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浊是标,中土虚是本。中土不虚就不会生痰浊,或者有痰浊它自己也能解决掉。那么我们治疗的时候怎么去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所以在急性期的时候化痰浊为主,在慢性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中土加上化痰浊一块来,这就是我们治疗的主要思路。那么小孩还痒得比较厉害啊,痒就是木气郁而不通,所以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加上一点舒达木气,微微清热来止痒,稍微佐上一点,就是治标的清热止痒,舒达木气。那么对于外面小孩疹子有些破溃了,流水啊结痂啊甚至流血啊。外面的创面我们怎么处理呢,一般创面我们都是用比较滋润的,清热燥湿,润养,这样的药物来洗一洗,抹一抹,我们治疗这个病呢也是可以内外兼治内服药、外用药可以并用,当然以内服药为主。因为病是在肌表是在皮肤,但是病根是在脏腑,是在体内的。所以这个病,你单纯的用外用的药,有时候效果还是差一点。
讲一个具体的病相对来讲有意思些,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小孩湿疹这个病,我们把病因也都分析了,具体怎么治疗。因为小孩引起湿疹的这股痰浊之气或者说粘痰,比较粘滞,粘滞的比较厉害,很难去掉,就跟胶一样,粘到你身体里了,剥也剥不下来,推也推不出去,就是小孩这个湿疹缠绵难愈,好长时间也好不了。因为它本身这个病气,这股痰浊之气本身就是这个特点,本身就不好去。我们怎么去呢,首先就要讲究技巧,上来就单打独斗去了既然它病因是粘痰,是比较粘滞的痰浊,就要想办法怎么把它去掉,去掉不能生剥活破啊,非常生硬的祛痰那不行,要想办法把痰浊化解开。
化痰,像这种粘痰在小孩身上,不管怎么说,小孩也是阳气比较足的体质,所以这股痰浊虽说粘滞的很,还是比较容易化开的,它不像一些老年人或者慢性病好久的成年人,他体内也有一些痰,那种痰是比较不好去的,因为属于阴痰。小孩这个痰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化开,是比较阳性的痰浊。它容易去掉,相对来讲,我们用药用好了还是容易去的。这种小孩粘滞的痰浊最好、最快、最安全呢,就是用张仲景的经方——皂角丸。皂角丸就是皂角和大枣,那么皂角就是我们讲的皂角树,它结的皂角可以做肥皂,洗衣服,是化顽痰非常好的一味药。皂角剌是可以破结呀,疏通呀,治疗一些顽固的疮、郁结也很好。我们用的不是皂角刺,而是皂角,是它的果实,大皂角。皂角的药味是非常辛散,辛散之力非常强,就象救急,人昏迷的时候,用皂角粉,撒一点鼻子里,打个喷嚏,取气,就可以把人救过来,苏醒了。辛散之力可以疏通,让人的一气流通起来。流通起来,人就活过来了。救急时,用细辛、皂角等药。用皂角这个药,它的药性非常猛,力量非常强。从化学角度,我们可以把皂角理解成肥皂或洗衣粉呀或祛污的洗洁净一样,能够把痰浊如油污一样化开,象溶媒一样可以化开。如果从中医的气的角度来讲,皂角这股辛散通行之气,这种气非常通达有力,能够把体内这种浊气疏通开,辛散开来。我们就借用皂角这股药力,把痰浊化开。简单来说,可以把皂角理解成,弄了点肥皂洗洗肠和胃,把这些粘痰洗出去。这么理解,虽然比较粗浅,但也在理。简单地来讲,可以这么来想。实际上,植物药都有一股生气,它是一股非常锐利的疏通、辛散之气,像无数把小刀一样把痰浊慢慢地给剥开。剥开后,整个气就疏通开了,把这个痰浊分解开,分开后的痰浊,它就失去了粘着之性。
皂角本身是流利的呀,本身流利疏通之性,跟痰浊结合在一起,它就没有粘着之性了。痰浊没有粘着之性,就能够流通了。流通之后,只要能动就有外出之机。只要能流通,我就让它流到体外去,就可以祛掉。但前提是把痰浊化解开,这是用皂角的目的。治疗湿疹皂角是君药,首先用皂角,皂角这股气过于辛散,过于辛散的药容易伤阴,辛散毕竟是耗阴助阳的一个象,伤阴就容易伤及脾胃。脾胃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温润的一个状态,所以用皂角,张仲景为什么要用大枣同用呀。不光是皂角,而且是皂角少,大枣多呀,大枣是偏于收敛、润养的一个药,非常甜,非常粘。大枣这肉,这甜味,这股润养的特性,就是顾护中土脾胃的。