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脉法解二(2)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不同的六部,左右寸关尺,不同的部位它代表了相应不同的脏腑,也是有一些区别。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六部脉不同的浮沉之间去体会出邪气在什么位置,它的强弱有多大。你比方说,外感表寒的时候,六部脉都是浮紧的,脉偏浮、偏紧,紧为寒,浮为表,你就知道它的邪气都是郁结在肌表,是寒邪,束缚肌表,表气不能开达。沉取的时候,它的脉象可能就没那么紧,沉取不紧,说明里面的正气是其实偏虚的,整个正气都郁在肌表去抗邪了。那么这种象,你就可以用麻黄汤之类的,帮助正气开达表气,驱邪外出。这是从整个脉的浮沉方面来判断邪气的位置。从脉的部位来讲呢,比方说中焦痰盛的时候呢,中焦痰浊比较雍盛,这个时候右关脉往往会滑象特别明显,甚至会出现滑动之象,动就是阴阳搏击一样,纠缠住了,脉象描述动脉如豆状,确实是这样,就象一个小豆子在那跳一样,很滑利,这种脉象有时候临床上也会碰到,而且很典型,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一些,但是确实是一旦碰见,你会发现古人的描述非常形象,确实象一个小豆子一样,非常滑利地那里决决动摇地动个不停。这个时候,关脉单独地滑盛、动摇,这种脉象,中焦痰盛,多见于两关脉,左关或右关见得比较多。那你就可以用比较大量的运中化痰的药,把痰气温化流通开就可以了。还有的时候邪气会郁得比较深,你摸脉的时候,感觉浮取中取都没有,只有沉取的时候才能摸到脉,而且脉好像还郁结地比较重,沉弦、沉紧、沉滞啊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正气反而不容易体会,因为邪气都已经比较深了,正气整个都郁在里面了,很难反映出来。有时候在临床上摸到这种病气特别重的患者,他的脉气非常地浊,你几乎体会不出里面有什么正气来,这种情况正气必然是虚的。大家要知道,我们摸到的脉气,我们讲的是邪气是病气,实际上它也是正气在里面抗邪外出,我们才能体会到这股病气,假设没有正气在里面顶着的话,没有那股抗邪外出的力量,这股病气也表现不出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所以只要你摸到他的脉气里还有一股病气,即使你体会不到他的正气,像脉郁得比较重、比较沉的时候,那你就要知道正气肯定还有,正气肯定比较弱了,因为正气它自己露头的机会都很难了。这种情况呢,只要没有危象,有时候这种病人自己反而感觉不明显,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或者说自我感觉症状不重,这个时候也是以祛邪为主,等这个邪气一去,郁结呀,痰浊呀,你判断他是什么邪气,你给他用相应的药物去化解之后,慢慢地他的脉象就变得软了弱了,虚象就表现出来,一般的疾病都是这种规律。邪气去则正气虚,正气的虚象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咱们摸脉呢,如何去区分脉的浮沉迟数,六部分主,我怎么去把握,那么我们就单纯地只去考虑正气和邪气这两方面就可以了,就比较简单。脉象不管是偏浮还是偏沉,脉象饱满还是不饱满,是急还是不急,是紧还是硬,有很多的脉象、很多不正常的病象,可能不同的六部脉表现也不太一样,那么这些都是定位用的、定性用的。真正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考虑的,只有正气和邪气的相互关系,相互对比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关键。

