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道五行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五行规律在人体上、在地球上、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表现出六的一些规律。那今天呢,我们就从这个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它的一些规律,我们进一步来讲。
首先呢,还是讲一下一气周流,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它有几个层面,这个算是复习了。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我们画的这个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它是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这样在贯穿如环、循环不息,是这样在周流。那么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这是人体十二经脉本身固有的这么一种周流模式,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你比方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肺与大肠经相互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会有相应经络的支脉相互络属,那么这两个相为表里的脏腑,也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这也是一气周流的一种形态。还有一个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在体内循行的经脉,大部分都是在外在的四肢、头面,那么这个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它也是一圈儿。所以从我们画的这个图上呢,我们能看到三个层面不同的一气周流。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一气周流呢,它并不是说在身体里面就简单的画了一个圈,不是这样,它有很多个层面,有很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气周流。如果我们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的过程。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也都是有的。所以才有这个全息图,脸部也是一个人的对应,脚心它的穴位也是对应人的整体,有这种全息的说法,所谓的全息就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层面都能体现出一气周流这种固有的规律来。
那么咱们就要想这个一气周流在人体之内有这么多层次都在周流。那我们掌握起来还是很复杂啊,很多朋友觉得还是不好掌握呀。你看有一个子午流注,搞针灸的朋友都知道,子午流注就是讲经脉在不同的时辰,它流经不同的经脉,经过不同的经脉的时候不同的穴位会有不同的状态,根据这个来取穴治病,效果比较好。这个就相对来讲比较麻烦,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儿,一般人可能很难学。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简化一下,相对简单一些,如何去把握这个人体内部这个一气周流。我们作为医生或者作为中医爱好者,我们最终要面对的主要的对象还是人体,自己或者朋友或者是患者的这个活生生的身体。那么身体里面有五脏六腑,有十二经络,有气血的流行,气血在周流。他这个周流,固然是遵从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但是又有这么多个层面,又显得这么复杂,我们怎么去实际的把握它,所以今天主要是讲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呢,就要从《内经》这本书里面去找答案。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呢,是目前现存的医集里面,就是中医的源头、鼻祖。这经典里面的东西,很多我们都是只能去遵从。我个人理解,内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前人、得道高人、得道先贤,用内经的话来说是上古真人,他们自己悟道之后,感悟天地之道写出来的,不是我们看看书、研究研究、想一想,凑出来的,它不是这样。所以经典自古至今它的魅力不会衰减,因为它本身就是天地之道的一个直接的记录或体验。
那么内经里面它对这个人体是怎么描述的呢?内经里面它认为这个人体是五脏对应五行。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以五行御五位。所以天地之间道的变化,内经里面也称作神,神气的神。那么神呢它在不同的状态下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个神也可以理解成天地之间这种固然的变化规律,就是一种本能的、本来的变化的力量,就像原动力一样,它自始自终都在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在变化着,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内经讲这个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湿,在地为土;还有一个是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就讲神这个东西,实际就是神气,它呢在天地之间化现为五行,因为它在不停的变化,当它处在不同的状态的时候,他就会化现为五行,五种不同的状态。那么同样的道理,这股神气在人体内部也同时存在,它在天地之间化为五行,它在内脏呢也对应着五脏的神气。内经讲五脏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五脏也藏神,五脏是有神气的。五脏的这股神气就与天地之间的神气相对应的,实际上也是一体的,是一个东西。所以人与天地,天人相应怎么对应,为什么能够相应,相应就是因为它有相通的东西,有共同的可以交流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这股神气,就是这种神。所以人体这种结构,它是以五脏为核心,五脏藏神呀,五脏为核心,然后呢,跟天地之间这股化现为五行的神气,互相感应,互相交感,互相影响,所以天人合一它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说这个毫无关联的,就跟两个人一样,你想想我,我想想你这样相互感应,不是这样的,它是有这种真实的交感,就是这种神气的交感。那么对人体来讲呢,人体的核心就是五脏,只有五脏是藏神的,那么六腑是与五脏相对应、相配合的。而这个经络呢,经络和穴位是五脏的神气,由天地五行与天地之间的神气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些通道、路线。