或者说,大枣把皂角这股辛散之气限制在中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皂角就是再厉害,这把刀就是再锐利,大枣就象这个保护层一样,你是刺不透的,穿不透的。所以,它只会化痰浊,而不会伤到人体本身的正气,起这么一个作用,就跟保护膜一样。所以皂角与大枣这两个药,是化痰浊,治疗小儿湿疹,釜底抽薪的一对药,君药,核心药物。那这个皂角的用量用多少呢?我们用大皂角,皂角一般都是生的,我们有条件的话,可以把皂角放到微波炉稍微烤一烤。烤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不用超过一分钟,用正常的微波加热,稍微减闻到一点皂角香味飘出来,别烤糊了。烤长了就糊了,没有糊,闻到一点皂角香味飘出来就可以了,这时候,皂角的药性,柔和一点。生皂角,用也可以用,成人用生皂角是可以的,小孩用生皂角,还是稍微烤一下比较好,药性更柔和一些。然后呢,把这个皂角打碎,打成末,一次用多少呢?若要称的话,小儿用0.1到0.3克就够了,非常少的一个量。一般也没有这么少的称来称得这么准,那怎么办?皂角不是象扁豆一样嘛,你就把这个打一打,打得稍微软一些,能够从上面掰下一点末来。我们用的是皂角皮上附带了一点肉一样的那种末,不是用它的种子。你用手轻轻的掰下一点点来,掰下一点末,撒一点末,像撒点味精,撒点盐末一样,一点点就够了。若一定要说具体的量的话,皂角如果是一小块的话,用像绿豆那么大差不多。或者说,掏耳朵的小耳勺,若是末的话,两勺即可以了。因为我们讲的用0.1到0.3克,主要讲的是皂角末,若是连皮带子的皂角用到0.5克左右。这个量非常少。若没数,可以试验一下,敲下一点点来,打一点点末末,在手里,用二个手指一摸,一捏就捏过来一小堆。一小堆皂角末呢,不会超过绿豆大的小堆。撒到小锅里,加水熬一熬,整个锅里全是沫沫。它这个药量很小,但药劲很大,所以这个皂角末不要用多了,多了伤胃。孩子一般都比较小,所以用一点点就够了。那么,大枣用多少呢?大枣一般用五到十个,大枣也不要用太大,也不要太小了。用大人大拇指指肚那么大,一般大的大枣,肉比较多的那种即可。这样的大枣用五到十个,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用五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十个。大枣这个肉比较厚,皂角少,大枣多,熬出来甜甜的。小孩都很喜欢喝,不难喂。我们用皂角化痰,大枣护胃,这两个药是君药,是化痰浊的主要药物。
你看这两味出来了,那剩下的还要什么药呀?我们急则治标,化痰浊,釜底抽薪来治。另一方面,湿疹都特别痒,又痒,又流水,晚上睡不好觉,小儿连哭带闹,又心烦。所以,这个也要想想办法,痒是不通呀,郁而化火,颜色红,流水,气滞。想通通不开,所以才冒出来了,郁在这个地方无处可去,只好长出湿疹来了。皮破了,流水,气血就散出来了,郁结之气往外散。所以,小孩长湿疹,湿疹破了,流水。这是里面郁结之气向外疏散,减轻体内脏腑气机郁结的一种方式。若你用象激素或其它封藏性的药膏,这个疹就不让它长了,外面看好象封住了,长不出来了,好象好了,实际上,这样加重体内的郁结,往往会使病加重。所以象这种情况,要从体内减轻气的郁结,这比在体外用膏抹,效果更好。那在体内,我们用什么来减轻郁结呢?用舒达木气的,清解郁热的药,急性期时,我们可以用。有些湿疹,长在肝胆经部位,如两个耳朵附近,耳前耳后,或者长在身体胳膊肘的外侧,膝盖的外侧呀,身体上肝胆经循行的位置呀,这些的地方湿疹比较明显的部位,效果更明显。即便不在这些位置上,也是可以用的。
只要痒,必有木气的郁结。痒的话,我们用什么?针对湿疹痒,这是一个很难受的感觉呀,小孩子往往很难睡着,哭呀。针对给小孩止痒,我们用疏达木气的两味药,用栀子和薄荷,薄荷是疏达肝气很柔和很清透的一味药,小孩子的气也很清透也很弱,所以用薄荷比较合适。其他的象柴胡呀,其它的药,对小孩来讲比较生硬,用薄荷比较适合小孩这股柔弱之气。另外,是栀子,栀子是一个非常寒凉的一个药,它能清解三焦郁热。凡是有郁能长湿疹,一定是气郁在里面比较多,郁在里面比较多,它才有劲鼓出来。若气郁得不多,没有郁而化火,也不会长湿疹。小孩阳气盛,所以长湿疹。栀子这个药,苦寒清热,把这个郁结阳热之气稍微清洁一下,让它没有力量来长湿疹,这样痒会减轻一点。小孩中土弱,中土弱必然阳虚,栀子又是个寒性比较大的药,不能多用,稍微用一点的,最好是用焦栀子,焦栀子就是把栀子炒黑了、炒焦了,这寒性比较小一些。清热的力量就弱一些,对中土影响就小一些。薄荷和焦栀子也是治标,这一对药,止痒的效果很好。薄荷一般用多少呢?薄荷8克以下就够了,3到8克就够了。焦栀子,用0.5克,0.5克以下就够了。个别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到一克,不要用太多。一定不要因为用栀子清热而伤到中土。我们治小孩湿疹,它的病根就是浊气,浊气的病根就是痰浊,用皂角与大枣来处理。主要症状就是痒,我们用薄荷和栀子。栀子用0.3到0.5 克就够了,焦栀子0.3到0.5克对小孩来讲就够了,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到一克。成人可以用到三五克。
