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圣心源》——第四卷劳伤解。这一卷大概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从正气虚的角度来讲,后一部分从邪气实的角度来讲。
首先看一下劳伤解的卷名。为什么叫“劳伤解”?《内经》里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一个人的正气充足,自然就不会有邪气致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疾病都是正气本身首先出现问题,然后邪气乘虚而入,这样才导致疾病的发生。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那么正气是怎么变得不足?怎么变虚的呢?黄元御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正气虚的根源,不在于外界环境,不在于外在因素,而在于本人,在于自己。是自己不会养生。所以在劳伤解的引言里讲到:“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实际上就是讲人体本身的正气要是顺应天道,顺其自然地去养生。本身正气是很充足的,就是因为人自己欲念过多,忧劳过重,这一些统统称为劳伤。当然也包括像比较困难的时期,老百姓生活比较困苦,辛勤劳作,但是不能果腹,这也算,都算劳伤。总而言之自身正气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颐养,所以慢慢地便会衰败,正气一虚,百病丛生。
《四圣心源》讲疾病,从第四卷劳伤解开始讲比较具体的疾病,首先讲劳伤解也是所有疾病的一个提纲。劳伤解实际上也就是阴重气虚而致病的意思,治疗的时候去注重扶助人体的正气,而这个正气尤其以中气为主。所以第一小节讲的就是“中气”。我们四圣的理论体系就是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那么这个中土斡旋就是脾升胃降,己土升,戊土降。只有中气比较充足有力,中气本身不虚的时候,中土才能够斡旋枢转。它才能够正常地升降,能够动,一旦中土虚的时候,本身中焦这股气升降斡旋力量不够的时侯,它自己就停滞在中焦,或者说壅堵在中焦,中土就郁而为病,所以,对于中气,从劳伤解来讲,黄元御首先强调中气。就中气这一小节来讲,从中土气虚的角度讲,首先是温运中土,因为中土斡旋是整个一气的枢纽和根源。从后天角度而言,是中土化生。中土也是一气的枢纽,也是源头。把握了中气,调整好中气,就等于把一气的源头根本把握住了。所以好多疾病,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急性病,在用药的同时,适当帮助枢转一下中土,就是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药,帮助消化的药,用药效果见效就会很快,见效比较好,根源就在这里。
这就是一气周流的源头,从根本上用药。那么土气容易生湿,中土对应的病气就是湿气,土生湿嘛。人体的正气从五脏六腑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正气只有虚的时候,没有实的时候。所以一旦正气虚,必然因虚而生邪,因正气虚而生邪气。就中焦来讲,就是生湿气,所以凡事中土为病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湿气有余,都伴有湿气,根源就在于,人体的正气实际上是多偏虚。针对中土,脾升胃降,土气斡旋,这种枢纽的关键病机。如果中土虚了之后,中土斡旋不利的时候,如何去用药,如何去调整?黄元御给出了《四圣心源》第一个带药量的方子——黄芽汤。前面的方子都是只有药没有量,只是表一个法。
黄芽汤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里面,黄芽汤就是治疗中气不运,中土舒转不利的方子,此方是四圣的群方之首,就跟桂枝汤在《伤寒论》里的的位置差不多。为什么叫黄芽汤?黄是土之色,中土之气,芽是一股生发之气,黄芽汤就是舒转中土,恢复中土这股生气,是这么一个意思。在这个中气这一小节里,黄元御有这么一句话,他讲:“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那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黄元御老先生对道家的很多东西也是有涉猎,或者说有比较系统地研究,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在《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并没有很多明显写到道家的东西,在这个地方,比较独特的一处明确提出道家的一些观点。“黄芽汤”这个名字蕴含了一些道家的学术思想,不管道家还是中医,都是大道相通,原理上都是一样。
