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时间比较长的,痰浊是个比较典型的特点。所以,咱们治病的时候,要从疾病的源头,作一个有步骤成体系的治疗方案。
一般《内经》说的疾病,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经络到脏腑,这么一个发展和演变的次序。实际上不管疾病是浅是深,是轻是重,无非就是邪气、正气相互交争,互为进退的一个过程。
一气周流,从正气的角度讲,无非就是一气的通畅与郁滞;从邪气的角度讲,无非就是病位浅深如何,郁滞程度如何,病气性质如何。邪、正两方面就是临床治病的着眼点。
治病要以正气为本,《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四圣心源》也好,大部分以正气为主来阐述,祛邪讲得偏少。主要是从流通正气,恢复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治病也是这样,始终以正气为根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恢复了,邪气自然就祛了。即便祛邪气,也要以正气自身强弱为基础,采取恰当的祛邪办法。正气和邪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疾病,不管外感内伤,刚开始生病时,都是先伤阳气。阳气受伤,通行温运的力量不足,就容易产生郁滞,出现气郁。还有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是直接导致了气郁。人体的一气周流,是一股和煦温畅的阳气。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伤了这股和缓的阳气,比如受凉呀,吃冷饮呀,或者用药不当呀等等原因,共同特点就是伤了阳气。
所以,《四圣心源》讲凡病则郁,只要是生病,开始都会产生气郁。一气周流中通称为木郁,因为木气升发,主流通,所以归为木气。木郁就是肝气郁滞,就是气郁,这是一般内科病的第一个层次。象发烧呀,往来寒热呀,浑身没劲呀,身上这儿那儿有点疼,有点不舒服呀,肚子有点胀呀等等,很多常见的症状都是气郁的表现。
这时通过行气、化郁,让一气周流得以恢复,气郁得以缓解和解决,就容易治愈。因为疾病还在气的层面,容易郁滞,也容易流通,比较好解决。如果气郁久而不决,就容易产生瘀血,久病多瘀。实际上,病久了不单纯是产生瘀血的问题。
《内经》讲,“气散而无形,气聚而有形。”气滞不行,好比气停下来了,聚在这边不走了,是一个凝聚收敛之象。气聚不得发散,就会聚而有形。无形之气,慢慢地把身体这些代谢产物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形邪气,有形的病理性质的各种浊气,常见的有瘀血,有痰浊。
从这两年我见到的病人来看,这种有形的病气,痰浊居多,瘀血也有,往往以痰浊为主,可能伴有瘀血。痰浊是两个概念:痰和浊。痰就是痰湿,中土湿气,停聚为湿为痰,都属于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凝聚产生痰湿。浊是浊气,一气不能正常流通,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就像房间里总是不流通,空气就不清新了,污浊了。慢性病迁延不愈,气郁时间久了,气就慢慢变得污浊了,不清透了。这股污浊之气和有形的痰湿,聚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痰浊。痰本身比较粘滞,浊气本身也比较污秽,痰浊结合一起,就是有形邪气和无形浊气交结在一块儿,粘滞在体内。
痰浊对一气周流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比较重的气的郁结,产生比较奇怪而顽固的症状,所以古人讲:怪病多痰。痰浊在体内越来越多,一气郁滞就会越来越重,走到哪儿都走不动,都堵着,就会产生很多奇奇怪怪的症状。这时你如果见招拆招,就是他有什么症状,你用什么药,往往没什么效果。
临床治病,往往是从调气入手,包括《伤寒》呀,《四圣心源》呀这些方子,大部分都是调气为主。看到往来寒热啦,口苦咽干目眩了,用上小柴胡不管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气郁的确属于小柴胡的症状,属于木郁的范畴,从症状来讲这是对的没有问题。问题是导致这个症状的气郁已经不是单纯的气郁了,这个气郁实际上是痰浊引起的,所以要先化去痰浊,再调气这样才会有效。
