒论》的经方,用张仲景的经方,你就会更加的圆融,所有的经方都可以灵活的变通,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加减。我这样的解释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的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四圣心源》的流传及演革
上次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黄元御先生写《四圣心源》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心血,是学医学了十几年以后,30岁开始学医,45岁开始写《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岁才最后成稿成书,写得非常亲苦、非常慎重,所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心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为了把医学传承下来,这是上次讲的黄元御先生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过程,以及他当时的这个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谈了《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主要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人体自身的正气。相当于从现在医学上来讲,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写的,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他的理论结构模式就是一气周流,他讲的土枢四象这么一个结构体系。关于《四圣心源》这个版本演革这个补上。
我们知道黄元御先生本身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就已经去世了,不是说他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来写书了。在他36岁,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 开始,一直到44岁,这么长的时间,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构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这个结构体系。当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一年之内,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是几个月就写出来了,长篇巨著。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写完之后,然后才开始着手把这个传承的、经典的东西完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体会,以《四圣心源》这本书写出来。从《四圣心源》成书时间来看,这本书在黄元御45岁到49见之间这段时间写出来的。黄元御这一生当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药解,有《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对《内经》的《素问》、《灵枢》的悬解,对《难经》的悬解,还有《周易》 、《道德经》,他都有自己的著作,还有他平时的《玉揪堂稿》,其它的书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写完的。大家想一想,几年的时间写成这么多大部头型的著作,那时是用毛笔小楷在纸上写,这个工作量比起我们现在电脑上打字要辛苦得多。所以说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的精力都是放在写作上,把自己的东西,把对中医的认识、理解全部流传下来。可以这么说,他不光是忘我地写作,他是不要命地写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元御先生为什么这么早早的过世,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仅仅是受了一场惊吓,然后大病不起。实际上是他把自己的生命都融进他的著作当中去了。
所以有时候看黄元御先生的序,他的很多著作,后人给他书作的序,我们能感受大家对黄元御先生的敬重。拿《四圣心源》来讲,黄元御先生在他48岁的时候才把最后《天人解》这一篇写完,《四圣心源》算是成书了。当然他的序写得更晚,49岁才写的序,49岁这年是1754年。他这个书写完之后,都是他的手稿,没有正式印刷出版,只能是他的学生,或者喜欢的人传抄一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年之后,黄元御就过世了,《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手稿,传抄的人越来越少,就接近失传了。好在有一位对《四圣心源》功不可没一位先生,他的名字就叫阳湖张琦。阳湖是哪里,没有具体的考证,大致查了一下,大概就是在江苏省常州一带(没有具体的考证)因为黄元御先生写书的时候,写《四圣心源》的时候几次南下,所以他的书稿留在南方应该是很正常的。张琦先生感慨:学医的人古往今来,这么多,真正能够明彻医理,能够把经典中医的精髓领悟传承下来的,他认为只有黄元御一人而已。他对黄元御先生的评价非常高,所以他认为黄元御先生的著作不能失传了,必须要好好刻印流通,帮助黄元御先生把他这个学术发扬光大。张琦先生就认真地校对,校刻了他所能够收藏、见到的黄元御先生的所有著作,他刻了好几本。像《伤寒》、《金匮》全都刻了下来,包括《素灵微蕴》,《素灵微蕴》 是他第一本著作,《伤寒悬解》、《长沙药解》,没有《金匮》。《四圣心源》呢,张琦认为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有一句是这样评价的: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张仲景之后,唯一的传人,能够能解经典中医能够理解《伤寒》精髓思想的,只有黄元御一个人。虽然说得可能是有点过誉,因为后代医家,经典中医学得很好的也有很多,但是像黄元御先生这样高屋建瓴,从源头,从一个很高的理论高度,来理解得非常明彻,阐述得非常清晰,确实也不多。
黄元御确实也很清高,认为自己前无古人,张琦说黄元御不是自尊,人家确实有这个水平,确实是难得的医学著作。尤其是《四圣心源》,是诸书之汇集,黄元御几本书里面,《四圣心源》是学术顶峰,最好的一本,是极大成者。所以张琦把《四圣心源》用木板雕刻了下来,应该是本板雕刻,木板印刷,很辛苦的,这也是《四圣心源》第一次流通。目前存世的版本,我们目前能见到的版本,张琦用木板刻的《四圣心源》已经失传了。只有他这个序在后人翻刻的这个版本里留了下来,我们才知道是张琦先生第一次把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刻录、流通,这是在《四圣心源》传播流通中的第一位功臣——阳湖张琦。阳湖张琦是什么时候刻的呢?他是 1832年,黄元御这本书成本时间是1754年。大家想想这中间隔了将近80年时间,快一个世纪了。隔了这么多年,如果再不刻的话,真的有可能就失传了,所以如果没有张琦先生的刻录流通,我们今天就有可能看不到《四圣心源》了。