我们来看黄芽汤的组成: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 干姜二钱,四味药。这个方子的方义,黄元御自己解释: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实际上,用药是从两方面来用的。一个是扶助正气,一个是渗泻湿气。扶助正气,那么中土这股气,人参这股气,人参精能化成人形,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人参之气与人体五脏之气比较接近的一种药,它非常清润缓和。好的人参吃了之后,那股气能够非常缓润地进入五脏六腑当中。《神农本草经》里说,人参主补五脏,直接补益五脏之气,是非常好的一味药。人属土,《内经》里面讲,人是裸虫,是土气的一个动物。全身都属土,人体五脏六腑,虽然说各有各的气,但是本身都属于土气。所以《四圣心源》讲一气周流,讲土气,来源于中土,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补益中土之气,用人参。因为人参与土气接近,直接补益五脏,这是最直接的,最快的,效果最好的。甘草本身也是固守中土,甘草味甘,偏固一些。干姜是辛辣辛香,味辛就能运,味香能散。所以,干姜专门入中土,它的颜色是黄黄的,形状是浑圆的,都是入中土的一些象,干姜是专门温运中土最好的一味药。我在临床上用药不说每个方子都有干姜,但是95%以上,或多或少都会用干姜,就是用它来温运中土。温中土最好的药就是干姜,生姜,湿气盛时用生姜。茯苓性平,气淡,渗利湿气。等于是人参把虚的中气直接补益一下,干姜,它这股辛温走散的力量,能够让中焦动起来,那么它就该升的升该降的降。甘草把这个中气固守一下,不要散开了,人参好不容易补进来了,干姜也让它动起来了,也不要因为太虚,正气不守而散了,甘草固守一下。茯苓淡渗利湿,把中土存的湿气,虚则生湿,中土虚的时候,湿气比较盛,把湿气渗利一下,引湿气外出。这样的话,正气则补,湿气则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能够自如,那么中焦就动起来,转起来了。用黄元御自己解释,这个方子:“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所以,这个黄芽汤,虽然简单,实际上考虑得很周全。辅助正气,驱邪气,恢复中焦正气的斡旋,都考虑到了。所以这个黄芽汤的方子,体现了《四圣心源》整个的理论体系,体现了这个学术思想,是最代表性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在人体单纯正气比较虚,邪气比较简单,只有一点湿气的情况,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是现在临床我们见到的疾病,大部分比较复杂,就是说病人这个邪气比较多一些,郁结比较重一些,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湿气了。有时候呢,你用上黄芽汤,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所以有些人就怀疑这个《四圣心源》这方子到底能行不能行?用了也没效果。这说实话,黄芽汤这方子,我在临床上用的也很少,说我也很少有用黄芽汤的原方的时候,原因就是完全符合黄芽汤的症状的这种病症并不多。但是,《四圣心源》后面,就是劳伤解之后,所有疾病,它的方子,我们都可以看成是黄芽汤的化裁而来,都可以这么认为。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所有疾病,都可以是看成是由中土虚,中土不运,湿气中阻,这种比较简单的病情演变发展而来。打个比方说,中土湿气比较多,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个湿气慢慢会演变为痰湿,湿郁化痰,成为痰浊,痰浊多了,就比较粘滞,就会阻碍整个气机的流通,就会引起木气的郁滞。这个木郁是比较重的,这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上火,睡不好觉,容易着急,气短。这是痰浊与木郁并重的这么一种病情,如果还是得不到一个很好的治疗,继续演变加重的话,那么有可能这种木郁,肝主血,木郁会导致血瘀,就是由气郁演变为血瘀。血瘀形成之后,可能身体会出现疼呀,麻木呀,可能会出现层次更深更不容易治疗的一些疾病,有些人头痛呀,腰腿痛呀,有些慢性的增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痰浊,木郁、血瘀,都有。若再加重,整个各种郁浊交结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个气机的结滞,气就郁结在那个地方,动不了。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是比较重的病。有点可能会出现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有的可能会出现象肿瘤等一些比较重的病。
我们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的祛邪气的过程,慢慢的会把这些邪气一样样的,一层层的给它去掉,当把这些邪气大部分的都去掉的时候,只会剩下单纯的正气虚。这个时候,你给他治上几个月,光剩下中土不运了,你用上黄芽汤病就好了。所以你看黄芽汤这方子,祛邪气的药只有茯苓一味药,就是祛湿气的。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邪气都用茯苓来祛,要根据患者他的邪气变化,也要随机应变,去选用相对应的祛邪气的药。邪气化痰,湿气化痰的时候,要用化痰的药;痰浊木郁,同时存在的时候,要用上舒达肝气的药;血瘀结滞同时存在的时候,要用活血化瘀,破结,散气。不同层次的邪气,我们会用不同的药,相对应的处理。他思想都是一样的,都是茯苓去湿气,祛邪气这思想。