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杂病解二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今天继续学习《四圣心源》,上次跟大家讲到古今环境的变化和体质的差异,主要是讲,现在人痰浊体质比较多见,会影响到很多疾病的表现,会影响到我们的治疗方案。从今天开始讲《四圣心源》具体的疾病。从第五卷开始,五六七卷讲杂病,就是内科杂病。黄元御在安排疾病顺序的时候有点乱。那么他并不是说按脏腑归类呀,表里分类呀,去排列。好象是没有什么规律。实际上,他这样排列,有他的目的与用意。清朝那个时代,正是温病派比较盛行的时代,很多大夫用药都偏于寒凉。药一凉,寒凉过了时,容易伤中阳,中阳一伤,往往会出现一些中气败了的疾病。所以中气一败,很多病就很难治,其中表现比较多,当时社会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多的疾病,他讲得鼓胀呀,消渴呀,噎膈呀。在当时,这些疾病是比较重的,很难救治的重症疾病。它的根源来原于中气已败,中气已败的原因很多情况是因为庸医误药、误治,所以黄元御一上来先讲这些,他包含了纠正时弊,纠偏呀。

  当时社会,医学这种偏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书,能够起到拨乱反正、纠正时弊的一个作用。这就是他安排杂病的时候,一上来就讲鼓胀呀,后面跟着讲噎膈呀,反胃呀,消渴呀,他讲的这些,都是中虚、气败难以救治的一些重病。从这一节,我们也可以看到,黄元御的苦口婆心,心里对老百姓非常痛心,但是感觉一个人难以扭转大局,只能依靠自己写书希望能够对这个当时医学、时局、大夫治病习惯能够有所转变,抱着这样一个目的,就如救急、救火一样。所以我们学习《四圣心源》的时候,虽然,我们现在来看,他杂病顺序安排的有点乱,我们讲的时候,也不会按他的顺序去讲,这样安排的目的其实是体现了黄元御老先生的大慈大悲一片苦心。就跟孙思邈在《千金方》里面,他首先写的是妇儿篇,妇女、儿童是天下万民之本呀。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没有女姓,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传承,所以,为什么孙思邈也是大医,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心血真正放在老百姓身上。黄元御虽然在书中遣词用句比较偏执,比较孤傲,但他这种为民谋福,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驱除病痛的善心,这种善念,其实是在字里行间,每个章节都能会体现出来。我们在学一本书的时候就是在学一个人,要把作者的拳拳之心也能体会出来。

  那我们今天讲什么呢?从疾病根源上来讲,对疾病的分类,从《内经》阐述来讲,由表到里,分成很多层次,就所谓有外感,有内伤。实际上,疾病由表入里不同的层面,机表的是外感病,经络的可能是肢体病,再就是里脏腑的,骨髓的,疾病层面不同,表现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根源都是五脏,人体生命的核心是五脏,那么疾病的根源也在于五脏。五脏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就是土枢四象,而中土就是根源里面的核心呀。所以,我们今天晚上讲四小节,第五卷的痰饮根源和咳嗽根源,然后,再讲第七卷,最后两小节的伤风根源和齁喘根源。这是我们今天晚上要讲的内容,把它们放到一块来讲。

  首先讲这个痰饮根源。实际上,我们知道人体所有病的根源都来源与五脏。内因为根本,外因是条件。五脏里面的中土就是中土生湿气,湿气最容易转变为痰饮。所以,首先讲痰饮根源,这是疾病的源头。绝大部分疾病都是源于水寒土湿,用黄元御的话来讲,这是千真万确。上一次讲过,现代人大多数多痰浊,黄元御里面讲的是痰饮,痰浊与痰饮还是有一点区别。痰饮是湿气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状态,流动为饮,凝聚为痰。虽然,痰饮也是比较胶着留滞,难以祛掉。但是相对来讲,这个痰饮主要还是气郁,阳虚,气不能运。湿气停聚为痰,停聚之后,又导致气郁,这种痰饮,它就是单纯的,相对简单地表现为痰湿停留这种症状,跟我们现代讲的痰浊不大一样。痰浊相当于痰饮加上浊气,痰饮相当于湿气凝瘀状态,比较偏阴,偏凉,偏于凝滞的这么一个状态。而浊气是秽浊不净,不清透,粘滞性更强,气的流通性更差。如果打一个简单的比喻,这个痰饮你可以理解成下雨之后,道路比较泥泞,如农村的土路,它很粘,把鞋的都粘下来,走不动,不好走。但是它无非就是粘一些,还是比较干净的。泥土嘛,水嘛,不算脏。而这个痰浊呢,好比是特别脏的垃圾场下了一场雨,不光是粘着你走不动,连气都喘不过来,特别的污浊。所以,这个痰浊在气分层面上瘀滞非常重,痰饮呢,虽然它比较粘着,但是它在气分的层面还是比较好的,气还是比较清透的,还是容易流通的。你只要用上去痰浊的药,气分还是自己能动。所以,痰饮比较好去,痰饮在气的层面没有一个浊象,所以,它容易流通。而痰浊呢,它有一股浊气在里面,秽浊之气。它在整个气里面不动了一样,很难流通,所以,这个时候单纯用化痰的药,它都很难祛掉,因为它流通不了呀,所以一定要用上化浊气,流通气机的药。这时候,才能够主痰化开之后能流通出去,所以痰浊相比痰饮更难治疗,更难祛些,治疗上相对更麻烦一些。