所以张琦的这一次刻印,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刻印流通,对黄元御先生学术思想的保留、流传,功德太大了。张琦刻印的《四圣心源》流通之后,看得人就多了,其中有兄弟两人,丹徒人赵克宣、赵克宜,赵家兄弟俩是怎么看到这本书的呢?是因为他们的老父亲年龄大了,突然病情加重,群医束手,没有办法了,后来一朋友送一本书,一看就是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认为《四圣心源》讲得这个医理非常通透、圆融。如果按照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来给他老爸治病的话,应该还有一线希望,所以这兄弟两人是现学现卖,抓紧时间,一边看着《四圣心源》,一边按着黄元御书中的方法,按照黄元御先生的理论给他老爸治病。但还是晚了一步,这本书来得还是晚了一步,来得太晚了,老父亲没有来得及治愈就去世了。这件事情对这两个兄弟的打击非常大,赵家兄弟都很孝顺,至孝之子。所以,为人子女,对父母不但是要养老,父母有疾病要能为父母解决问题,为父母诊疾去痛,结果自己没有做好,所以这兄弟俩很后悔自己没有把中医学好。这兄弟俩感概到,知道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这本书是济世良书,如果这本书翻版、刻印、流通,传播得更广一些,那么就有可能让天下更多的父母可能是免遭失去治疗机会这样的痛苦。他们是从一个子女孝敬父母的角度,给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一个非常肯定非常高的评价,兄弟两人决定把《四圣心源》再次刻印流通。这是张琦刻印《四圣心源》 10年之后了,是1842年。张琦先生的书一刻出来,马上就流传开了,有了比较好的效果。赵克宣赵克宜兄弟俩再次翻版,那么,这一次呢,翻板的量,印的量可能就比较多了。
目前,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最早的版本,就是丹徒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刻的这个《四圣心源》的版本。那么丹徒是哪呢?丹徒是江苏晋江,一个地区。刚才我们知道张琦是江苏阳湖常州一带,都在江苏省内,常州和镇江离得不是很远。所以,赵克宜和赵克宣呢,有可能很方便地拿到张琦最初刻印的《四圣心源》的版本。我们知道《四圣心源》的流传,从黄元御手稿的完成,过了80年,然后张琦第一次刻印流通,从此开始《四圣心源》慢慢地传播开。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好的版本,流传在世的就是康熙之后十年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他们刻的叫赵本,《四圣心源》最好的版本就是赵本。我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书,它的底本就是赵本;我们人民军医出版社、我们民间中医网友自己校对的呢,我们没有赵本,赵本太珍稀,珍贵了,我们没有这个赵本,所以我们是拿着清末的一个集成本做的校对,以赵本,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四圣心源》做了一个校对的版本做了一个认真的校对。那从赵本之后,《四圣心源》慢慢地就流通开了,量很大。以后陆陆续续就有很多的版本。今天的《四圣心源》,大家一看都很喜欢。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直接,又非常的有效。所以翻印,流通的版式很多,有很多的版本。在清末的时候就有《黄氏医书八种》,黄元御先生的书大家收集得就越来越全了。康乾的时候只收集了四本,后来清末较流通的就有八本,就是《黄氏医书八本》。石印本,石印的话,流通量就更广了。
我们到九十年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安的麻瑞亭老先生、孙洽熙老先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个统一的古籍整理的课题,就是把比较有价值的古代医书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比较好的版本,原版。加上比较认真的校对,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我们才把黄元御先生的书,目前能够找到的书,一共11种全部集中在一块出版,就是我们能够买到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书大全》一共十一种。一开始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按《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名字出的繁体竖排版本,后来中医药出版社又出了简体横排的版本。流通就更广了,所以黄元御先生从版本传承来看呢,应该不会再失传了。因为这个大部头,全书个头太大。大家学习黄元御的热情提高,大家都希望有单行本,我们现在也能买到两本单行本,都是2010年出版的。一个是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单行本,是孙洽熙老师主校的;另一个是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四圣心源》,是我和民间中医的很多网友一块集体校对。我们也是做了很多认真校对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底本。
当然,现在我们军医的这部《四圣心源》还是有一些错误,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在《四圣心源》序言里面,黄元御先生的自序,其中有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自序里面第一段里面其中最后一句,前半部分其中有一句话是“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有这么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自序里面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瘟疫的“瘟”,我们校对的时候是我疏忽了,目前印刷的这个字是错的。这个瘟疫的“瘟”这个字是病字旁,里面是温暖的温一半,这个字是错的,正确的字就是温暖的“温“,三点水的“温”,而不是病字旁的“瘟”。温疫痘疹四种病的一种,温病、疫病,痘病,疹病。当时,正文我校对的比较认真,校对了好几遍。序呢,就看了两遍,就疏忽了,就没有校对出来,所以现在这个字是错的,其他的还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如果大家买的是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就把《四圣心源》自序里面前半部分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的“瘟”改成温暖的“温”就对了。这是一个错误,跟大家说一下。
那我们今天把《四圣心源》的传承说了一下,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也是很不容易。包括我们的书,百分之百没有错误也是很难。我们当时校对《四圣心源》的时候。老实跟大家讲,我校对《四圣心源》,我校对了大概十遍左右吧,实际不止十遍,有记载的应该是十遍。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小的错误。中医药出版社里面,他刚开始的版本也是有一些细细碎碎的错误,后来他也是重新改版,又重新印的。后来我就没再细看,大家现在看到的两本《四圣心源》单行本,错误应该不多了,校书是个很累人的一件事情。就说我们光看到书,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资料、最原始的资料,关键是我们要去学,学书的内容,要去学以致用。大家如果都把书学好了,这本书就可以不要,不需要再去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