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临床上照搬这个方子,是否一定有效呀?有时候可能会有效,有时候也不见得有效果就很好呀。还是那句话,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你可能要用上舒肝的药呀,柴胡,枳壳可能要用一些。有一些有明显瘀血的,你要用上活血化瘀的药,把这个道路通畅一下。遗精时间久了,有的肾精很亏,两人尺脉摸得比较空的,可能需要用一些养肾精的药,象枸杞子、肉苁蓉,也可能要用一些。滋养一下肾精,要不然,单凭附子升散的话,附子散可能伤阴呀,这个都可以灵活处理。但是,总个主线,我们知道治疗遗精,遗精必然是气外泄,下泄而出呀。我们治疗的目的,是要把它收起来,然后再升上去,这就是最主要的思路。当然,遗精这个症状,很多牵涉到心神不安,心神燥动,所以适当用上收敛心神的药,黄元御用的是龙骨、牡蛎。你不用龙骨、牡蛎,你可以用点灵磁石,用点酸枣仁呀,也一样有效果呀。所以主要我是学习他的用药思路,碰到一个病,它是个什么格局?病象是什么?局面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把这局面扭转过来,调整过来,让他恢复一气周流正常的状态,就是我们的用药思路和治疗的方向。
那么黄元御的每一个方子就象是给我们建立一个导航的路标一样,指明了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我们该引导一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去变化它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道路上来。就像我以前给大家讲的,一气升不上来我帮它升,降不下来我帮它降。那么黄元御讲的每一个方子每一个病都是从这个角度讲的,如何引导一气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主要是讲这个思路。具体的用药,他给出的用药都是调整正气,引导正气回归原路的这么一个思路。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看到患者除了正气不归位,而且在一气周流道路上还有很多郁结,不管是气郁,痰郁还是血瘀,那么我们就要根据情况灵活配用驱邪的药,把一气周流的道路疏通干净。疏通的比较通畅一些,然后这一气就有道路可走了,它就可以周流了,就有地方可去了。这个时候你再用黄元御给出的方子,按照他给出的方案引导一气归位,那么它就恢复它的一气周流,他的病自然就好。所以从正气的角度来讲,这个疾病很好治。但是如果从结合祛邪气来讲,有时候有一些左右为难的地方。有时候正气比较虚、 邪气又比较盛,驱邪重了会伤正气,不去邪气吧正气很难归位。需要我们斟酌,根据正气和邪气的虚实对比,要斟酌用药,在正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的用一些祛邪的药物,就好比在一条崎岖难行的路上,你要摸索出一条路来,慢慢要走出去。所以从这个《神惊》《精遗》两小节,黄元御给出了金鼎汤和玉池汤这两个方子,我们就看到黄元御治病的思路,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呢,就是用适当的药物引导正气回归一气周流的正路,就是这么一个思路。你如果从一个整个象的角度来讲的话,就好比一个人在走路,路走偏了,走到路边上去了,走到路外面去了,你要引导他回来呀,不要走错方向。所以我们治病就是干这么一个事,大夫只是一个向导一样。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个病能不能好,关键还在于病人本身,他自己如果已经连走都走不了了,你再怎么引导,估计一些重病也回天无力了。只要正气还可以,好比一个人还能走路,你好好引导一下,还能回到这个原路上来。如果引导的方向错了,这个病就加重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本书就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方向,保证我们不会把病人引导错,即便你引导得不是很准,至少大方向不会错,这样的话就不会偏得太远。如果你整个正气这根主线都搞不清楚,对一气周流的全局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你用药物去治病那就是就给迷路的人指方向一样,你都不知道往哪走,你能指清楚这个路吗?可能不知把病人指哪去了。
