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咱们今晚讲的整个摸脉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有那么多的脉象需要我们去学习与了解,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去学了,也要去学。但是呢最后我们一定不要流散无穷啊,不要学了那么多就记了这个忘了那个,一定要把他们糅合在一起来综合运用。那么这个运用的技巧就是:要放在一个察象,要放在整体把握全局,邪正对比的层面上,来去考虑所有的脉象。这是诊脉的一个起码的要求,这也是入门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就是学上二十八脉,你学上二百八十脉也没有用,没有任何用处,只是一盘散沙而已。所以我们学诊脉的核心,就是要通过诊脉去体会出整个患者本身病象这个局面的邪正对比的一个真实状况。他都是体现在脉象上,邪气的盛衰啊,正气的盛衰啊,邪气的定性、定位;正气本身的强弱缓急,你都要通过脉象仔细的去体会,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然后据此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那么你的方子就出来了。你的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啊跟着就出来了。
所以你的脉诊学好了,摸脉的过程就是辨证处方的过程,所以我有时候跟朋友讲,你看,摸完脉这个方子自己就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辩证。辩证是逻辑推理啊。咱也不是说一点辩证没有,这个辩证的过程就是我考虑,面对这种局面我用哪个方案最好。那么应该说,这个应该算辨证的过程,但是这个就是比较简单。因为整个局面你通过摸脉如果能够很清楚看清楚的话,该用什么你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个地方是寒象我自然用热药;这个地方是郁结我自然要用疏达之药啊;他的正气虚我自然要补正气啊;中焦瘀滞住了我自然先运中焦啊,都是很自然的,所以不需要去很复杂的辩证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摸脉摸不清楚,仅凭患者描述的很多症状,然后去归纳总结,搞了个很复杂的辩证,最后凑出一个方子来,结果用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我们学辨证论治,要学他的精神,不要机械的去辩证。
说到这里就说一下脉象和症状的关系,脉象是人身体气血动态变化的即时反应,所以这股脉气反映的是最即时就跟现场直播一样,反映的是最准确的情况。而症状呢,他一般是人体的气血偏颇,出现了郁滞,出现了一段时间,导致比较重的时候才会出现一些症状,比较轻的时候他是没有症状的,感觉不到的。有时候你摸脉已经问题了,病人反而没感觉;有时候用上药以后呢你摸脉病人已经有好转了,但他自己还没感觉出有什么好转。那么这都是说明脉象要早于症状。所以呢我看病的时候,症状基本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不作为用药的依据的。我用药的依据是完全凭脉象来用药。而小孩呢,因为他身体里的气比较清透,他一般有什么症状就有什么脉象,对应性比较好。小孩可以根据症状来用药。一般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根据脉象用药比较准一些,根据症状用药可能会误事。所以大家如果想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不要被患者陈述的各种症状把你搅糊涂了,患者他说的也没个头绪啊,从头到脚哪个地方都不舒服,一身病,那你怎么用药啊,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凭脉用药,这就有准了。
今天晚上给大家讲的呢主要讲这么多,讲了摸脉的一个思路,并没有讲具体的哪一脉主什么病,因为这个书上我觉得都写的很清楚了,不需要我再去重复。那么我就根据我的理解给大家讲一下咱们在临床上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我觉得讲这些东西对大家可能更有用一些,照着书念没啥意思。还有一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讲课的内容就讲这么多。
问题解答
问题1、除了吃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气感?
