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十六讲
【前言】
上次进行到第 81 条与第 82 条。吴谦认为第 81 与第 82 条的方子要对调,因为「身热不去,微烦者」,照前面条文的方剂使用,都是栀子豉汤。而第 82 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如只用栀子豉汤,散结、止痛效果并不强,反而是栀子干姜汤中的干姜的止痛效果好。
【条文】
81、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吴谦按】
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断无烦热用干姜,结痛用香豉之理。
吴谦的看法,本条的栀子干姜汤要改为栀子豉汤,而第 82 条的栀子豉汤要改为栀子干姜汤。
【吴谦注】
伤寒表邪未解,医以丸药大下之,不致结胸痞鞭,犹未成逆也。
然身热不去,表仍未罢也。微烦者,热陷于胸也。表热之在胸者,既轻且微,故不可下,亦不可清。惟宜以栀子豉汤,微涌其热,则微烦可除,而吐中有发散之意,身热亦可解矣。
【集注】
汪 琥曰:丸药误下,邪热不除,所以身热不去,邪气乘虚客于胸中,故令微烦也。
「伤寒表邪未解」,应该用解表的桂枝汤、麻黄汤,或青龙汤来解表才对,在第 29、30、31 条已经反复提过了。
结果「医以丸药大下之,不致结胸痞鞭」,在第 40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而此条文也是反下之,但是没有变成结胸、或痞鞭症,「犹未成逆也」,还没有变成坏症,所以不用陷胸汤,也不用泻心汤。
吴谦认为此条文是误下之后,「表仍未罢」、「热陷于胸也」、「既轻且微」。所以只能以栀子豉汤,在「吐中有发散之意」。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吴谦按】
此方干姜当是香豉,余义详前经文下,正误文内。
【条文】
82、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吴谦按】
此方香豉当是干姜,余义亦详前经文下,正误文内。
【吴谦注】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大下之后,若身热去,心胸和,是为欲解矣。
今身热不去,邪仍在表也。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故曰未欲解也。
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岂尚有身热结痛而不尽除者哉?此仲景立两难治法,其妙如此,余可类推矣。
「身热不去,邪仍在表」、「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这是吴谦把栀子豉汤改为栀子干姜汤的理由,因为「过下里寒」造成心中结痛,所以使用干姜。
因为「表热里寒」,所以用栀子配合干姜来「解表温里两得」。用栀子来解热,用干姜来止痛、散结。
栀子是很好的解热剂,它是大苦大寒的,属茜草科植物,而茜草科植物大多有活血化瘀之作用。干姜有止痛作用,也有修护作用。
【集注】
王肯堂曰:「身热不去」四字,宜玩。结胸身不热,知热不在表也。今身热不去,惟宜越之而已。
程应旄曰:痛而云结,殊类结胸。但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因下而结,客邪仍在于表,故云未欲解也。
「身热不去四字宜玩」,「玩」就是要仔细体会的意思。
至于栀子豉汤、栀子系列处方到底有没有催吐作用,大部份的医家认为是有催吐作用的。因为栀子系列处方的煎服法最后一段都有「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句。所以,很多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就认为是催吐剂。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认为是催吐剂,例如:近代的姜佐景就不认为栀子系列是催吐剂。
当然有机会,我们可以亲身去体验、实验这些方子有没有催吐效果。事实上,所有的催吐剂都要再经过人为的方法来帮助催吐。
所以,第 81 条与第 82 条要作比较。栀子豉汤与栀子干姜要作比较。