那么讲完了精神,后面接着讲气血。你看他讲的层次,先讲阴阳,再讲精神,再讲气血,一个比一个具体。阴阳是非常抽象的,精神相对具体了一些,气血就更具体了。所以是由高到低,按照这个层次来讲的,越讲越具体。那么气血这一块呢,他主要是从邪气的角度来讲的,后面的气滞、气积、血瘀、血脱,血脱算是虚,其它的都算是实,都算是邪气为主的一些疾病。但是黄元御在讲气血这个两方面,气为阳,血为阴,也是从阴阳两方面来讲,如果从题目上来讲,气滞属于郁结,属于邪气,气积就是比气滞还要重一些。那么黄元御讲的气积就象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的气结一样,结滞,这个意思。后面的血瘀就是淤血在内,都属于有形或无形的邪气在体内,那么象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去治疗,黄元御给的方子,他实际上虽然有祛邪气的药。但是他用药的整体思路还是扶持正气,还是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即便他讲的有明显邪气郁结的症状,他在给方子的时候,在提供治疗方案的时候,他仍然是条达正气,辅助正气,引导正气归位,还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你比方讲他讲这个气滞,左为血、右为气,气滞就是肺气不降,主要用的是下气汤,就是破气通降的这么一个方子,实际上这里面,大家看下气汤这个方子,这里面真正破气的主要是杏仁和陈皮,就是橘皮。那么其它的都是引导气下行归位的药,甘草、茯苓运中焦,斡旋中焦,让这个气有一个下降的通路,半夏、五味是引导这个气下行,贝母也是引气下行,贝母也能舒达气的淤结,芍药是息风、破阴结、疏通道路。所以下气汤和前面的金鼎汤有些类似的地方,都是偏于下行的药,从去邪气的角度来讲,这个方子本身去邪气的药并不多,从扶正气的角度来讲,甘草、五味子实际上都是补益正气的药,原则上来讲,气郁结得很重的时候,是禁用补气药,禁用扶正的药的,因为淤结比较重的时候,他的气很难流通,你再用大量的补益药会加重郁结。那么黄元御的下气汤为什么还用扶正的药呢?他一个是从虚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凡病必郁,而这个郁结的根源是正气虚,五脏真气只有虚没有实。所以只要出现郁结,即便这个郁结很重,你在临床上看到症状很明显,摸着脉也很有力的时候,你认为他好像没有虚,实际上他脉有力往往是郁结重,一旦这个郁结你给他疏通开之后,这个脉马上就虚下去了,露出正气虚的本来面目。所以只要有郁结正气必然也是虚的,只是有时候郁结重的时候,正气虚表现不明显,或者表现不出来,感觉不到,那么黄元御先生在下气汤里他的用意实际上就是扶助正气,让一气能够收敛下行。一气下不来的话,它必然是郁在上面,郁久就会生热,郁厉害了以后会往外散泻。所以治疗的大方向是让这股郁结之气降下来,那么同时他也用上了杏仁、陈皮这种破气,破肺气泻郁结,气在右路郁结上之后就会气有余,局部气有余,那么他用一些破气的药,适当的去一去这些郁结之气。郁结去掉一部分之后,右路敛降这条通路就会通畅一些,那么这个气就能够降下来。气降下来之后就能走了,能降下来就没有结滞了,没有郁结了,气滞的症状就会消除。
所以在下气汤这个方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元御先生提供的方案,只要右路这个气降不下来,我们需要用下气汤的时候,他的方案就是运中焦,让道路通畅,然后敛降一气。让它知道往下走,并且要用破气泻气的药,把由郁结导致的一些多余的气给它泻掉。这样的话,郁结去掉,中焦能够斡旋,这个地方也是通畅的,我们用上镇降敛藏的药,让气跟着下来,这股郁滞的肺气、右路的金气自然就由着自己的本性,它本身就是下降的,自然就会降下来。药物引导一下它就跟着下来了,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些郁结非常重,中焦根本转不动的,这个时候就不适合用甘草了,也不适合用五味子了。首先要先祛邪,先用一些化痰运中焦的药,包括这个破气的药,这都是气的郁结比较重,甚至有些化火的。可能还要用些清热的,象黄芩、栀子,这种破气泻气的药,枳壳、槟榔都可以用,把整个郁结破开之后呢,郁结去掉,道路通畅,一气才有流通的可能,它才能动起来。一气如果被郁结挡住根本动不了的时候,你用什么药去引它都动不了。这个时候就要首先去郁结,先用祛邪的药。所以我给大家讲的意思就是,当你遇到气郁得比较重的时候,你可以先祛邪,然后再扶正,把它分成两步,临床上就可以这么灵活处理。黄元御给出的路子我们要记住,他有祛邪,又有扶正,又有运中焦,这个情况适用于郁结不重,正气偏虚,适用于比较轻的病症。一旦这个病症比较重的时候,郁结很重,这个时候你就要先祛邪,先破气,先把气的淤结去掉,就是用大量破气散气的药,让整个一气能够动起来,实际上就是加大了这里面杏仁、陈皮(橘皮)的作用。