答:吃素就是很好的办法呀,其他的锻炼气感呢其实主要就是要心静,你只要私心杂念少一些也是一个办法。
问题2:区分正与邪气是在同一层次区分,还是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来区分?如浮脉是在浮的层次区分。
答:这个我刚才讲脉象里边这股脉气,他其实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交持、互为进退这么一种状态,一般来讲邪气都是由浅入深,正气是随着病进,他也是节节后退,疾病恢复的过程,疾病就是由深出浅,正气他也是跟着慢慢出来,由内出外,慢慢恢复正常。不过严格来说,正气邪气他还是有一些层次上才差别,一般来讲邪气偏外,正气偏内,所以浮取的时候一般来说看邪气比较多一些,沉取的时候看正气比较多一些,这是常见的情况是这样,当然也有例外的,有时候可能正气很虚的时候,直接散出来了,虚阳外脱的时候你摸到的就是正气,所以还有这个五脏脉的真脏脉,一旦出现就是危症,另外有一些郁结比较深的,沉取的时候你也摸不出正气来,很难摸得出来,就是郁结很重,这个时候呢他实际上正气也是虚的,主要看的是邪气。当然这个正气和邪气也不是说截然分开,就像那个油和水一样,不融合,也不是这样,比方说浮脉,你在浮的这个脉象里边呢,你能体会出既有弦象,紧象,滑象,它里边也有缓象,缓和之象,这股缓和之气就是正气,只不过如果体会的缓和之气少,其他不正常的脉气多,就是邪气盛,正气比较虚一些。反过来,如果觉得这个脉象缓和的成分多,整个脉象还是比较缓,稍微有点弦象,稍微有点滑象,那就是正气比较足,邪气比较少,这在同一个层次是可以区分的,当然在不同的层面,可能区分的就更直接,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既可以在同一个层次区分,也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来区分,都可以。
问题3:
(1)《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肋也,尺外以侯肾,尺里以侯腹……这里、外如何理解? 答:这相当于现在的全息脉诊的意思了,跟我们讲的寸口脉不是一回事,可以去查一些,有本讲全息医学的书,忘记名字了,里边也讲到这个问题,跟这个是类似的一个东西。这也是病位的内经上讲的一种办法,跟我们的寸口脉可能不太一样,我对这个也没有太多研究。
(2)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这句话理解不了望老师详解。
答:黄元御写的书他很讲究雅致对称,所以遣词用句就非常讲究,我们如果古文基础比较差的反而被他讲的糊涂了,你只看这个就行了,左寸脉大和右尺脉大对应的是什么情况。左寸脉实际上就是气郁于上不能下,就是金气不能降了,就是金不能收敛了;右尺脉大就是相火不能藏,相火不能藏可不就是木气在疏泄么,布散啊,因为木郁则发散,肝气本身是疏散的,木郁则生风啊,他也是个发散疏泄之象,所有右尺脉大的时候,肾主收藏,他不能藏啊,所以他脉大啊,这么理解就可以了。一个是郁在上面,火郁于上不能降;一个是气郁于下不能收,就这么个意思。
(3)“疏泄”一词怎么理解?
答:疏是疏达,泄是外泄。不能正常的疏达就只好外泄了,可以这么来理解吧。
问题4:请教素体偏虚而肝气郁的老人感冒了咳嗽,如何选择用药思路?驱邪担心伤正。补正又怕助邪。谢谢!
答:我们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有这种担心,既有正气虚,又有邪气实,那怎么办。实际上,驱邪和扶正可以一块用,他是各行其路互不影响的,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说的这个绝对,有一个前提是,咱们讲凡病则郁,郁就是气郁而不行,所以你用扶正的药的时候,要用这个易于流通的扶正的药,因为我们知道驱邪的药一般流动性比较好,象这个疏肝解郁的柴胡啊,通腑泻下的大黄啊,他都是一些能动,疏通的药,所以祛邪药一般都是动作比较快的,走动的药,而扶正的药,大部分都是偏养偏收的药,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要补虚祛邪的时候,你不能把扶正的药收的很厉害,可以适当的用一点收,但是一定要注意,养正气的同时还要注意疏通,最好既能养正气又能疏通,打个比方说中土比较虚痰浊又比较盛的时候,化痰浊我需要用温散的药,比如说生姜之类的,如果中土比较虚呢,我需要用养中土,固运中焦的药,那么养中土,甘草白术都可以,但是你用甘草用白术呢,他这个固守的力量比较大,容易留邪。所以慢慢你怎么样,我又需要养中焦,所以你可以用点生麦芽,炒麦芽啊,象这样的他既能养中焦,他本身的气又比较流通,就不会留邪,你就可以同时用。就是驱邪和扶正可以同时用,只要注意一下这个补正的药不要收的太厉害了,就是不要阻碍一气周流不要太重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治病的根源,根本目的是恢复一气周流。
问题5:六部脉侯五脏,那如果六腑有病,如何能从脉象里感觉出来呢? 答:那么这个问题在难经里边有很详细的解释,就是六脉,什么时候侯脏病,什么时候侯腑病;实际是沉取的时候侯脏病,稍微浮取的时候侯腑病,他是有区别的,但是这个东西属于比较精微细微的感觉,我目前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这个就是腑病这个就是脏病,脏病好感觉,腑病有时候确实感觉的稍微差些,那么大家怎么去把握呢,一般来讲腑病多实,因为六腑是通降为和,腑是藏而不能满的,他要推陈致新,是要通下的,一旦腑有病,他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我们要从临床症状上来判断,就更好判断一些,比摸脉更容易。
问题6:我摸脉的时候,遇到两手六部脉感觉是有点沉弦又有些力量不足,左手三部比右手三部偏弱,左寸脉很微弱感觉快要断了,升不上来了似的。请问这种情况要从“正”的方面入手还是从“邪”的方面入手去治疗,病位主要在哪?谢谢!
