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六气解二(3)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如果大家看过《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这本书是一个祝道长写的,网上有这本书大家可以下载来看。那么祝道长讲呢,他说这个黄帝内经只是画了一侧,实际上是上肢下肢嘛,祝道长在胎息状态他自己的体验,他说这个,人体左右同时存在一气周流,就是十二经脉同时在周流,而且是方向相反,就是我们看到画的这个假设是左边的,所有的经脉按这个方向在周流,同样的经脉就是正好按相反的次序在周流的。我在纸的左上角画了一个8字型,代表人体左右两侧,一气周流的相反同时进行的。他也是贯通如一的,把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因为单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讲,假设脾胃,你看我下面画了两个脾胃,左侧右侧脾胃周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呢,脾升胃降,脾胃呢又互相络属,单纯脾胃本身也是一个小的周流啊,人体左右两侧大的周流,两侧各有十二经脉的周流,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说人体的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是在如环无端的周流。只要是如环无端的周流我们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中土斡旋,四象轮周,一气周流的这个模式,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概括。他的每一个层次上都符合这个规律。黄元御先生非常了不起,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用这么一个简洁的模式,放到哪都是适用的,准确无误,在哪都适用,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贡献。这个不是他拍拍脑袋就想出来了,我个人认为他体验的周流就是这样的他才能讲出来。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呢,这个六气跟三阴三阳相配,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规律,属于一气周流,他都是串在一块的,那么一气周流也是一个小圈。六气,主气的这个角度,谁说了算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找出五个代表来,他仍然是一圈,仍然可以概括为一气周流的模式。所以大家学习四圣心源呢,不要学了六气解就糊涂了,说前面讲的是五行,后面成了六气,一会儿是五一会儿是六,这到底哪个为标准呢?照哪个学呢?今天我跟大家讲呢,你就照这个五行这个五来学就可以了,这个六气的本质上仍然是五行。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们临床临证诊病治病的时候,我们就直接用五行,用这个一气周流的五行模式图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打个比方说,我摸脉,咱们看右边这个十二经脉循行图,中间是脏腑,外面是四肢经络,我们摸的是寸口,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 相当于诊的是经络之气.通过感知外在肢体的(不清楚),是这么个意思.假设我们可以直接把手放在我画的这个图(不清楚),上下各有三条虚线代表的是三阴三阳经络之气交接的地方。假设我把手放在最上面的虚线上,可能就感受到经络之气了。就是我们把手放在这个经络线上,你就能感应到这个气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经脉之气的盛衰,能够感受到里面内脏的这个气的盛衰,那就是这个道理啊。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内脏之气盛衰,因为人体之气根源在内脏.你就可以去调内脏之气. 比方说,我的手不管放到哪个经脉上,我觉得它很弱,我就知道他哪里出了问题,就知道是肝脏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你就去调达肝气就可以了。假如我摸着这个脉,这个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放到下面,感觉脉气很小.实际上是寸大尺小,这个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从中焦脾胃的角度,运转中焦,降胃从而达到降火的目的。所以我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左下角的模式图,他实际上不是一个凭空得来的一个图,他是很实在的,他和这个人体这个一气周流,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不要把他认为只是一个模型,只是一种概括的抽象的规律,他就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那么我们看着左下角这个图好像只是很简单的中土斡旋一气周流这么一个模式,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你摸脉的水平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你搭上脉,五脏六腑这个气就直接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应该能达到这种状态。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呢,如果你搭了脉之后,按照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去分析,分析出什么结果来? 你就能直接分析出十二经脉循行这个图,在这个大图上就直接能知道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能达到这个水平看病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们今晚晚上主要是讲这么多,一个是讲了六气是什么东西,六气就是三阴三阳,所代表的和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六气所各有的特点,就是六种不同的阴阳之气.六气有不同的代表脏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代表脏腑呢,是因为这个,他们是能者说了算,或者说是能者为主。谁能量大谁就做主。另外一个特例就是水火立极,他们选的代表是相反的,这是讲的从化。另一个就是六气本身虽然分为六块,他本质还是五行。你看我们讲了半天,从六气的角度,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五行的规律。不管在哪一个层面上,他都是五行的规律。所以呢我们在临床上分析问题的时候,直接用五行来分析,没有必要非要用六气来分析,这样简洁。但是用六气分析也没有错,我个人觉得你要是用针灸的话,从六气的角度就是从十二经脉的角度来分析,他更方便,更准确,对应性更好,如果只是从脏腑的角度调气用药的话,直接用五行更方便。也更便利,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主要内容,我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再交流,这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都对,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