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天人解》下 (2)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所以学习一气周流,我希望咱们最后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够达到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地去用药、去用针,而不要去记一些刻板的固定的一些东西,那个东西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有了基础之后,药方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记了,还是要学一些,但只是学一些前人的经验,你不要去照猫画虎,就是说不要光学了一个样子,要学习他的灵魂。
只要我们能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能真切地体悟到,然后慢慢地在临床上学会根据病势、根据一气周流出现的不同的病态,随行就势,它是什么样,我就用什么样的药,来对应治疗。这样慢慢的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我们对气的把握,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真切,用药经验也会越来越熟练,你的疗效也会越来越好。那么到时候你就会发现,随手用药,随手取效,一剂止,两剂已,对感冒这样临时的时病应该是很简单的,很容易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即使是对比较复杂的一些疑难杂病,我们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容易的。
经常有一些网上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是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我帮忙看一下,出个方子,我是一般不在网上看病,因为网上看不准。但是偶尔碰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帮着出个方子,就出个很简单的方子,可能只有几味药,量也都很小,保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安全第一嘛。然后开过之后,我往往也就忘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反馈,说用了这个方子效果很好,有哪些效果,我也会经常收到这样一些反馈的短信。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去网上看病去,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我见不到病人,也没有四诊,只是根据对症状的描述,就跟盲打一样估计着用了几味药,有时候反而就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我这个估计不是瞎估计的,我是根据他的这个症状估计他的一气周流是一种什么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应该用什么药去纠正他的这个状态。所以就是信手选出几味药来,组成一个小部队一样,去往这个方向处理,它就会有一些不错的效果,这说明我估计的不错,打中了。当然也有估计错误的,打不中的时候,所以我是很少在网上开方,我尽量都是面诊,四诊合参,这样比较准一些。
刚才讲的就是咱们学了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后,去用药的时候,不要拿着某一个方子去对,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拿不准也可以这样,什么证用什么方,可以这样,作为基础是可以的,一旦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想深入学习的时候,这种套方治病的模式必须放弃,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手。那么你就要学会去体验一气周流的这个境界,学会用药、用针去模拟相应的这个态势,来治疗病势。
势,就是形势,势头的这个势。有病势就会有相应的药势,对应的来处理。打个比方说,木气郁结,木气淤滞,气郁到那儿走不动了,人一肚子的气出不来。自己也生气也很郁闷,这么一种状态。如果让我们只选一个药来处理的话,我很喜欢的一个药,就是薄荷。薄荷这药很清凉,很清透,舒达宣散,把里面一肚子的郁气给他散出来。很快就没脾气了,气就通畅了,所以就是这样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你感觉到气郁到这不动,就是郁到这走不动了,堵在这个地方了,需要舒达宣散的时候你可以考虑用这个药,当然你也可以考虑其他的药。如果这是个老人,胃口很差,土气不足,你怕薄荷有点凉伤他的胃,你可以用生麦芽,用量大一些,代替薄荷,也很好。如果这个人,他这个不光是气不顺,堵在这儿了,可能时间还很长,都有一点郁结了,你可以用连翘,不光能舒达,还有破结的作用。这个药可以随时换,根据不同的病情,你愿意用什么就用什么,就用一个最合适的,并不是一个小柴胡汤可以舒达肝气的郁结,不是这样。方子都是死的,只有一气周流和药是活的。我们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用药,用针也好,用音乐也好,用环境的改变好。如果你学好了,世间万物都是药啊,不只局限中药这个层面。