而后代的医案中,只要出现「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的症状,用了栀子豉汤大部份会缓解。
而栀子干姜汤中,一寒一热,所以很多人冷热不调的胃病,如果实在不知如何开方的话,其实可以考量用栀子干姜汤。栀子用量轻时有消炎作用。
记得公卖局早期有生产一种双○五加皮酒。把酒倒出来后,瓶底都有一层黄黄的沉淀物,那就是栀子。酒是大热的,栀子是大寒的,有反佐的作用。而且有了栀子的味道,就有特殊的芳香味。而且也可以使酒的色泽好看。
早期陶瓷装的双○五加皮酒,很香很好喝,其实早期我是喝双○五加皮酒。到后来有一些省议员攻击公卖局用色素酿酒,以后的双○五加皮酒就倒不出黄黄的沉淀物了。其实栀子是天然的色素,公卖局也不出面澄清,而以后双○五加皮酒就不用栀子了。
另外,我们拜拜时,到市场买豆腐时,会用染成黄色的大豆腐,中间还盖个红印来当供品。这种黄色的豆腐非常好吃。与五花肉一起红烧的话,味道非常的好。尤其炖久一点,把味道炖进去。
再看,日本的腌萝卜,也是用天然的色素栀子。老实说,我们的腌黄萝卜太咸,因为怕坏掉,所以加得很咸,而且我们的腌黄萝卜不脆,日本的腌萝卜尤其短短小小的,很脆。不过日本鬼子很可恶,本来 30 元,现在涨到 80 元,所以我只吃本土的。我们用的都是天然染料,如果有兴趣自己染,可以到药舖直接买栀子粉。另外青黛也是天然染料,早期的「因丹士林布」就是用青黛染的。再者,红花也是染料。
谈到考试方面,这二个条文有争议性,如果会命题的老师,应该会避开这二条,因为会有争议。一般我们入闱命题,一直要到最后一科目开始考试后 15 分钟后才能出闱。因为考了 15 分钟后,如果题目有问题,大概考生都会反应出来了。监考官会马上打电话到考场,问命题委员如何解释,如果没有办法解释,这些题目会一律送分。曾经有人考后自己只觉得考了 20 分,结果成绩一收到,竟然是 60 分,因为有二题题目超出范围。
所以在以前的命题委员,经验比较丰富的,是不会出这一类有争议性的题目。
【条文】
83、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第 83 条,「栀子汤」,就包括了第 77 条开始的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五个方子。
另外在〈阳明篇〉有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有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二个方。这样合计有七个方了。
再来,在〈劳后、食后、阴阳易篇〉中有枳实栀子豉汤、与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大家可以看看我们以前提供的伤寒方剂一览表。栀子系列一共九个方。
「病人旧微溏者」,病人原本就大便不成形,始终大便就是不成形软软的,解到马桶中就散开,这肯定是肠胃功能有问题。肠胃吸收不好,肠管水分较多,大便始终就是稀稀溏溏的。如果遇到这种病人,要用药减少肠中的水份,栀子系列的处方是不合适的。因为栀子是大苦大寒的。
「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由此就可看出仲景很重视肠胃功能的保护,反而现在的医师动不动就开龙胆泻肝汤。要不然就是一天到晚开知柏八味、开血府逐瘀,我真的没有办法想像,这些人不知道有没有念过《伤寒论》。念过《伤寒论》就应该知道仲景是很重视保护肠胃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切记,苦寒药不可以乱用。栀子系列中,只有栀子一味大苦大寒,仲景就如此慎重。
【吴谦注】
若汗、吐、下后,懊恼少气,呕逆烦满,心中结痛者,皆宜以栀子等汤吐之,以其邪留连于胸胃之间,或与热、与虚、与饮、与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则病势向上,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若未经汗、吐、下,而有是证,则为实邪,非栀子汤轻剂所能治矣,又当以瓜蒂散重剂主之也。
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证,但里既久虚,不可与服。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盖病势向下,涌之必生他变也。
