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第五卷杂病解一:古今人体质差异与痰浊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咱们是前面已经把这个前四卷讲完了,应该再讲第五卷,第五卷《杂病解》,开始讲具体的病。那么前四卷,《四圣心源》的前四卷我们可以认为都是基础部分,前三卷相当于是纯粹的理论方面的基础,第四卷是临床的基础。那么从第五卷开始,是讲一些具体的病,一个病一个病来讲。《四圣心源》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主要是讲内科杂病,第八卷是讲五官科的一些病,第九卷是疮疡外科,那么最后一卷第十卷是妇科,都是临床具体的疾病,那么其中这个杂病比较多,他分成三卷五六七,分成上中下三卷来讲。那么这三卷因为内科杂病临床上来讲非常的多,不管分多少病种都很难完全概括,所以黄元御老先生也是根据他当时在临床上所见,我那么估计黄元御老先生根据自己临床所见,将常见的内科病,当时社会上是那些常见的内科病,然后写了这些相应的疾病的辩证治疗,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来写的,那么跟我们现在目前临床上所见到的疾病,已经有所不同,你比方说“蛔虫”,小孩肚子里长蛔虫,你要是上去10年、20年可能这个病还比较常见,现在就已经比较少见了。包括这个霍乱、疟疾,你看他也都写到了,那么现在这些病相对来讲比较少,所以按他的顺序也稍微有点儿乱。我是这么想,咱们把这几卷杂病,一方面结合黄元御他书上讲的具体理论治疗办法来讲他这个书;另一方面也结合我们临床,咱们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咱们多见的讲的细一些,比较少见的咱们一带而过,提一下。讲课的顺序也跟他原文的顺序不太一样,咱们是根据咱们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性,根据这个顺序来讲,讲的时候参考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的这个讲述,结合着一块来讲。

  这样讲我想大家学习起来,一方面是更有系统,另一方面就是结合临床上一些东西,学起来就更实用一些,更直观一些。

  因为我今天也没来得及准备,所以我今天先给大家开一个头,今天就不讲《四圣心源》,后面咱们接着是一个具体的疾病,主要讲什么呢,讲一下古代和现代体质差异与疾病差异。讲这么一个我的体会,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在学《四圣心源》的时候,用起来就更灵活一些,就不会生搬硬套的那种往上套,不会变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仅是《四圣心源》,即便是《伤寒论》这种经方,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疾病用上之后效果不明显,或者说很难遇到方证对应的情况,这个方子对应这个症,在临床上我见不到,那有经方也没什么用啊。同样的道理,所以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很多方子,也有朋友反映用了效果不是很理想,也有的人说用了效果很好,这是什么原因?那么今天晚上主要是讲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就是古今体质的差异与古今疾病之间的这个演变。它是有一些变化的,那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社会环境,在中国那个时候封建社会,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那就是什么呢,种地为主,没有什么工业,种地就是要种庄稼啊,要生长啊是不。他都是以这种完全顺应天道的一种事情,如果种了庄稼,要浇水、要拔草,长熟的时候我就收获,那么这个东西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风调雨顺就我长的就好,赶上这个年头不太好的时候,可能庄稼长的不太好,所以你看他整个社会的运行基础,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又是完全符合大自然本身的规律,也就是说符合天道。不管这个社会、朝代本身好还是不好,但是社会的基础是符合天道的,它不是对大自然的阴升阳降,对自然界天道的运行规律,它没有一个本质的影响,那么这一点就是古代社会最大的特点。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老百姓在社会上不管是过的好也罢,过的不好也罢,那么至少他是在一个比较天然环境,从天人合一的角度,那么他跟天地之间的这股气是相互沟通的,天地之间这股气还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环境。所以人体他这个气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是比较自然的一股气,相对来讲,就跟一个地方环境非常好,没有污染,空气清新,所以古人这个体质一般来讲也都是体质比较清透。你看这个道家修炼的,古人得道的高人比较多,而且得道的高人都在山里修炼啊,山里环境好,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你想要身体好,至少环境要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古代虽然没有什么发达的工业,只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这么样一个社会环境,但是在整个大的环境,还是很纯净的,还是没有污染的,整个天地之气还是比较清透的,所以人体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整个老百姓他的体质都是比较干净,没有很多浊气。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讲,他这个一气也就是比较清透,即便有疾病,相对来讲它可能也只是升降出入上的问题,因势利导帮助他升降就可以。所以经方,你看伤寒论的经方,他就是帮助一气升降出入的方子,麻黄汤是帮助升的,承气汤是帮助下的,大部分都是从气分,直接调气,一调就好,所以古人这病大部分都是在气分,气分病居多。即便有其他的病,也都是在气分病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这个病相对比较简单,不像现在的病比较杂。