这是我们从祛邪治标的角度来讲。那扶正呢?凡事中土有浊气,中土必然虚呀,必然运转无力呀。我们一定记住,不能单纯祛邪,还要运中土。动中土我们怎么运呢?我们用比较清透的药,本身病气是痰浊,有污浊,那么我运中土的药,一定是比较清透的。那我们用白蔻和甘草,白蔻是一个非常清香的一个药。甘草是芳草纯正,气最正的药。白蔻可以用到1~3克,甘草的量范围比较大。甘草呢中土特别虚,可以用10~15克,中土不是很虚用3~5克也就够了,这个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邪气一般来讲,痰浊之气越重的,中土之气必然越虚,它有这么一个关系。所以痰浊越盛,小孩儿这个湿疹长得就越厉害,需要给他用的这个皂角、大枣这个量就要用得大一些。这个时候那么你就知道,他这个中土之气虚得比较厉害,要用甘草护着,甘草要把中土守住。大枣只是一个比较滑润的药,它没有守中土的意思,微微偏收,没有守的力量。守固中土,最终还是要靠甘草,甘草这个量就不能太少,甘草保险起见,不要低于5克,或者用10克,15克都可以。我们运中焦扶正角度来讲,白蔻、甘草我们是要用扶正中土的药,我们也用上了,痰浊的药大枣也用上了,治疗湿疹——痒这个症状薄荷、焦桅子我们也用上了,那么痰浊可以化开,这个痒的症状可以缓解,中土可以运转;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痰浊如何样排出去,那么我们就要用排痰浊的药,用一些通腑的排痰药,痰浊主要是肠胃,中土这个系统。怎么排大便,用泻下通下的办法来排是最快,也是最方便的,所以要加上排痰浊的药,把我们化开的痰浊排出体外,去病根。
我们排痰浊用什么药呢?小孩儿跟大人不太一样,大人这气一般特别黏着,小孩儿可能更清透些。排痰浊,对于特别粘着我更喜欢用黑丑,而小孩儿呢即使有痰浊,这个气还是比较清透的,对于小孩子来讲可以用比较清透的药来排痰浊,痰浊我们已经用皂角化开了,这个时候呢,就可以用大黄。大黄的气比较清透的,黑丑气相对浊一些,对于小孩儿,我们用大黄的效果可能比用黑丑更好。我们就用酒大黄来排痰浊,用酒炮制过的大黄寒性会差一些,通下的力量仍然有,但寒性减轻,这样对小孩中阳、中土虚弱的影响会减轻一些。大黄用多大的量呢?不要用太大,一般来讲不要超过1克,也就足够了,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到3克;一般小孩儿 1克,甚至0.5克,就够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排痰浊的药。
到目前为止,讲了皂角、大枣、白蔻、甘草 薄荷、焦栀子、酒大黄,7位药,这个小方子就出来了。这7位药就是基本方,我们化痰浊、止痒、运中土、排痰浊几方面,我们都照顾到了,药量也讲了,这个是基本方。在这个方子的基本上,我们需要灵活的加减。小孩儿脾胃可能特别的弱,胃口比较差,你可以加上点炒麦芽、山楂,甚至稍微加一点人参、党参都可以;火气特别重的,痒特别厉害的,甚至再加点黄芩、蝉蜕,加强止痒的力量也是可以的;有的孩子中土火气不是那么重,中土阳气虚的比较厉害,偏凉,流水不是很厉害,小孩儿一看就是稍微吃的不合适就拉肚子的,那么你可以加一点干姜。在基本方里加点干姜,中阳必然是虚的,基本方里加干姜与大黄相配就更好一些,干姜的量就用5克就可以了,基本方就成了8味药。痰浊一定要温运,虽然化火,化火是痰浊郁滞导致气郁而化火,并不是因为阳气盛,他中土阳气肯定是弱的,如果是小孩舌苔假设黏着地厉害,还可以加一点生姜,在用干姜的同时再加几片生姜,流通化湿的效果就更好。有的孩子口水流得比较多,长湿疹的同时,这个湿气也比较重的话,还可以加一点茯苓利湿气,这些都是应变的东西,基本方我觉得8味药就够了,茯苓一般我们用10克左右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