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第四卷 劳伤解一(2)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所以对于阴虚这种情况,这种病症,他给了一个方子,叫地魄汤,滋阴的。首先地魄汤里面第一个药是甘草,甘草就是个运中焦的药。首先中焦能够守住,中焦基础要好,中焦如果都转不动,你用上滋阴的药,它也不能够运化,滋阴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地魄汤,黄元御的思路,从用药上我们来看。首先是阴精较亏的时候都是火气不藏,伤了阴精。滋润的药肯定是要用的,麦冬,玄参,都用上,都是滋养。麦冬偏上,偏于润肺气,润降肺气;玄参偏于润藏肾气,一上一下,金水二气都得养一养。芍药清清郁火,是单纯从滋养的角度来用的药。接着,半夏和五味子,半夏也是镇降,往下走的一个药,还能化化中土的痰湿之气。五味子,它是酸收,敛藏的一个药,五味的这股酸收之气,还是比较强,这个气还算柔和,收藏又比较有力,能够把这个气从上面的肺气一直收藏到下面的肾气。大量的五味用上之后它是补肾的,补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也就是说呢,我们不光是有滋养的药,还有引导一气敛降潜藏的药,就是半夏、五味子。另一方面,还用牡蛎,牡蛎这味药比较阴柔,偏于镇降。地魄汤用到牡蛎,原文用的是煅牡蛎,煅了之后就是研磨打粉,那么煅牡蛎呢是偏燥一些。可能黄元御考虑,怕滋阴之药,过于滋腻,用点牡蛎呢也能温燥湿气,可能这么考虑。实际上,他用牡蛎主要是用来镇静心神,用他的话就是敛神以帮助藏精。精气不藏,往往是因为神气外散了,所以牡蛎主要是从神的层面用药。加五味子是从气的考虑来用药,加麦冬元参是从滋阴,接近有形的角度,用药的层次不一样。实际上这个,真正阴虚比较重的时候火气比较盛的时候直接用生牡蛎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滋阴的方子,黄元御先生一个方子只有几味的药,只有七味药啊,实际上牵扯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运转中焦的,一个是滋阴的,一个是敛藏一气的,还有一个是镇降心神的,他是从四个方面同时来用药,就是要把这股气让它降下来,藏起来。所以他将地魄汤上面那句话: “是以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就是我们用药的时候啊,要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帮助一气动起来。

  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并不是说,我这缺什么,加上什么就好了,不是这个意思。整个一气都在动,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虚。一定要从它阴精化生的源头,帮助一气的这种流通,从一气流通的角度让它自然而然的来化生阴液,化生阴精。那么这样的话,这种治疗就会一劳永逸,治疗之后他自己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你要是单纯看见阴虚就直接来点地黄啊,山药。有没有用啊?在正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也有一点用处。相对的这个手段,眼界就比较窄了。你看,黄元御的地魄汤,滋阴是从整个一气周流,至少是看了一半的视野。整个由升,由上到下,整个一气的敛降收藏,整个从全程来用药,不单是从一个层面来用药,从几个层面来用药。那么这种方子,就是从整个病势的全局来用药。所以你看黄元御的方子,你看着简单,但是它很有气魄啊,高屋建瓴,纵观全局的一种处方,不是简单的见什么证用什么药,不是做个简单的对应。所以我们学黄元御的方子,一定要学会这种思维,学会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统观全局,判断病势。然后根据一气周流的整个的状况去把握,我如何从全局角度去调整,恢复整个气的周流,让它该升的升,该降的降,邪气该祛的祛,正气该补的补。实际原则也很简单,所以你看他讲的阴虚,阴虚主要是从右路敛降的角度让它降下来,这就是从源头来治。