我用上更多类似杏仁、陈皮的药,柴胡、枳壳、槟榔、香附都可以,反正破气的你都可以多用一些,再厉害的三棱、莪术也可以用,把它的郁结去掉之后呢,整个一气就能动了。就好比一个很拥挤的地方,大家先散一散你才能走,要不你怎么走过去。这个时候,再治疗的时候,只要一气可以动了,脉摸着软了,郁结没那么重了,再用药的时候就要记住要用扶正的药,要引导这一气下行了,象甘草、半夏、五味子,甚至如果虚的比较明显人参、麦冬都可以用。所以下气汤教给我们的是如果一气下不来的时候如何引导一气下行的办法。我们知道麻瑞亭老先生用下气汤用神了,一个下气汤可以所有的病都能治,加加减减,加上升左路的药就可以治左边的病。实际上《四圣心源》里的任何一个方子你要用熟了,那都可以什么病都治。
只不过从临床的这个角度来讲呢,气郁的比较多,常见病里面气郁的比较多。那么气郁的话,要么郁在左路,要么郁在右路,所以这个下气汤跟小柴胡一样,是类似的破气、破郁,恢复一气周流。从气郁的这个角度恢复一气周流的方法,它用得比较多。那么再看下一个讲的气积,气积就是气郁结滞比较重的一种,比气滞更重一些,有郁结了,有积滞了。在这里面呢,黄元御提出了达郁汤,那么这个达郁汤呢,这里面最重要的破气的药是鳖甲。实际上如果从这个气分来讲,咱们说的这个气的郁结呢,它有时它是郁在左路,有时候郁在右路,有时候是左路右路都郁上了。如果说左路右路分别来看呢,左为血,右为气,左路的郁结容易形成有形的郁结。右路的郁结呢,就要是偏于气的郁结。所以呢,他治疗气滞的时候用下气汤主要治右路,而治气积的时候,主要针对左路这种有形的气郁来讲,所以用鳖甲来破有形郁滞的,有形郁结的。所以达郁汤相当于是有点桂枝汤的意思,除了这个鳖甲破这个有形的郁结,用了桂枝、茯苓、干姜、甘草来运中焦。用了一点砂仁,来收正气。达郁汤最重要的就是桂枝和鳖甲,一个是破有形郁结,一个是升达木气,把郁结在左边的这股气能够升上来,就是这么一个思路。那么有时候这个气呢,他是郁结在左路,还没有形成郁积,还没有形成有形的郁结,也是单纯气分的郁结。跟右路的下气汤的症状类似,他是郁在左路,气郁在右路的时候呢,他往往是有点胸闷、咳嗽。而郁在左路的时候,这个人往往是容易忽冷忽热,心烦口渴,心悸失眠,就是小柴胡汤的那些症状,口苦咽干目眩,就是这些症状。所以如果是气分郁结,郁在左路的时候以小柴胡为主,郁在右路的时候可以以下气汤为主,这都是还没有有形郁结的时候,单是气的郁结,左路和右路的区别是这样。
如果是有形的,左路有形的郁结有达郁汤,右路有时候的郁结这个要通腑的,根据情况有时候用桔梗、白散,或者用巴豆之类的,我们从黄元御用药的思路上来看,你看他用药尽管也有驱邪气的药,但是用的量比较少,味数也比较少,就是意思了一下,告诉你要去邪气。主要的还是是引导一气归位的药,引导一气回归原路的有。右路气不降要用降气的药,左路气不升,要用升达的药,他就是这么个意思,不过从临床来看我们能够见到的来看。《四圣心源》讲的实际上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这个气分的郁结,刚才讲了左路郁结,实际上是用小柴胡汤的,他这里没有讲。他讲了一个左路有形的郁结的治法,无形郁结要用小柴胡,或者有时候用四逆散也可以,他没有讲。所以咱们学习黄元御老先生讲的具体的案例,具体的病用哪个药,哪个方子,主要是学习他的一个思维模式,学习他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是怎么来分析这个病症,这个病症的全局是怎么样的,他怎么样分析的,提出什么样的治疗方案,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至于具体的用药, 那么有时候是需要我们去灵活的加减化裁,但是他的思路是不能作出原则的改变,他给的大方向肯定是对的。细节上可能还不够完美,就是因为他强调的正气这个主线,只给我们讲了核心的东西,至于其他的他觉得没有必要讲。因为驱邪气相对于扶正气来讲,是次要的东西,有时候尽管来讲我们在临床上,有没有疗效,最关键的就看这个病就看祛邪气用得好不好,祛邪气用好了,立竿见影,但是就是有一个前提是你知道,即使你要去祛邪气你也要知道我们该往哪个方向用力,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去调整一气。你心里有了方向,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你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祛邪气,是最安全,是最有效的, 否则的话有可能大炮打蚊子,搞得是一团糟,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