临床上大部分内科病,尤其是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各种慢性的肺心病、心脏病或者脑梗后遗症,各种慢性肾病等等,这些比较粘缠的慢性疾病,大部分都是属于这种情况。他来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病了好多年,一直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一气郁滞比较重,这时他的脉,大部分是弦滞或者是绵滞。弦滞,弦为肝郁,滞就是痰浊的那种感觉,脉气就好像粘在里面走不动的那种感觉。滞,不管弦滞还是绵滞,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痛快,堵在里面,不清透,不爽快。这种脉象临床上非常多见,是大部分慢性病常见的一种脉象,提示痰浊已经比较多了。
然后再看他的脉有力还是无力,如果脉比较紧比较有力,说明正气还可以,还有一股力量想把邪气推出来,但又推不动,这就是正邪交争。脉比较有劲儿,一方面说明邪气比较重,痰浊比较多,淤滞得比较紧;另一方面说明正气还有力量抵抗,相对来讲还好治。还有一种是脉摸着感觉比较粘滞,同时又没什么劲儿,这是正气虚的很厉害,治疗起来要麻烦一些,更慢一些。
不管怎样,正气虚也罢正气还可以也罢,只要你能摸到这个粘滞的感觉,他就不是正气欲脱。如果是正气虚或者气虚阳虚欲脱的话,那个脉是纯粹的虚象,即便里面有粘滞的邪气也表现不出来粘滞的感觉,纯粹表现出来脉软如丝,纯粹就是虚象了。
这种粘滞的脉象,就象摸橡胶皮,类似车胎气不是很饱,能摁下去,但又不够柔软不够柔和,有一种张力,稍微有一点发硬的感觉。粘滞就是这个意思,不痛快稍微有一点硬,有一点力量。只要有这种粘滞的感觉,说明正气还不是很亏,还能支撑。临床上只要见到这种脉,就说明浊气很重。
治疗上,首先就是化痰浊,这种情况我一般会用皂角,皂角化痰流通比较好,用皂角一般要配大枣,比较安全。痰浊要用化痰药化开,辅助通腑排邪的药,慢慢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可能一、两个星期,也可能一个月或两个月。
通过持续的化痰治疗,他的脉会慢慢变成一股滑象,滑脉主痰,就是说这股粘滞的痰浊,经过药物调理慢慢地化解开流通开了,流通开才会表现出滑象。出现滑象以后,可以用缓和点的化痰药,像竹茹、桔梗、茯苓、半夏等等,就不一定用皂角了。
痰浊的治疗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非常粘滞粘在体内不动的痰,用比较厉害的皂角这样的药来化解;化解开之后慢慢地痰就流通开了,脉有滑象了就可以用常用的化痰药,象竹茹之类的继续化痰流通。
再治疗一段时间,滑象也不明显了,痰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脉象会表现为弦象。弦象就是弦紧呀弦促呀,弦为肝郁为气郁,就是说有形的浊气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无形的气郁了,这时病人往往会在症状上出现反复,以前有过的症状现在重新出现甚至有些症状会加重。因为以前有痰的时候,痰就象道路上的障碍,气走得慢,相对来讲流通得差一些,即便这个地方有病,可能气流通不过去,他也没感觉。等痰浊去掉之后,气在里面走道比较痛快了,就跟跑大马路一样到处乱跑了,这个时候哪个地方有病,就会有感觉,相当于是气冲病灶,就会觉得身上多了很多病。
这时要跟患者讲清楚,不是病增加了,而是这个病本来就在,只是以前痰浊堵着没表现出来,现在把痰去掉了,表现出来了,只是一个单纯气郁的表现,比较好治。治疗上主要就是调气,当然也可以结合活血化瘀进一步疏通道路,主要还是调气,调气就是小柴胡、四逆散的意思,疏通肝气。然后根据气郁的不同的位置,选择一些就像药引子一样的药,在上者可以配合如麻黄桂枝,在下配合牛膝远志等等,再把这个气也调顺了。
肝气调顺了,气郁解决了,脉象就会比较柔和,比较软比较弱了,这时会暴露出正气虚的一面来。以前是邪气盛,正气堵在里面哪儿也去不了,象关在小房间里一样。所以尽管正气虚,它也没事可干,就在里面瞎叫唤,跟虚张声势一样,所以你觉得正气还可以。一旦整个外面的邪气都处理掉了,需要正气独挡一面,来维持全身一气周流的时候,它就力不从心了。(就象一条有淤堵的小河,堵着的时候水位很高,其实水量不大,等你把淤泥挖尽,就会发现水太少了,不足以流转。)所以这时候往往出现正气虚的一面,脾胃虚呀全身乏力呀肾气虚呀等等都会出现。
这时要先运中土再补肾气,由祛邪慢慢转为扶正。一般来讲我是先运中土,调脾胃。调脾胃就是以前给大家讲过鲜姜白蔻甘草呀这个小方,还有党参、白术等都是扶助正气的。可以加点帮助消化的,麦芽、山楂等等。调脾胃是为了让中气能够自力更生,能够化生气血,维持自身的运转。如果中焦能自主地运化,病人的胃口都会好转起来,吃饭也香了,大小便也好起来了。中焦转起来了,气血就源源不断地化生。