  那么阳虚呢,下面接下来讲的是阳虚。阳虚就是左路不升引起的,阳虚大家比较熟悉了,火神派最擅长的是升发左路。很多人都知道要用附子,要用桂枝,要用干姜。黄元御给出的阳虚,升达左路的方子——天魂汤。你看天魂汤里面,干姜、桂枝、附子都有,姜附桂全了。但是他并不仅仅用这些,仍然用了人参、甘草来滋养中土之气,用了茯苓来渗利湿气。因为一但阳虚,必然中土枢转力量就弱了,中土运转不利。中土运转不利的时候呢,必然就会有中土产生的湿气,所以他用茯苓来渗湿气。阳虚,它本质上就是一气不能由阴出阳,不能升达。所以用药要用附子、桂枝温散,鼓动。那么这个由阴出阳的过程要消耗阴精,由阴出阳就是由阴化阳,阴气化为阳气。所以要消耗阴精,所以这个时候要用上人参,来补益中土之气,人参是开阴的一个药。实际上这个方子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黄芽汤加上了桂枝和附子。中土给你运好了,再用桂枝、附子从左路升达一下,让它能够动起来,能够升起来,那么阳虚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你看他治阳虚,不是单纯的用辛温行气的温阳之品,也是用整个全局的角度,运中焦,扶助一气,祛湿气,就是祛邪气,然后才用辛温行散的,鼓动一气升发的药。所以我们看到的你看黄元御阴虚阳虚,一个天魂汤,一个地魄汤。天魂汤左路主升;地魄汤右路主降。它都不是单纯的用辛温升散,也不是单纯的用清凉滋润,都是从全局的角度用药,帮助整个一气。天魂汤是帮助一气从左路由水慢慢地升达为木气;地魄汤是帮助一气由右路慢慢地敛藏,收藏为肾气,都用到了运中焦的药,都注意到了中焦土气斡旋的重要性。

  我们再对比下阴虚阳虚两小节,这两个方子就是天魂汤、地魄汤。那么我们除了刚才讲的他的用药注重全局,他是从引导一气升降,兼顾中焦的斡旋。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细节,大家看一下。天魂汤用了六味药,六为水数,水之数。地魄汤用了七味药,七为火之数。天魂汤是扶阳的一个方子,一气鼓动而散,由阴出阳,他会伤阴的,所以他用了六味药。六呢,水之数,水主收藏,所以整个这个方子,从药的数量,从布局上来看,他已经暗含了防止过于升散,防止一气升散太过。而地魄汤呢,滋阴的方子他用了七味药。七呢,火之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实际上,这种滋阴凉润之药,容易伤及人体的阳气,所以从用药的味数来讲,地魄汤就暗含一股火气,防止这个药过凉伤阳。所以,大家学方子的时候一些细节要去体会,不光是看用哪个药,用哪个药量,而是要体会这个方子的用意,方子的布局,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一种病势,针对一个生病的局面,从整体上去处方。所以地魄汤,降气滋阴而不忘扶阳,天魂汤助阳升达而不忘收藏。不能过度升散,要保证一气的圆融,有升有降,有出有回。

  所以大家不要只看这么简单的方子,用了也不知道有啥效果没有。可能有的用了都没啥效果,没啥效果就是因为它主要是从扶助正气的角度来用药,你要知道,这个病情可能邪气比较多,正气无法流通。首先是祛邪气,让正气有一个流通的机会,只要一气能够流通,你在用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的原方,它必然效如桴鼓,效果都会非常好的。所以说《四圣心源》的方子效果不好的,问题是还不会用这个方子。当你找个合适的机会,合适的症状正好能用上,那必然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从这两个方子的方义,整个方子的处方布局,这种周到的考虑,我们就知道黄元御老先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水平远远在我们之上。他告诉我们的东西,那都是经典当中的精华。告诉我们,他给我们表达的都是灵魂,灵魂层面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体会。我们临床用药的时候,只要把握住这种精神。不管你用什么祛邪药都要在这个框架里去用,它就永远不会出大的错误,不会有太多的风险,大方向是对的。所以说,很多朋友学火神派,一味的升散,干姜、附子,就跟比赛一样,一百克不够二百克,二百克不够三百克,突然用附子的话,盲目的升散,早晚会出风险的。实际上火神派本身也是很圆融的,它也没有什么偏颇,只是我们后学的一些人,包括我刚开始学火神派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偏颇。但是我们从《四圣心源》这边看起来呢,《四圣心源》就很圆融,它也强调扶阳的,它没有过于纯粹升散的偏颇用药。他很圆融,大道圆融,王道之术,不要太偏。所以,为什么多讲几句,建议学习火神派的朋友要好好去体会火神派本来的意思,不要理解偏了,火神派本身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你看《圣余医案》是火神派的鼻祖,火神派的源头,祖师写的,用药非常地圆融,哪有纯粹偏阳的这种弊端啊,没有。所以不是说火神派不好而是我们后人学偏了,没学好。包括我们学《四圣心源》也是这样,《四圣心源》本身医理很圆融,很周全,但是他主要还是偏于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去邪气的角度他讲的少,你不能因为这个你就不会去邪气了,不会治病了,就说《四圣心》源不好,那也是学偏了,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学习任何一个学派,都有他的长处,都有他的可学之处,要学人之长,去人之短。相对来讲,《四圣心源》,黄元御老先生他这个学术思想是兼容并蓄,非常圆融,比较周全的这么一个学派,也不能说是学派,实际本身没什么学派,大道本身就是在这里的,本来就是这样。大家好好去体会,要把黄元御老先生讲的精华,转变成我们自己个人的切身体会,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要不然看了半天书,还是黄元御老先生的,看完又还给人家了,那也没啥用。