  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有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现在成了信息社会,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感觉,经济越发达,人对这个自然界的干预,这种影响就越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环境污染越严重。所以我们很多生活的环境,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你像空气污染、饮用水,很多地方的饮用水也是污染得影响饮用了,种的庄稼你看用的农药、化肥非常的多。就是我们吃的、喝的、用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已经受到了很多种污染,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纯净、干净。这样就说,方方面面的因素概括起来讲都是一股浊气,不是那种天然的纯净之气,都是一股浊气。那么这个浊气,我们在日积月累,时间长了,慢慢的身体里面这一气也都变的有点污浊了,就不像古人那么清透。所以从这个体质的因素来讲,今天现在的人们体质没有古人体质那么清透,那么现在这个整个我们大家的生活环境,也没有以前那种纯粹的农业社会的那种非常自然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于每一个个体人来讲,他的体质他整个人体的一气是摆脱不了大环境的,整个大环境都是一种偏于污浊的这个状态,就是已经偏离了大自然纯净的、自然的状态。所以每个人自然也是,只能是适应这个环境,适应目前这个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的一气都变的有些浑浊了,多多少少有一些浊气。

  那么浊气在人体,在人体一气周流上它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内经》里面讲,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所以我们至少得到这个浊气不容易升散,浊气是一股阴气,他容易凝结,那么内经里面讲的浊气,实际上是可以排除体外的浊气。而我们现在讲的浊气,实际上是一股粘浊之气,粘附在身体里面很难出来,那么这股浊气,它在比较轻的时候,可能导致人体单纯的气有点郁,有点木郁的这种迹象、气郁。一旦重一点的时候,就表现为比较重的痰浊,粘浊之气它容易附着在痰湿,因为痰湿它容易纠结到一起,那就成了痰浊。所以痰和浊是两个概念,身体里面的痰一般都是痰湿。中焦湿气郁结成痰,因为痰也是比较粘的,浊气也是比较粘着,所以这两个东西碰到一块的时候,它们就如油入面呀,就分不开了。这个浊气正好依附在这粘痰上,在身体里就象扎根了一样,粘在那就不出来了。留而不去,最终成了顽痰,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临床上,见到的患者,十个人有七八个都有痰浊,原因就是我刚才讲的大环境变了,人的这小环境,也必然随着这大环境去变化。这股痰浊之气呢,一个非常粘滞,不动,再一个呢,又很难去掉。所以人体一气,它在周流的时候,痰浊堵在着,就走不动了呀,郁在这个地方,往往会导致很多很多的疾病。轻一点是表现为简单的木郁,重一点的呢,就有很多了,各种疾病都有可能。随着本身正气虚,脏腑层面不一样,它会表现出各种疾病,但是它们共同的原因都是有痰浊在体内堵着。这一点是共同的,所以我在临床上用药的时候,几乎每个方子都有化痰的药。

  所以,你看我的方子,这不是《四圣心源》这一派的,好象化痰这一派的,实际上不是。因为临床上,病症需要化痰,你只能去化痰。我们在化痰的同时,还是按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去调气。所以有些朋友反映,《四圣心源》的方子不好,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人家既然说这话,也不是说凭空来说的,肯定是在临床上用过了呀。确实不好呀,人家才说的。所以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方子,它是从调正气的角度,大部分是调正气,当然,具体疾病也以是祛邪气为主的。但是这祛邪气,古今环境变了,人体的气也变了,邪气也变了呀。比方说血瘀,在古代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血瘀,那么到了今天,它可能不仅有血瘀,里面还有痰浊。那你怎么办?你只能是既化痰浊又活血祛瘀呀,这样才能治好呀。你单纯用黄元御活血化瘀的方子效果不好。然后,就把黄元御的方子给否决了,这个有点不公平。