接下来考虑补肾,根据中焦这股气的强弱,适当加上补肾的药。中焦气弱时补肾的药量要少一些,中焦气比较好了,补肾的药量可以多一些。补肾就是滋润和收藏的药一块用,滋润的药如首乌、黄精、熟地、肉苁蓉之类,收藏的药是种子类的如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肾气补足了,精气比较充沛,一气的根基就比较厚了,就会生发有力,整个一气周流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不光是中焦斡旋很通畅了,肾气的收藏和生发也都很有力,能收能发,有进有出,运转自如,进入一个正常的状态,这就是收功治愈、大功告成的时候。
内科的常见病,大概都要经过这四个过程:化痰、调气、运中、补肾。这四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有时会相互承接,有时可以同时并用。
想想疾病发展的过程,发现跟治疗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反的。开始是先伤阳气,往往是先伤肾阳,肾阳一伤,中土不运,中土不运之后,自然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了会产生瘀血痰浊。治疗的时候就相反,而且可以在临床上印证。好多患者会说,以前我有这个症状,现在又出现了,再治疗一段时间说,我更早的时候还有这个症状,现在又出现了。
一般来说,慢性病四个过程都走完,需要半年左右。有些患者坚持不了半年,就尽可能把化痰调气这两个过程走完。化痰调气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快的话一个月就能走完,剩下的大量时间主要是扶助正气。扶助正气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需要慢慢地自己去恢复。当然,这只是大概的规律,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疾病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甚至需要治疗几年的时间,有的人也许很短的时间就好了。
了解了疾病演变和治疗过程的框架,在临床上治疗慢性病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病大概是先怎么治,再怎么治,治疗之后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往哪个方向发展,心里有数。
我们的思路是先祛邪,再扶正,前提是正气还不是很虚,正气尚可。如果正气很虚,快散架了,一气周流难以为继了,这时候再先祛邪再扶正,就来不及了。紧急的时候,正气很虚的时候,尽管有邪气,也要先扶正再祛邪。怎么判断正气虚为主呢?我举一个案例。
临床经常碰到一类患者,统称为伤精患者,所谓伤精就是肾气比较差,肾精亏得比较厉害。我最近治疗一个孩子,伤精比较厉害,他是自己误用附子和干姜,有点过量,伤了阴精。来找我看病的时候,脉象很虚,摸着还是比较硬的,但是脉象摸着是很波,没有一股沉静之气。脉虽然硬,但是忐忑不安,静不下来。身上、手都有点发抖,坐着也有点发抖,有点战栗的那种感觉,他的脉沉取是无力的。
这是整个一气比较虚,没有根基,一气欲散,不能接续,不能固守,快乱了这么一种象。一气应该是圆融的一气,能结合在一块儿,是一团完整的气,摸脉感觉这一气还是一体的,没有散架。如果症状上、脉象上感觉这个气很弱,很虚,都走不成块儿了,快散了,甚至颤颤巍巍的,感觉好像快要跑了,都是虚得比较厉害了。这种情况除了伤精患者,其他患者少见一些。其他患者气比较虚的时候,整个脉摸着单纯的是浮大无力,沉取无根等。
我们用药是为了让一气恢复流通,有邪气也好,有浊气也好,不管有什么堵着,一气就走不顺畅了。我们用药去流通,还是要借助自身一气的力量。如果一气还有这个实力,能够随着药物一起去流通,去除邪,就可以先祛邪。如果一气虚得厉害,根本没有力量走动,用上药也不能随着药物一起祛邪。如果把药物比喻成为工具,把正气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如果还有力量,给他一把工具,他就能借助工具把疾病解决。假设他虚得很厉害,手无缚鸡之力,给他工具也拿不动,还是啥也干不了。所以怎么办?你先给他吃饭,先养养他,让他有力气了,再给他工具,再让他治病去。
药物治病的前提,是要借助人体的一气,一气就像药物的载体,没有一气药物怎么通行?正气特别虚的,一定要先扶助正气。
我治疗伤精患者,都是先固守中土,用大量的甘草干姜汤,配合一些滋养的药物,把一气固守住。甘草干姜汤有时会用到三五十克以上,量都比较大,慢慢地局面控制住了,中土这股气有力量了,有气流通出来的时候,再加上驱邪的药,让它去流通。所以伤精的患者很不好治,就在于正气的基础太薄弱,正气自己没法控制全局了。从掌控全局的角度来讲,守固中土是一个比较好的入手点,所以我治疗伤精患者都是先固守中土,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治病的,补肾的,流通的药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