  你只要看到正气还可以,还能感觉到一点清透的正气,邪气呢,就根据他的性质,以及他的病位,性质呢就是24脉里的哪一部脉,那一种脉代表着不同的邪气,病气。它的病位就是不正常的脉象、病气出现在六部脉的哪个位置,代表了疾病对应哪个脏腑,这就是定位的问题。另外结合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脏腑,我们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药物,偏表的我们可以用轻轻的药物来疏通,偏里的我们就要用比较沉、比较坚实的药来疏通。象比较轻的肝气郁结我可以用薄荷,比较重的我可以用柴胡,再比较深一点的我可能要用元胡,不同的病气它出现的位置,表浅不同,你用的药物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药物也是对应着不同的病位深浅。我们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比较动态的角度去理解脉象,这股脉气正常情况下是比较缓和的,很清灵,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一旦生病之后,它或者是郁在表、或者是郁在里,或者郁得轻、或者郁得重,它会表现出很多不同的病气、病象来,脉象会表现出相应的不同脉象,二十八脉、二十四脉啊,临床上脉学的书籍对这些不同的病气给了很多描述。但是我们不能一看脉弦,肝郁,就用柴胡,这是不对的。一定要看病气和正气的对比,要看正气足不足,还有没有正气,正气还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我们所要用的药物。任何一个疾病,它的正气和邪气都是一个相互交持,相互进退的这么一个过程。生病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由浅入深,逐渐进入脏腑的过程,而治愈的过程就是邪气逐渐化解散出去,正气逐渐恢复,然后脉象逐渐变得缓和,就是互为进退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样的话你对整个脉象的把握就不是一个脉一个脉去想了,而是想这股脉气,整个的脉象,他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我会从这个脉象当中体会到,邪气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浅表还是比较深、比较里,正气是虚还是实,里面的缓急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病气郁的比较重的时候,郁的比较急;有时候正气虚的时候,整个脉象也是比较缓,偏软偏弱一些。实际上一个脉象,如果我们形象来讲,一个脉象就代表了战场上的一种局面一样,你看我们下象棋的有棋局,作战的有战局,那么脉象有病局,这种局面一定有正气和邪气的双方力量对比。我们摸脉的目的就是摸清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定不要说,只看敌人在前了,冲啊,不知道自己还有几个人,这就不叫大夫了,所以一定要首先看,知道自己的正气自己的力量还有多少,要搞清楚对方、邪气,他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然后才决定要找个最合适、最合理,最优的方案来处理这个局面。

  所以开方治病实际上就是一个驾驭全局的过程,前提是首先你要先搞清楚这个全局的形势,搞清楚全局的形势一个最直接最快捷的就是脉诊,脉诊因为这个脉是动态的即时的也是全局的,最便于我们把握整个病象。所以咱们摸脉呢,不要拿着二十八脉往上套,是个什么脉,这样是学不会脉诊的。一样要通过摸脉感受那种脉象,感受那种脉气,然后把这两手的六部脉结合到一块儿,形成一个全局,去看这整个局面的邪正虚实的对比。摸脉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整个病象的邪正虚实,你要看清楚患者他目前的整个病局的当前的形势怎么样,你怎么去处理啊,所以这是我们摸脉的思路和方向。二十八脉只是告诉我们去判断敌情的当然严格来说二十八脉也有正气这方面的脉象,但它是一个一个的给你分开了,没有让大家从整体的角度去全局把握,我讲的是你可以不懂二十八脉,没关系,但你不能不懂把握全局,摸脉的目的是把握全局,不是为了摸出二十八脉来,这一点要搞清楚。

  那么我们通过脉象去把握全局的邪正虚实,把握这个对比之后,就会有一个恰当的治疗方案拿出来。如果正气虚的很严重,首先要自保啊,病气得先放在一边,敌人先不打了啊;只要正气还可以,那就或者是一鼓作气或者是持久战,要分情况;不同的邪气就好比我们面前不同的障碍,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克服,所以用药如用兵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不知道把握全局的这种邪正对比的大夫,是不可能对疾病的全程有个很好的驾驭和治疗的,也不可能有一个很理想的结果。有的人可能会一时取效,但不能完美收工,原因就是始终不知道去把握这种全局邪正的对比。所以咱们摸脉呢看似比较简单,只是去摸摸这个滑脉啊浮脉啊,其实不是的,一定要去体会其中的正气和邪气的这种力量的动态的变化。包括你用药,用药之后,脉象也会有变化。只要你对邪正双方通过脉把握的很准很好的时候,你的治疗方案必然也是合理的,如果你对药物也比较熟悉,你出来的方子针对性就会非常强,效果非常好。

  我自己在临床上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务必要一剂见效,当然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绝大部分人基本上可以达到,一剂见效,大部分患者在我这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当然很长时间吃了不理想的也有。但是我们如果有这么一个方向,有一天你会体会到,原来真的可以,古人讲的“一剂知,两剂已”,“覆杯而愈”,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天方夜谭,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病象病情这种非常准确的把握,对全局的很准确的把握,那么脉诊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邪正双方情况摸清楚。所以我平时在临床上给患者开方子,很少开好多副,一般都是两三副,所以很多患者不理解,说,我们大老远的这么辛苦跑过来找你看病,你才开两三副,过两天还得来跑。他不知道有时候这个药根本不能开多了,开了这两三副整个局面完全就给他扭转过来了,你再用就是矫枉过正,可能就会出事儿。因为他觉得以前的方子吃上十天半个月好像也没什么效果,一般人想不到两三副药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所以你给他用上药之后呢,他整个病势、局面可能就有变化了,那你就必须再根据这个情况重新调整用药,随着病情的演变你的药也要随时在变,这样你的用药永远跟病情是完全吻合的,丝丝入扣。你的每一副药都是有效的,那么这个病慢慢的就完全好过来了,比较快的就好了。