治病无非是补正气,祛邪气。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所以咱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圣心源》任何一个方子,你只要理解透了,能够灵活加减变化,每一个方子都可以治疗所有的病。所以麻瑞亭老先生,《四圣心源》的一个下气汤用好了,可以把所有的病都治好,所有病都可以用下气汤来化裁。同样道理,因为《四圣心源》的理论很圆融。任何地方都可以周流一身呀,任何一个方子,只要你理解好了,你都可以灵活加减化裁,治任何疾病。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学习它的理论,学习它的方药,不能学得太死,主要是学习它的一种精神,学习它的治病的思路。并不是说,黄元御他在《四圣心源》里面开的方子没有用,他的方子非常好,就象《伤寒论》的经方一样,每一个方子都是经典。但是经方,你用的不对症,照样没有效果。经方也是需要加减,张仲景也不就在自己加减吗?所以说经方不能加减,那只能说明他对经方的把握还没到位,还不会用,不会加减经方,只会照搬,只能说照猫画虎。
我以前经常跟大家讲的,从来不用《四圣心源》的原方,《四圣心源》他的原方,每个方的原方是那些药,我也记不住,我也不去记,我只是理解他的意思,学习他用药方法。然后呢,在临床上,用这种方法,来随机用药,是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也不需要记方,这多简单呀。黄芽汤是《四圣心源》群方之首,它给我们提供了治疗中气的思路。我们这个思路主要是温运中土,加以利湿,扶正祛邪,这么一个思路。实际上,所有的疾病,我在讲前面讲脉象的时候讲过,都是正邪两方面。咱们中气是源头,中气没有问题,那问题就不大,其它问题都好办。
从《四圣心源》本身结构体系来讲,中土这股气,中气,中土之气升则为木,降则为金,化现为左右两路升降之气。所以,接下来黄元御讲了阴虚阳虚,阴脱阳脱,讲了阴阳这两方面的治疗。左路木气向上升达,实际上是由阴出阳,阴升为阳的过程;右路金气往下敛降,它是由阳入阴,阳气敛藏为阴精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如果左路右路的升降,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对应的来讲,他就会出现阴虚阳虚的问题。黄元御他整个书里面,他讲病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从正气角度来讲,邪气方面他也讲,但讲得比较少。我们在临床上碰上,绝大多数疾病都是邪气比较盛,正气比较虚,治疗时往往先祛除邪气,然后再来扶助正气。但是,我们知道用药的根本,用药的依据,主要是正气,而不是邪气。即便有邪气,一定要考虑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用哪个药。所以正气是根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所以黄元御在整个这本书里,他是围绕正气,围绕一气它的虚实升降来讲这个病的治疗的办法。这是从最根本上,最源头上来讲治病的方法。至于正气虚的基础上有什么邪气,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派,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借鉴。那都是去邪气的方法比较多,随手拿过来就可以用。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四圣心源》,它的所有讲解、阐述都是主要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如何去调理正气而不是祛邪气的角度,不是说他不讲,而是讲得比较少,这一点大家也要意识到。
那么,首先讲的是阴虚和阳虚。那么什么叫阴虚?从一气周流周流一圈的角度来讲,右路阳降为阴,由阳入阴。人体阴精的它源头,藏于下来源于上,根源在于上面,火气能藏,它才能产生阴精。如果火气不藏,那就是郁火外泄了,郁火外泄了,它实际上就是不能正常的含藏,那么火气是要消耗阴液的,就会伤阴,就会产生阴虚。所以,凡是阴虚,必然是金水之气不能敛藏,或者说《四圣心源》里面讲的相火,火气它是郁在上面,不能自己收藏,就在这里消耗阴液,导致的阴虚,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呢,要补阴一定要藏相火,要把火气降下来,恢复这个金降水藏的状态,这个气右路要往下走呀,火气要藏起来,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源源不断有一个的收藏。有一个藏起来的过程,才会产生阴精。当然,右路要降,也要经过中土的,也是要中土之气斡旋,运转。戊土能降,胃气能往下走时,整个右路之气才会降下来,所以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在治疗的时候,它都会用到中土的药。任何时候都要强调中气,就是这个意思,至少从《四圣心源》角度,阴虚并不是单纯用滋阴的药就可以了。而是滋阴的药一般都是比较凉润的,本身是偏于往下走的。阴精是要藏的,往下走,往下敛降,藏起来,还要用一点收藏补肾的药,还要用一点运中焦,枢转中土的药。都要配合用一点,这样才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