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第一部分《天人解》(11)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从人体的内部讲一气周流结构体系、这个规律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它主要是从气的这个层面来讲的。有时候是从神的层面,神就是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就是从无形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从有形的角度。有形的角度你说这个肝脏和肺脏从西医来讲具体的器官它各自有各自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那是不一样的,但是整个这个生理之气,它是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咱们理解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个气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气,会意一样,讲究这个神气,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讲了这个人的脏腑,脏腑的功能,脏腑的规律,它这个脏腑之气的运行规律,也是一气周流的时候。
    下一个小节《气血本源》,越讲越细,还是讲的这个一气周流在人体之内的这个规律、模式。他讲这个气和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肝主血,肺主气,气血也都是从中焦化生而来。后天的饮食,中焦消磨,化为气血,这就是说为什么中焦是一气的根基、来源呀?后天的一气、气血都是我们每天的吃饭、饮食,都是从脾胃来的,从这儿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中枢。首先讲这个气血它也是相对而言,气血也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这一气呢,由阴出阳的时候就是由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它就会由气变成血,气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医里面气血也是相关联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气的不同形式。所以讲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气就是往下降。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它们都是来源于中土的化生,中土脾胃化生气血。脾土主升,所以它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它主生气。这么讲的这个道理,实际只是为了说明一气周流的模式,实际上一个人血虚的时候,你给他补血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这个力量,就是说血虚的人左脉都是偏细、偏虚的,你要给他养血养阴的时候,还是要从中土的角度来给他运中土,通过中土的化原来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气虚的时候,他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都是偏虚的,摸着比较软。那么你给他补气的时候也要注意给他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他这个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很好的方子,它为什么能够有比较好的效果呢?其中有一个道理,就是它有这个运中焦的药。我们要知道气血呢,咱们要知道从这个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主气,肝藏血,但是它的源头还是在中土。那么这一小节就是从气血化生,气血由中土化生,气血本源的角度来阐述人体一气周流,它在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的这种模式,实际上还是讲了人体五脏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模式,还是中土斡旋,肝升肺降,心散肾藏,还是这个模式,他不过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反复给你讲,就是这个道理。
    下一节这个《精神化生》也是,那么这个从气血的角度来讲呢,精神化生呢,就是从神气的角度了,神气发于心。黄元御讲,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肾精之气,它来源于肺的阴魄,这是从这个人的精神层面来讲。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它会演变成肺的这个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它就演变成这个肾藏精,肾的精。这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讲,精神呢,我个人理解这个就是说人体的一气,它是周流五脏六腑,既执行全身一气周流的路线,同时它在五脏六腑就相当于周流不同的路径,又体现了五脏六腑不同的功能,也体现了这个一气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部位,它相应的一些特点。为什么叫肝木,因为它在这一块的时候,它生发之气强,生发之力旺盛,由阴出阳往上走,所以叫肝木。肝木呢,它在精神层面就是这个魂的这个层面,就是说这一气周流在不同的脏腑的时候,它会在相应的脏腑的这个精神层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这个,实际上是从一个外在表象,因为人的这个精神、精神面貌、神情,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可以看得出来的。它这个不同的变化,它的根基,它的根源实际还是来源于一气周流。所以为什么给我们讲的这么细,从不同的层面来讲,就是方便我们来判断这个病情,了解这个理论体系。它的这个更细致的在各个层面的这个相通的规律,让我们了解的更细致,让我们去在临床上诊断疾病的时候,来了一个病人,他某一方面的神智不一样,我们通过望诊,我们就知道他的一气周流,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主要起这么一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