  所以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病,一个方子可能吃几副就好了。象外感、小孩消化不良、或者单纯的正气虚没有什么太多郁结的,用点补药吃上一个月也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情况都是病气邪气比较重,而且不是一种邪气,有气的郁结有痰的郁结,还有可能比较重的就结滞也有,正气虚也有,中土弱也有,邪气实、正气虚,虚实夹杂,这种情况最多。那么我们怎么去把握,你一定要随时通过脉象去体会他这种邪正虚实的进退变化然后随时调整你的药量,随时调整你的用药,随时都要用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去处理你所面对的病象。这个时候,我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的根据就是脉诊的结果。所以大家说脉诊重要不重要。我网上很少看病就是不能摸脉,我只能拍拍脑袋,估计着开方子,所以这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有些朋友觉得我好像架子比较大,请你看个小病你都懒得给我看,实际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宁愿不给人治也不要把病给治坏了,把人家给耽误了。我尽量要求患者来面诊,面诊失误就会少很多,不能说完全没有,相对会少很多,比较准确,脉诊的重要性如此可见一斑,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作为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一定要把脉诊学好学会。

  脉诊的核心,第一次跟大家讲你要先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你才能够有观察全局的机会,连脉气你都不会去体会那怎么去摸脉啊,会体会脉气了你就能摸出脉象,然后你在摸脉的时候呢,就体会邪正虚实,就体会这四个字就可以了。邪气有各种各样的邪气,大家对二十四脉,二十八脉,去对,看看不同的邪气有不同的脉象,是什么意思。正气无非就是阴阳气血,阳虚脉气偏凉,阴虚脉气偏细,气虚脉无力,血虚脉偏涩;但是邪正的对比主要是从脉气的清浊程度来把握,如果你摸一个脉非常浊,这就是病气比较重;如果脉比较清透,只是比较弱一些,可能只是偏于正气虚,邪气比较差一些。病气越重,病就越难治。脉气当中的正气越多,或者说越清透,哪怕他弱一些,这个病都好治。所以疾病的轻重程度,跟脉力的强弱不是完全成正比,有时候脉很有力,但很浊,这个病就不好治;有时候脉很弱,但是他的气比较清透,这个病反而好治。所以我们看虚实相对于邪正来讲,大部分情况下,正气和邪气,他们的对比是最主要的。虚实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气还可以,邪气相对盛一些,绝大部分病都是这种情况,所以虚实一般而言,不用过分担心。只有一些久病或者急症的时候需要首先考虑虚实的问题,有时候可能危症的时候来不及考虑邪气和祛邪的问题。大部分情况都是我们不用考虑虚实的问题,更多的注重邪气和正气的对比,实际上就是注重驱邪气。那这个驱邪气,我们就要从脉象上去体会,他这个脉气,这种郁浊之气,这种不缓和的脉气,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是偏表还是偏里,是偏上还是偏下,六部脉他在哪一部上,这就是给了一个定性。这股气的郁浊的性质,是弦象?滑象?濡软之象?还是结滞之象?这是一个定性。然后他的脉位,上面还是下面?是表还是里啊?是六脉的哪一部?这是他的定位。整个这个邪气的定性、定位之后呢,他这个邪气这方面的情况就基本把握清楚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了,那么正气呢,一般来讲就是体会脉里的这种缓和之气。

  如果你实在不会体会清透之气,你就去体会脉里的缓和之气。正气必然是缓和的,不会很着急,即便这个脉是比较数,他那里边那股正气,那种体会也是比较缓和的,正气是本性。所以你再看脉里边缓和之气多不多,如果还有比较好的缓和之气,正气就比较足,自身的力量还是可以的,就放胆去用驱邪气的药,量可以多一些没关系,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力量,可以去使用药物来攻邪。药物你可以理解成攻击的武器,我们自己这一方的正气就好比士兵,去使用。自己都没有人了,给你再先进的武器都没有用。所以你用药的多少就好比你投放的武器的多少,有十个人就用十个人的量,有两个人就来两个人的量,只有两个人,你非要让他们扛着一百个人的武器去上战场,把自己都压趴下了,根本就啥也干不了。所以这个用药的药量要与正气本身的强弱程度相当,他才能够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利用这股药气去化解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