答:这个情况,因为你说的这个感觉呢,有时候这个脉象别人说的感觉和自己的体会也是不一样,所以我只能根据你说的意思来推断一下,因为我不知道你这个感觉是准确还是不准确,我只能是姑且认为你这个摸的是没有问题的是准确的来判断。那么象这个脉沉弦又有些力量不足,那么邪气比较明显正气比较虚这么一个象;左手比右手弱,寸脉感觉很微弱,就是正气在左部虚的更明显一些,像这个情况我觉得只要他没有出现正气虚的危象,只要感觉他的脉有沉弦的感觉,就先去邪气,为了防止伤正,也是为了防止正气不能驾驭药物去祛邪,可以适当的用一点扶助正气的药物,祛邪为主扶正为辅这个思路。具体的病位,我觉得他这个病位,如果从正气虚这个来讲呢,你看左寸脉很微弱感觉快要断了,这个木气升达很差了。不过看你这个沉弦的感觉哪个地方明显,我觉得沉弦的感觉可能是左关或左尺比较明显,如果是左尺感觉比较明显,那么这个问题主要的病位就在左尺脉,相反呢,如果是左关感觉比较明显,那么主要的病位就在左关脉,只要有沉弦的脉象,他的主要病位肯定不会在左寸这个地方,左寸只是被这个病气,沉弦之脉郁结之气在下,正气不能升达,他表现出一个虚象来,可能这个虚象是个暂时的或者相对的一个假象,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气郁在下,郁结导致的正气不能升达,我觉得这个病位应该偏下,根据你的描述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治疗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以祛邪,把这个沉弦脉化解开为主,辅佐上一点扶正的,升达木气的。
问题7:摸脉怎么打基础?
答:只能慢慢去体会脉气吧,不光摸自己的脉也好还是摸别人的脉也好,慢慢的把心静下来,能体会这个脉有不同的感觉,摸到有那种流水的感觉,不同的形态,你慢慢有感觉的时候自然就体会到脉气来了。
问题8:我是眼科医生,平时碰到右眼角膜炎的感觉很难治疗,脉象尤其是那种很软的偏大的脉,尤其是关尺部大而软的脉,很难治疗。 答:大而软的脉,尤其是右关部,一般都是中土湿气比较盛,中土湿气盛的患者,他的阳气不容易降下来,所以出现眼,尤其是右眼,右路主降吗,右眼的发炎,红肿啊,这是很常见的,这个时候用消炎药越用越厉害,根本治不好,用中药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就是用温润中焦加利湿的药为主,把中焦的气,把大而软的脉把它流通开,就是把湿气一去,把这个脉气流通开来,这个大而软的脉就会比较流畅,然后再用升左路,木气升发的药,把这个一气再给他推一下,这样是比较好治的不会很难,这种病我也经常遇到,当然如果中土还伴有粘痰的话要加上化痰的药。司马秉风说推荐《眼科奇书》,对,《眼科奇书》就是很好的一个,就是用麻黄、细辛之类的非常强力的升达左路的药去推这个一气去转,主动的把这个郁结把他推开,但是如果中土非常软的时候,偏大偏软,中土湿气很盛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运中焦利湿的药,否则单纯用左路木气,只能升发木气的药,有时候也会比较累。
问题9:左部脉细小,右部浮弦。怎样解释。
答:左部脉细小偏阴虚,右部浮弦阳不降。阳气不降,从这个脉象来讲,左部用当归往上升一升,右边用半夏往下降一下就可以了。
问题10:老师好!我是一名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老师提醒我摸一个糖尿病人的右寸是“典型的弦滑”,我也摸到了,但是不知道对于这个病人病情有何提示,请解惑!
答:右寸主肺,右寸弦滑肺里边有痰啊,可以给他用点化痰的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