  那么黄元御老先生讲完了阴虚和阳虚之后呢,马上就讲了阴脱和阳脱。阴脱和阳脱就是阴虚阳虚比较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向外脱散之象。阴脱呢,象遗精、出血啊,这都算是阴脱;而阳脱呢,象这种阳气随着血汗啊突然外泄,一气欲绝,是这种情况,属于这个阴虚和阳虚比较重的情况。那对于阴脱和阳脱的治疗方案,跟我们讲的阴虚阳虚这个治疗方案完全不一样,大家继续往下看,看阴脱和阳脱这两个小节。

  我们看阴脱他给的方子是乌肝汤,我们知道阴虚他用的是地魄汤,是偏于收敛的一个方子,而阴脱他用的乌肝汤呢,你看他用的是附子、干姜、桂枝,虽然也有人参、首乌这种算是滋阴的药,但是他主要用的还是温阳的药,阴脱的时候用温药,大家注意一下。再看阳脱,阳脱他给的是兔髓汤。我们知道阳虚的时候他给的是天魂汤,是温散的药,是温散的方子。这里阳脱的时候用兔髓汤他主要用的是牡蛎、元参、五味子、龙骨,他用的是收敛的药,用药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就是在阴脱阳脱的时候,他用药的方向,跟阴虚阳虚的时候用药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地方我以前好像给大家说过,从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升到顶点是火,藏到底点是水,水火两端是两极,水火立极。那么这个阴脱阳脱就是水火两极都已经败了,水火都站不住了,所以这个时候呢才会出现阴脱和阳脱。阴脱就是水败了,所以阴液下脱,那么这个时候,就急需固守这水火两极。那水这一极,水主藏,它是需要藏极而生,就是由藏转升这么一个枢纽。少阴为枢啊,水火都属于少阴;火主散,火性炎上,火这一极在上,它也是一个枢纽,它要火盛宜藏,要自己能转下来,自己能藏蓄。所以阴脱的时候,急需阴液固守,然后再助一气升达,让下焦,水这一极,恢复它收藏然后又能升达的特性,要它还能升起来;而阳脱的时候呢,要急救回阳,要把这个阳气拉回来,让他能够自己,阳气上脱啊,让他还能够回来。这样水火这两极就能够重新站住,能够立住,两极固守,那么阴阳升降的格局才能形成,水火两端都败散了,阴阳升降的格局也就溃散了,一气周流那就更谈不上了。

  所以在阴脱和阳脱的时候,黄元御老先生给出的方子,用药的方向,跟前面阴虚和阳虚的方子都完全不一样,这都是急症。所以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里提到,金木之气,就是左升右降之气呢,一定要顺着金木之气的本性,木气要升金气要降。如果他们不能升降那就会产生病,产生各种病症,治疗呢,就是升达木气敛降金气,这就是一般的情况,那么就是咱们前面讲的阴虚阳虚就是这个思路。而水火呢,水火是两极,所以水火一定要逆着他的本性来,不能恣其所为。火性炎上,水性润下,如果火就任其炎上,都散了,水就任其润下,都往下流了,都流失了,那水火一上一下都散脱了,这一气周流就断了。所以讲到水火的时候,黄元御说水火不能各随其性,不能由着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一定要火要收藏水要升发,这样的话才能够固守各自的位置,起到一个立极枢纽的作用。火能降水能升,形成一个阴阳升降的格局,这个一气才能够圆融的一直持续的周流。这就是一气周流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阴阳立极,要能够实现物极必反的枢纽的作用,维持整个一气升降周流的格局。正常情况下呢,阴阳他都能够各守其位,所以基本上不需要我们去考虑阴脱阳脱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治病我们只考虑左右路的升降和中土斡旋就可以了,再加上去去浊气,去去郁结,这个病就治好了。如果出现了阴脱阳脱,水火都不能立极守位了,这就是重症急症,这个时候呢当务之急就是恢复水火各自的本位,所以对阴脱的时候我们要急救温升,阳脱的时候我们要急救敛藏,这就是乌肝汤和兔髓汤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