  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痰浊比痰饮要多,但是,痰浊里面一定还有痰饮。从痰饮这个角度来讲,它们还是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在痰饮的根源里面,黄元御有这么一句话,痰饮根源里第二段,最后一行: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就是所有的痰浊,痰饮,导致疾病变化无端,这个根源总由脾阳之败,中阳虚呀。中阳虚,则生湿气,湿气停滞,则生痰饮。痰饮如果碰上浊气,有时如果结合上浊气的话,那就会变成痰浊。所以,痰饮的治疗方案,它的根源在中土,阳虚湿盛。所以黄元御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姜苓半夏汤。上面这一段: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它这段话,就把痰饮的治疗方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一个就是燥土泻湿,那就是重新运转中阳,就是运转中气,使湿气没有再生的源头。另一方面,要把已经生成的瘀塞停滞的痰饮要去掉,想办法,帮它排除。这样的话,人体的气血可以重新的流通,津液流畅,可以扶衰起危,所有的病都可以好,治疗的方法很简单。

  我们看那疾病,从根源来讲,根源于中土湿盛。湿气盛,湿聚成痰,痰饮堵住周身,产生各种疾病。治疗时,就是要运中土,祛湿气,绝痰饮之源。然后呢,温化、流通,排除瘀塞停滞的痰饮,使一气周流恢复通畅的流通,就可以治病长生。我们再来看“姜苓半夏汤”的下面这一段,他接着又说: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所以我们从这一疾病,可以看出黄元御,他对所有疾病的认识,还是从《四圣心源》的基础理论上来阐述,来认识。接着往下看,你们看痰饮,燥土泻湿,运中土,相对比较简单。咱们主要看他怎么去痰?因为疾病治疗,无非是祛邪气,去扶正气这两方面,那么这个地方祛痰是很重要的。既然有痰饮,就要祛痰,祛除痰饮。随着痰饮在上在下的不同,在脏在腑,在经络,那么他用的方子是不一样的,方案是不一样的。那么,他说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那么治疗呢,总以温燥水土为主。这个痰饮,《伤寒论》说,痰要温化,凡属痰饮,必然是阴气。阴邪,你要去治疗的话,你一定要用温药,温化。痰偏于上的,火性炎上,它容易化火,气郁化火,与痰湿凝结在一块,形成湿热。下面的痰饮,纯粹的湿寒,很少有化热的。所以他提出,上热者,加一些知母、石膏,清一下热;下寒者,加一些附子、干姜,来温散,温阳祛寒,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则。

  对于这个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停留在脏腑,上在胸膈,用十枣汤。十枣汤,是一个比较猛的方子,大戟、甘遂、芫花比较峻猛的一个方子。下在脐腹,用猪苓汤,猪苓汤,是流通下焦水湿,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子。流溢经络,他用五苓散,用发汗的方式流通,以散湿气,这是在藏在经络的。在腑的,上脘之痰,可以吐;中脘之痰,可用大便的方式泻下。一切痰饮,可以用瓜蒂散吐下之,还有续随子仁,排痰,大便排痰。最后一段,他讲得比较细。讲的是痰饮在不同部位,不同层面,人体的上下不同,脏腑经络的不同,在六腑的上下不同,可用不同的方剂,或者峻下,或者缓泻,或吐,或散。然后用不同的办法,可以把痰饮排出体外,从而疏通体内一气周流的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所以,他给出这个方子,在痰饮这一节,给出“姜苓半夏汤”,是温中土的一个方子。温中土,化痰饮,治疗痰饮源头的一个方子,他不是完全有针对性的祛除某一方面痰饮。所以,这个方子,他自己的也讲了,小半夏汤加茯苓、陈皮,这么个意思。小半夏汤,就是生姜、半夏呀,实际上,他这个方子,就是我们讲的二陈汤的意思。这么一个很普通的方子,二陈汤化痰,大家都知道,多了个泽泻,多了利湿气的药。所以,我们看黄元御,他也知道,痰饮在不同位置,不同脏腑,需要用不同方子,不同药物去排出这个痰饮,驱除邪气的。但他并没有讲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具体的方子,只是提了一下。他给出的方子,实际上是扶助正气为主的一个方子,就是运中土,化湿气,去掉痰饮之源,釜底抽薪的一个方子。