那么这么来讲我们就知道,人体的核心是五脏,而五脏对应着五行。五行呢,它的模式就是我们讲的,五行就是一行,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这么一种模式。所以我们去理解人体的经络气血的循行,理解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呢,就比较好理解。那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我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呢,就是五脏各有所主。人体的五脏呢,肝主升,肺主降,中土主斡旋,心和肾是水火两端,一个散一个藏,代表着水火立极,极端的状态。那五脏在人体内部就像官员一样,是管事的,有职权的,因为五脏它有神气,就和一个人有智慧一样。所以内经里面讲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时候,说这个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一身的“君主”,皇帝啊,它的官最大,主明则下安。心神正常,皇帝英明,下面都各司其位,各尽其职,脏腑的功能都乱不了套,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皇帝如果昏庸无能,那国家肯定乱了套。内经这个比喻很确切,很恰切。为什么呢,因为这五脏在人体内部确实像管理者一样,它是有职权,有职能的,五脏有各自的功能。肝脏呢,就主一气的生发,人体内部气血的生发全部由肝脏来主持、主管。那么肝主生发,肝这个“官员”它负责一身之气的生发,它并不是仅仅负责肝脏自身这一脏器的生发。也就是讲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每个地方都有气啊,这个气要生发的时候,全都是肝说了算。比方说肺,肺本身啊它是主降的,但是肺气呢它也有由脏腑到经络的这种出入过程,肺气本身它也是一个小的一气周流啊,它也有生发的时候,它也有敛降的时候,那么它这个生发的过程是由肝来负责的,肺气本身这股气在经络循行的过程当中,它也有往上升的时候,它这个升就由肝来负责,不是它自己来负责的。任何一个脏腑,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它的生发的功能都是由肝来负责的,由肝这个官员来主管。同样的道理这个气呢要往下敛降,这由谁来说了算呢,这就是肺,肺主治节,肺呢就主管人身所有的气敛降、收敛,都往回走。肝这个官员督促、督导着大家都出去,都往上走;肺呢正好相反,监管着这个气血全都回来,全都往下走、往里收。一个往外散,一个往里收。我们知道这个人体经络气血的循行,它由这个内脏、五脏六腑往四肢、经络循行的时候,就是由内出外,由里达表,这个过程是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肝脏来主管。那么反过来,肌表四肢经脉的气血往回走,往五脏六腑,往回往内部去收藏、回归的时候,这个过程是由肺脏来主管。
所以你看我们在临床摸脉的时候,我们摸脉的位置在寸口,就是在肺经上。虽然这个脉只是一经之脉,但是呢本身这个十二经脉的气血是贯穿如一的,就是肺经上这个脉气其实蕴含着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信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都是如环无端贯穿在一块周流,所以它本身是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从肺经这条脉搏搏动之处,太阴、寸口这个位置,就可以体会到全身五脏六腑的这个脉气的变化,这是一个。另一个方面呢,当这个脉啊,我们摸的时候,这个脉搏跳动一下,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升和降。你摸这个脉一下子来了,这就是升;然后又去了,这就是降。那么这个脉搏动这一下这就是一个升降,是一气周流的一个过程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转了一圈,这也是一个层面的一气周流。所以我们在摸脉的时候呢,这个脉升,来了这一下,这就是反应的肝气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肝脏官员啊它主管这个一身之气的升达啊,你摸脉脉搏往上跳来的这个一瞬间,也就是一秒钟,这一瞬间来的有力无力,来的通畅不通畅,来的柔和不柔和,还是来的很焦躁?反应的都是肝气的状态。肝这个系统,它是一个系统,这个官员它的职责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完全能反应出来。当这个脉搏落下去的这一瞬间,它反应了肺气的功能。能不能很通畅、很柔和的落下去?也就是这个气能不能很好的回去?这反应了肺气的功能。我们在摸脉的一瞬间,这个脉搏跳动的这一下,这一瞬间我们就体查到了两个脏腑的功能。简单的来讲至少这两个脏腑的功能是可以看出来的,可以感觉到。肝主升,肺主降,这两个还是能体查出来的,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摸脉的体会了。
我们如果从这个图上来看呢,中间是五脏六腑,外面就是经络,在上下四肢的经络、经脉,整个气血从脏腑往外循行到四肢的时候,都是由内出外、由里达表,都是一个升达的过程,这个都是由肝脏来主管,反过来就是由肺脏来主管。我们讲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啊,当我们判定一个人是肝气不升,木气不升的时候,我们指的是肝脏本身它主管的升达的职能出现了问题,而并不是说肝脏自己升不上去了,这一点尤其要跟大家讲清楚。我们所说的木气不达,木郁,左路木一气不能升达的时候,指的是肝脏本身升达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并不仅仅是讲的肝脏本身这一脏的一气升不上去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一点一定要理解清楚。很多人都误以为肝木不升就是肝自己的问题,这是错的。我们从《四圣心源》这个角度来讲,左路木气不升,讲的是主管升达的肝脏这股气功能不正常,它不正常,不能升达,这个位置呢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升达不上去有可能是全身都升达不上去,也有可能是光肺脏升达不上去,也有可能只有脾胃升达不上去了。它升达不上去就是郁住了,郁滞产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病位并不一定在哪个地方,木郁不一定是只在肝这个脏器上,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产生木郁。那我们怎么去定位呢,当我们从脉象上,脉搏的跳动上我们感觉到是木气郁滞的时候,我们知道一定是不能升达了。哪个地方不能升达了呢,就要从六部脉,左三部,右三部,都是寸关尺,从六部脉上再去找,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这个以后我们会细细的讲,这就是一个定位。打个比方说右寸脉单独弦而大,这就是木气郁滞的地方在肺脏,在肺经上,以此类推。五脏的功能,五脏对应不同的脉象,都是这样的。
那么这是说,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左升右降,火气开达,肾气藏煦,中土斡旋。那么他讲的,并不单纯是五脏本身自己的功能,而是讲的五脏他本身的职能,在全身整个的一个表现。打个比方说,中土斡旋,如果是出现中土郁滞的时候,这个脉一般都是偏软的,濡软,土生湿气,温气盛的时候,脉一般濡软无力,转不动。这是从虚的层面讲,如果从实的讲,有可能导致木郁了。如果从虚的话,单纯一个虚,脉软无力,为土虚,湿气盛。那么这时候,他的病位有可能是在肝经上。有的人,有些小孩子,阴囊潮湿,这是中土之气、湿气,在肝经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有的表现在皮肤上,长湿疹,很多小孩子的湿疹很难治,好长时间不好。肺主皮毛,主肌肤。这个就是中土,土气这个病,他的病位实际上是在肺这一块。所以我们讲,中土为病的时候,不见得这个病一定在脾胃上,我们讲的土虚不能斡旋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脾胃病。所以这一点呢,我们讲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模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大家对这个的理解,这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混了。我们这个模型讲的是五脏的功能,并不单纯指五脏本身,这一点一再强调,不要搞混了。这个跟大家一再说的原因,说得有点罗嗦,但是这个是很容易搞混的地方,所以跟大家多说几句。这是讲的四圣心源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土斡旋中焦,四象在外面轮旋,那么他这个核心,主要是从功能状态来讲,不是从具体五脏来讲,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