所以说,咱们学习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关键是要学活,学成自己的东西。学成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体悟,你要自己能体会到、体验到一气周流这种状态,这样的时候,这样你在看病的时候,你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患者的那种病象,就是生病的一气周流的那种状态,你才能体会得到。先要体会到正常的,然后你就知道哪个是不正常,你才会知道该或升或降,或缓或急,或扶正或驱邪,你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都是很自然的就知道,不需要绞尽脑汁去辨证去。
所以我看病,主要是以脉诊为主,四诊合参以脉为主。我看病的时候很少问患者症状,或者说患者跟我讲了半天他哪里不舒服,我可能也没往耳朵里听去。我就是根据我对四诊的把握。我建议起这么一种状态:患者生病,病态的一气周流它是什么状态、什么局面?我建议去建立一种病象来,那么我就直接用药去处理这个病象。至于病人具体的症状我基本上不会去管,所以有时候这个病人说我这嘴长了一个口疮,你给弄点治口疮的药,用了没有?我眼睛上火了啊,你给我用去火的药了没有?病人他不懂,我们可以不去责怪他,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你听见病人说我这块上火了,那块耳鸣了,你就给他加上一大堆药,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大夫,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所有的症状都是外在的表象,都是外象,它的根源都在于内在的一气,你要直接用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这个模式去判断,他的一气,哪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直接针对一气去用药。这个时候,所有的症状都会跟着好转。所以我跟患者治病的时候,很多病人都会讲,我这个,还有某一个症状我一直没和你说,治了这一段时间居然这个症状也好了。所以你看,我们只要把这一气给调好了,所有的病都会好转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症状一点意义也没有,也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对病人一气的把握觉得有点没底,把握性不高的话,你就还是要参考下病人的症状,症状虽然是表象,它毕竟也是根据一气的郁结相关的。它有时候会有一个时间差,会有一种相位差,正气或者是病气的变化和外在的症状它不是完全同步的。打个比方说,你感冒了,在你还没有感冒症状的时候,你的脉象,你的一气已经病了,只是你还没有感觉到。在你还没有症状之前,如果摸脉摸到你感冒了用药的话,几分钟你的感冒就好了;等你有症状了,你再用药,可能两三天也好不了,是不一样的。
所以,气的变化是即时变化,是最早最快的。根据气来用药是最准的,根据症状用药就慢了半拍,或者慢了几拍,有时候就不是很准。所以症状是我们临床用药的一个参考,但是呢,不是最准的。小孩这个药,因为小孩这个气比较清透,他的气一变,症状马上就跟着变了。小孩可以跟着症状来用药,这个老人啊,成年人,尤其是慢性病,症状有时候只能做一个参考。
咱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如果能够体会到了,熟练掌握了,就可以根据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就可以灵活的用药,用各种治疗方案去调整这个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咱用方用药,实际上就跟素描一样。你看学美术写生的,他到一个地方看一个风景,他坐下来照着样子画下来。有时用药跟这个有点象。来一个病人,我一看他是一个什么病势,是一个什么病象。我就用不同的药,就跟不同的画笔颜料一样,我就画个方啊,你在某一个地方升不上来,左路升不上来,我出一个左路往上升的药;右路降不下来,我就出一个右路往下降的药,相对应。很直观、很直接、完全对应。所以这样治病处方就很简单了,不需要复杂的辨证加减。
学医实际上是有一些乐趣的,不是刻板枯燥,不是这样的。他是很灵活的,有灵气的,你看你是在跟一股气在打交道。过年的时候见过耍龙灯的,那条龙很多人配合得很好的时候,他舞动的很流畅,一股气在流动,很有生气。我们用药来治病也是这样的,要把这一气引导它,让它很通畅,流通起来,让它重新回到圆融清透,引导它在流通,引导它按照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自然状态去改变,回到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贵在流通。就跟刚才我们讲的老主任讲的针灸,无非就是流通,通而已。完全是这样的,用药也是,就是无非让这一气重新流通起来。