  黄元御告诉我们的是治疗疾病的一条路,这条路是可以走得通的。瘀血和痰浊,好比路上的石头,瘀血是一块石头,痰浊也是一块石头。黄元御告诉你,走这条路就行了,把这块石头搬走就过去了。有一块石头,你会搬,二块石头你就不会搬了?然后,就说这条路走不通,这么说是不对的。所以,我们按黄元御讲的方向去治病,他的方向就是恢复一气周流的方向。任何一个疾病,它都是一气周流出现了问题。我们从哪个方面,去帮它恢复?黄元御给了我们很清晰的治疗方案。在恢复一气周流的过程中,有一些障碍,就是有一些邪气。古代、现代有些不同。现代多了很多痰浊的因素。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会加上一些祛痰的药,这是我们现代与古代最大的不同。除了这一点,其它的,我们完全按照黄元御讲的来治疗,肯定不会有错的,效果肯定非常地好。

  最近,玄风也在我这边,跟着我一段时间了,有些患者的效果也不错。但他看我开方子,用药都很普通,就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化痰的,调调气血的呀,很简单的方子。有些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按照黄元御这套思路,这套方案去治疗。路子是对的,在走这条路的同时,学会把道路疏通开,让一气能回到原位上去,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今天再将一些化痰的办法给讲一下。现在社会,凡病十有八、九有痰的因素在里面。要学会化痰,化痰的目的是祛邪气,疏通道路,让一气能够回到原路去,去流通。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讲个案例:这是几年前的一个案例,具体是个什么患者也记不清楚了,光记得脉象,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不是很好的一个案例。这个患者,当时脉象摸着绷得很紧,就跟轮胎打的气很饱一样,鼓鼓的,满满的,硬硬的,非常紧,非常急,按不动呀,力量非常大。脉弦紧有力,绷得很紧,但这脉又不硬。如果是受寒的脉紧,偏硬,但他的脉你使劲按还可以按下去。他本身脉是软的,只是气郁太多了,跟打饱了气一样,所以才紧,是这样一个紧,并不是冻僵了硬硬的紧,还不是。所以,当时,我就按木气郁滞,用小柴胡汤或四逆散的意思破气。用药之后呢,这药的量比较大,柴胡都用了几十克,疏通木气,这是典型的木郁呀。用上之后呢,吃了几付,这脉缓解了一些,脉摸得没那么冲了,劲稍微小了一点。但是,那种很紧很急的感觉没有改变。当时,我就很奇怪,我用的量很大,一般的木郁,一副药就会有很好的效果。这种很大的破气舒肝的药用上去之后,这种郁结的气应该就散开了,应该恢复的比较理想才对,为什这位患者恢复并不理想?只是稍微有点改善。

  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有瘀血的因素在里面?我就原方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用了之后,还是不理想。不但不理想,由于用的药量比较大,患者脾胃呀,或说中土之气承受不了,有些拉肚子,拉稀。然后,他就回来跟我讲,拉得他身上没劲了。这个患者当时是什么症状呢?他主要是肾病,而且是浑身难受,说不出哪儿不舒服,就是全身都不舒服,以前得过肾炎的一个患者。后来,我就问,那你拉得是什么样的大便呀?他说,拉的都是黏黏的拉不出来的大便,我恍然大悟,黏黏的,拉不出来的大便不就是痰浊吗?实际上,他的脉这么饱满有力,就是郁在里面出不来那种感觉,被绳子栓住了,动也动不了,就是这种感觉。 只有痰浊,非常粘滞的痰浊,才能把气给束缚住了。我的破气活血的药用的量太大了,生刨活剥一样给排出一些痰浊来。但已经把脾胃给伤了,所以,我知道自己判断错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木郁,或者单纯的血瘀,这是一个典型的痰浊郁滞。所以,后面用的药,纯粹用的是化痰的药,加上养正气的药。用的量并不是很大,患者就慢慢的好转了,好转的比较快,也是用了排便的药,拉了很多粘痰,拉了很多粘粘的大便来。患者感觉人一下子就轻松了,神清气爽了。浑身不舒服,一下子就没有了。再去摸他的脉时,这脉一下子就软了下来,就没有那种绷得很紧,在里面出不来的感觉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我一个误治的一个病例。好在我醒悟比较快,给补救回来了,但是,刚开始是一种误治案例。这是我最开始意识到,现在人跟古代人体质不一样,从这个案例开始。我慢慢地有了一些体悟。后来,我在临床上慢慢去验证,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呀?至少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我感觉都是这样。现代人体质,大部分都是有痰浊。所以,我在临床上,用的化痰的药也越来越多,体会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