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天人解》(12)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我们要知道神志也是一气,它的周流变化在神志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的精神这种变化,不同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连续的变化,也是一气周流的体现。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黄元御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一方面煞费苦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反复给我们讲。另一方面因为这个结构体系很圆融、很对称、很完美,所以他用词的时候,遣词用句都很对称、很有美感。念他的文章念他写的这个书很有节奏、很压韵、很对称,看这样的书,你看着看着就会有这种感觉。书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理论结构、天地之间这种天然存在的这个规律,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看书、念书、看文字,通过这种外在的象,表象也可以间接地体会到这种意境。黄元御先生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写,他是有他的深意在里面的。他希望大家通过看书就能体会到这种意境,体会这种结构,从形式到内容到内涵,他实际上都是统一的。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各个层面它这个理论体系都是存在的,都是统一的,这是气血流通在各个五脏、在不同的脏器演变成脏器的功能。脏都藏神啊,演变成人体的神气的时候,它依然也是符合一气周流这个规律,所以这一节《精神化生》讲了这么个问题。
那么《形体结聚》呢,讲得就更具体了,讲得就更细了。前面讲五脏,然后讲了五脏的神气,现在继续讲五脏跟人体各部位很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这都是《内经》的东西。《内经》讲: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五脏各有所主,实际上这些都是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体系在一些非常具体的脏腑器官层面的一些体现。那么,前面我们讲了,一气周流它只是在无形之气的角度存在,它为什么在这个有形的器官上它依然存在呢?这不是矛盾吗?这就牵扯到一个气聚而成形的理念。《内经》讲: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它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聚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木气它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就是这样。它还是这股木气,只不过这个木气它在周流、在人体生成的过程当中,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就会慢慢的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在演变的过程当中它保留了一气周流的这个特点和规律,所以它有这个具体的五脏,五脏是有形的,但它的功能还是由无形的一气来流通串联在一块的。外在的指节毛窍,外在的爪甲毛发它是内外相应的,也都是分成五大块一样,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脏器、不同细节上的一些体现,所以它虽然外观不一样,指甲、毛发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也是一气在不同脏器、外在的小节上的相应体现。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看到一个人的肾气的好坏,一看这个人的白头发,肯定是肾气不足。所以这个气它是由内到外,由内在的脏腑到外在的器官爪窍,它都是相应的,《形体结聚》这一节讲了这个问题,讲了这个人体具体的组织器官跟五脏也是相应的。同样的道理,它跟一气周流也是相应的,也具备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四象轮旋,这也具有这个相同的规律。讲这么多,也是便于我们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一看,假设我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那你就靠看靠望诊,看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跟内在的脏腑是相对应的: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等等,所以这个一气,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人体的不同的器官上、不同的内外组织上,这个规律都是同时存在的。黄元御反反复复来讲,就是告诉我们这些,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体会这个规律。
再下一节《五官开窍》,前面讲的外在官窍,这节主要是讲开窍的。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它也是五脏的精气外融,向外伸打,舒达于外,产生五窍精气的来源。黄元御讲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精气还是是来源于五脏,五脏的精气疏散于外,会产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们治疗五官这方面的疾病时,你还是要从五脏的角度。不能单纯的像鼻炎,现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单纯治鼻炎有时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这个鼻炎它的根源还是在五脏,不但是肺脏。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可能是单纯的肺虚,有的可能是中土虚,有的可能是木气郁滞,有的可能是肾虚,它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治疗效果就很好,比单纯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讲五窍,讲五窍的功能,它也是有阴有阳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气清阳之气来荣养着五窍。所以精气不足的时候,浊气在上面瘀滞的时候,五窍都会出问题,治疗的时候就要从补益五脏、祛除瘀滞、流通五窍,从这些思路来治。它的根基还是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基础是以五脏为基础的,内养五脏嘛。五脏就是根是人体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脏——心、肺、肝、肾,四象轮旋,形成这个一气周流,这是人体一气周流大的基础,大的模式。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层面,官窍、形体、精神、气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细微的层次,一气周流的规律它是怎么体现的,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
那么再下一节呢,《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等等,这是《内经》里的东西,你看我们学《内经》,学阴阳五行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至于它为什么会这样?黄元御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给我们讲,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味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体液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代表了一气在不同脏腑的功能。打个比方说,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饮食靠脾胃,我们都喜欢吃甜的,小孩都喜欢吃糖,吃饭我们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我们觉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没味了,这首先第一条肯定是中土出现了问题了,要想办法去运中土。
正常情况下,一气周流圆融的时候,感觉不到这个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了,土枢四象、这个五行啊、很圆融的成为一行,感觉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这就是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嘴里是没味的,感觉不到异味,当你觉得有不对的味道,总觉得有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火辣辣的,这都是相应的脏器出了问题。打个比方说,心脏不好的人,心阳虚,这样的人,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很多人会觉得舌头好象抹了辣椒一样,这股火气怎么都下不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这就是心阳虚比较重的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一看到这个火气大的时候,舌头又辣又苦,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呢,所以我们就要温养心阳,温通心阳,大剂量,剂量少了可能纠正不过来。这些东西都是供我们临床辨证用的,碰到什么症状,我们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它在哪个位置,这就是讲生理。
给我们讲在正常的情况下,一气周流来流通、来轮旋,一旦生病了,它可能就表现出来啦,所以就他知道哪儿病了,所以一气周流的体系,相当于定位,它定的是那个位置。在不同的层面它都存在这个规律,疾病它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来,就说明第一疾病是在这个层面上,比方说是在官窍这个层面,还是在体液这个层面,还是在气味的层面,会到不同的层面。然后它具体的定位,在四象中土的角度讲它是在中土?还是在周围的四象?在哪一个部位,你也就知道了。一个是一气周流的哪个环节?大的部位一定,然后具体根据疾病症状的表现,它是在那个层面上也就知道了,那么就会有这针对性地去用药,首先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疏通,是升还是降?然后针对它这个疾病,在不同的层面我会用一些相对应的药,比方说在肌表的时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药,在脏腑的时候我会用些入里的药。但是呢,可能同时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麻黄,如果内脏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黄芪会用升麻,不一样,但是治疗的走向是确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很精确的治病定位的一个东西,很准确的,不光能能将疾病定位到一气周流这一圈的哪个位置,还能定位到你这个具体疾病的哪一个层次,你这个疾病表现在哪方面,它就在哪个层次。当然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脏腑是根本是基础,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脏腑这个角度来入手来治疗。
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疾病层次,也会相应地用一些不同层次的药物,不同的药,它入的层次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临床你用药如果用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可能也不难,很灵活的一件事。一看这个病,在哪个层面你就该知道用哪个药,因为每个药,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还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同的药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个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层次不一样。治疗不同的病时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药用到最恰当的病上,那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从脏腑的层面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处方,我们不能所有的情况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时也有效果,但有时候如果疾病的层面不一样的话,你照搬这个方子有时效果就差一些。就要灵活变化一些,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