那么我们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从这个体系上,用药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个切入点。我们从哪个地方用药啊?那么我们刚才讲的对应,木气郁住,用薄荷,它木气郁结,我们得给它散啊,这种对应叫直接对应。你病在哪个地方,我药也用在哪个地方,这是一种办法,这是一种对应,这种是直接对应。那么还有一种,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讲。打个比方说,今天感应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发烧的问题,咱就以发烧为例子吧。
首先发烧是个什么象?发烧就是阳气在外,阳郁化火,气有余便为火。发烧肯定是气在外面收不回去了。阳气本身是温煦、流通,阳气既然为阳,它就应该是往下敛降的,从一气周流的这个角度来讲,阳气要往下走,阴气要往上走,它才能够周流不息。所以我们讲左路阴升为阳,右路阳降为阴。发烧肯定,发热,阳热之气,散到外边了。这是大象,阳气不降,所有发烧都是这个象。是不是阳气不降,我看到这个象,只要是发烧,我用石膏,它就能好啊?石膏它降阳气,肯定不是,常识大家都知道,不是发烧用石膏就能好,石膏是降阳明啊,引阳气下降,是这么一个象。如果直接对应到,我们就这么用。如果单纯的阳明不降,那我用石膏,肯定有效。如果是表寒不解,麻黄汤证的时候,你用石膏,它也好不了。用麻黄往外散,它这个阳气之所以郁着,降不下来,是因为它在左路往上升的时候就已经被挡住了。所以我们要从左路上着手,开表气,散表寒,让左路能够顺利地升上来,这个时候右路它也能够正常地降。升都升不上来,也根本谈不上降了。如果升降都没有问题,小孩吃饭吃多了,中焦淤结住了,他也会发烧。这个发烧呢,既有升不上来的因素,也有降不下来的因素。实际上升降都有问题,主要是降路有问题,主要是通降的问题,尤其是阳气不能敛降下来,堵在中间了,你就要用消导的药,把中间给转开,把阳气降下来,他就好了。如果他肾阳虚或者是气虚得很厉害的话,也会有发烧。那是因为整个气,整个阳气飘散于上,没有力量下来了。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呢,飘飘欲散的时候,你得赶紧给它收回来,这个时候要用很多扶正的药。如果是阳虚、陈寒导致的阳气飘散于上,可以用附子,温通散寒。如果是大气非常的虚,一气虚。那可能需要用大量的人参、黄芪补气来增加一气周流的力量,让它有力量降下来,都不一样。这几个都是发烧,我们治疗的方案,用药都不一样。我们采取的药象,或者从方子来讲,这种药势不一样。那根据它的病势不一样,所以我们用不同的药势来对应。症状都是发烧,这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我们从一气周流的整体上看,他是不一样的药势,不一样的病势,所以我们用不一样的药来治疗。
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相同类似症状,它的致病的根源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去判断?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这个就是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你把握越准确,就越能找到问题根源,就是说我们用药的切入点,我们从哪个方向入手,用什么样的药势,用药物模拟一个什么样的态势,能够把疾病的态势给它扭转,恢复到正常的一气周流的状态,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患者病态的一气周流的把握。
你把握得越准确,越精细,那你用药的时候越准确,越灵活。如果从严格来讲,实际上这个从整体上来应用来把握,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这个直接对应是整体上的直接对应。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可能是局部的直接对应。实际上都是直接对应。那么这个就是一个从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可能只对某一个比较简单的疾病,我可以直接对应,我知道该怎么治,效果比较好,慢慢地,我们就会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个时候很多疑难杂病你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平时这个治疗慢性病开的方子很少有超过三付的,所以我换方很勤。一般的老大夫,这个慢性病来看,他一般都是七付,十四付,甚至开一个月,慢慢吃吧。我除非外地人来一次不容易,没法天天来,这样的人我可能会给他多开几付,一般的能来我这里看病方便的我都是很少超过三付。因为用上药之后,这个的病势,病人的一气周流的这个状态它就变了。它随时在变,我也随时在变,我保证我开的药,始终对应他这个一气周流的状态,始终是吻合的。那这样我的药物始终在引导他的这个病气,始终引导它在往一个正常的状态来转变。我随时都在牵着它,我随时都跟它在一起,所以慢慢的,它就回来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