  所以我们要知道,黄元御讲每一类疾病的时候,总体上,他还从扶正气,恢复一气周流,从这个角度去讲。具体的祛邪气,他相对讲的比较简略,并不是他不知道,他也知道,只是他的着眼点不一样。对于这个痰饮,祛痰的办法,我在《临证辨象》这本书里,专门有一节,讲到祛痰的方法。今天,可以给大家再讲一讲。因为,现在的痰饮,单纯的痰饮比较少见,大部分结合其它的浊气,就是痰浊的情况比较多,也不光是痰浊,往往还有瘀血呀,木郁呀,气血郁滞。原因是痰浊比较粘滞,堵塞气机比较重,所以往往症状会比较重,比较多变些。痰浊无处不到,不一定在什么地方。相对来讲,人体内部,痰浊的根源还是中土的湿气。所以这个中土系统,肠胃的痰浊是最多见的。或者说,土气盛的地方,痰浊是比较多的。土气盛,什么地方土气盛?肉长得比较多的地方,象四肢呀,后背呀,腰臀呀,这些地方,肉比较多,都说肥人多痰呀。凡是肉长的比较多的地方,土气盛的地方,它也容易留痰,它们这些痰是无形的痰,而在肠胃中的痰一般是有形的痰,非常有粘着的有形的痰。肠胃中有形粘着的痰越多,肠胃就是中土,人体整个气,就变得污浊了。所以,这股气在人身散布周流时,就会把浊气带向全身,所以身上土气盛的地方、肉多的地方,气也跟着不够清透,是这个意思。所以祛痰浊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腑,就是泻,通过大便,把这个痰浊排出来。所以,黄元御在讲痰饮的时候,他会讲汗法、下法、吐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碰到痰浊,不是痰饮,痰浊粘滞太厉害,汗法呀,你这个气根本走不动没法出汗。吐法,痰浊比较多时,可能吐也吐不干净,吐法有点还有点效果。若说效果最好的就是下法,把这个肠道(都属于中土),胃肠里面的痰浊先去掉。把这个痰浊去掉之后,相当于把中土之气,一气周流大本营之气变清透了。

  这个时候,你再慢慢地去流通气机,再其他地方的痰浊慢慢化,慢慢或者用汗法呀,或者用化解的办法呀,其他办法你可以考虑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顽固的痰浊,可能只有下法这一条路可走,其它办法很难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就是学习黄元御痰饮的治疗思路,结合我们现在临床实际情况,我们得出的一些体会,黄元御讲的这些办法,根据临床都是对的。他是根据《伤寒论》的一些经方,把它总结了一下,痰饮怎么治,应该是这么个情况。实际我们在临床上,只要有痰饮比较盛的的时候,这些办法都用不上,只能先用下法,把这个浊气、痰浊都祛掉,把浊气祛得比较少时候,气机相对比较通透些。这个时候,由痰浊变成痰饮,变成痰饮的时候,痰饮就有流通的机会。这个时候,根据不同的情况,再用按黄元御讲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子,这是可以的。痰饮与痰浊一个比较大的区别,痰饮的脉,从脉象上来讲,痰饮是阴邪,这脉偏沉偏细。而痰浊呢,它是个郁象,浊气在里面,跟这个窒息一样,郁结在里面,郁滞堵得比较厉害,气整个走不动,痰浊的脉,相对来讲,比较急,紧而大有力,它的脉象,有时象阳气比较盛的脉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阳气盛,而是痰浊堵得比较厉害。我们在临床上,这种痰浊,化痰浊我比较常用的药是皂角。皂角这个药,辛散疏通,劲非常大,首先把粘痰化开,让它有流通之机。其次呢,这股浊气,粘痰化开之后,浊气没有依附之地,那么这个浊气,你就可以想办法用药把它流通排出,把它排出来。对这个浊气来讲,我喜欢用什么呢?喜欢用白蔻、银花这样的药。白蔻它本身是芳香、下行,既能运中焦,又能化浊气,非常好的。银花相对来讲,主要是化浊气的作用,运中焦的效果要差一些,所以我在临床上白蔻用得很普遍,是个方子就能见到我用白蔻。我用白蔻的目的呢,并不单纯是运中焦,我有一个运中焦的小方子,就是白蔻、生姜、甘草,其中这个白蔻呢,既能芳香运脾,芳香化湿,既是运中土,又是化浊气, 它这个香味化浊气,非常好的一个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