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讲《四圣心源》这本书的内容,前面是把传承讲了一下。
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写内外百病。最后才写的《天人解》。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这本书,不管你是买的书,还是电子版的书,可以先打到目录这部分,看下目录。看目录的话,《四圣心源》一共分十卷,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的部分。后六卷,属于具体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这三卷是杂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从第八卷呢,它讲的是七窍,五官;第九卷讲的是中医外科,疮疡;第十卷《妇人解》,女性的经、带、胎、产讲这个,基本上是讲内外妇科,以内科杂病为主。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学医,咱们读书、做学问主要是学他的精髓,不是单纯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这本书,关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问题呢,今天我不去讲这些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前辈麻瑞亭老师、孙洽熙老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书里面都已经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较详细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阅的东西他都提前给你查好了,都给你注解出来了。大家如果手头有这本书,只要你碰见不理解的字词,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基础的文字方面的东西,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主要是讲医理和学术思想。
黄元御写《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个比方说,《天人解》,打开书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刚开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讲,我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写,写这一点有什么意义。这么一段小小说明性的文字,咱暂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这几句:“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过这简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黄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体,主要想说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讲天人合一,通过这一篇,让大家来学习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这一篇是从天讲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结构啊?
主要是讲这个,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是《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灵魂所在,我们知道《内经》里面它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黄元御他这《四圣心源》并不是说自己杜撰的一个理论,他在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没有《四圣心源》里面写的这么详细,结构体系这么清晰、这么有条理,已经有这个意思了。当时他读《伤寒》,三年就悟透了,当时为什么没有写《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虽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经典,所以他要去求证。拿出那么多年的时间来去学习《内经》,学习这些经典,去到源头上去求证,最后发现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经典是完全一样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书留说,所以说《四圣心源》,《天人解》他这个高度是很高的,跟中医的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四圣心源》就是把他们的心血继承流传下来了,我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贤啊,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自己创造出来的,黄元御他讲了自己理论的源头,是有传承的,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不过他变了一个说法,把非常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医学理论,用一个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给表达出来,这一点,黄元御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书里,不仅在《四圣心源》,以及《伤寒》、《金匮》这几本书里面经常看到他对历代中医指指点点,甚至有的是,点名大骂,所以说他这个理论高度在这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负,确实有他的真东西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