本草不言栀子为吐剂,仲景用之以为吐者,何也?栀子本非吐药,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以涌其热也。
「以其留连于胸胃之间」,所以我们刚刚提过的栀子豉汤,有一些类型的胃痛可以用,胸口有灼热感可以用,心情烦闷也可以用。
另外,我们经常使用加味逍遥散的道理也在于此,因为加味逍遥散有栀子与丹皮在其中,栀子对于烦热的症状有效,而丹皮可以泻血中伏火,而且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或与热、与虚、与饮、与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在临床上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这种烦闷的症状。
「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证,但里既久虚」,大便稀溏的原因若是「里既久虚」,不可以给栀子豉汤。
「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一味的栀子,若不对证,就会「正困难支」,更何况是天天都开龙胆泻肝汤呢?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听信广告词,什么「养肝丸」、「保肝丸」,其实大概都是龙胆泻肝汤变方,天天吃会有问题的。
福州街邮局,有一位余先生,自己私下买养肝丸来吃,结果肝指数就由 300 多,变 600 多、900 多、1100、1600……节节上升,最后来找我们看,才一路降下来。
【吴谦按】
吐药不止栀子也,诸药皆可为之,惟要确审胸胃之邪,是寒是热,是食是水,是痰是气,因何阻滞使胸胃阳气不伸,遂以当用之药而吐涌之,自可愈也。
如欲吐寒,则以干姜桂皮之类。吐热,则以栀子苦茶之类。吐食,平胃食盐之类。吐水,五苓生姜之类。吐痰,稀涎橘皮之类。吐气,流气枳朴之类。
但形气弱者,药宜少,仍当佐以补中益气等升药为妥。形气壮者,药宜多,更佐以瓜蒂藜芦等猛药更效。
凡煎吐药汤及调散,或用酸米汤,或用白汤,或用稀米粥,须备十余钟,令病者顿服一钟,即用指探吐药出,再服一钟,亦随用指探吐药出,再服再吐,以顺溜快吐为度。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所有病证轻减,即为中病,不必尽服余药。若过吐之,即使病尽除,恐损胸中阳气也。
近世之医,以吐为古法不可用,久矣。皆因仲景之道不彰,其法失传,无怪乎其不敢用也。夫不知其妙,而不敢用犹之可也。若竟委之曰:「古法不可用」,则不可也。盖邪之在上者,非吐不愈。若如俗工所云,使病者畏不敢服,因循生变,致轻者重,重者死,夫谁之咎欤?抑知汗吐下三法,用之诚当,其证无不立时取效。后之业医者,又安可只言汗下两法,而置吐法于不用,致使古法沦亡也耶!
「诸药皆可为之」,任何的药都可以当吐剂,平胃散、芍药甘草汤,甚至补中益气汤也可以当吐剂,但服药后要把手指放到舌根,挖一挖,就吐了。
「惟要确审胸胃之邪」,要确实知道病因为何。「是寒是热,是食是水,是痰是气」寒、热、饮、食、水、痰、气都会造成阻滞胸胃,使阳气不伸。所以要知道病因为何,然后选择适当的药涌吐之。「食」指食积、消化不良。「吐寒,则以干姜桂皮之类」,因为干姜、桂皮是大热的药。「吐食,平胃食盐之类」,盐巴也可以当吐剂。「吐痰,稀涎橘皮之类」,指用稀涎散吐痰,稀涎散是方剂名称。「吐气,流气枳朴之类」,流气是流气饮,有十六味流气饮、木香流气饮、二十四味流气饮,一共有三个方子,尤其在内科《杂病心法》〈中风门〉中就出现了木香流气饮,在〈气病门〉有十六味、二十四味流气饮。顾名思义,流气饮中气药居多,而且这些方子常用来治疗肿瘤病。所以治疗肿瘤病除了活血化瘀之外,气药也是经常会使用的。所以「吐气,流气枳朴之类」,用流气饮或用枳实、厚朴之类,承气汤中就有枳实、厚朴二味药。
早期中医业务不会很忙,自从有劳保、公保、健保之后,中医的业务量才多起来,目前大约占总额给付的 4.5%。不过针伤科的比例较高,约占了八成。
「但形气弱者,药宜少,仍当在补中益气等升药为妥」,记得 20 多年前,早期我们中医业务量少,每天悠哉悠哉,每一个礼拜,几个中医同道都聚在一起吃饭,有一次中午在辽宁街吃海鲜、喝冰啤酒,中午没事,到了下半夜有 6、7 位出了状况。我的肠胃是最差的,想拉肚子又拉不出来,想吐又吐不出来,吃了平胃散与芍药甘草汤都没有效。到了半夜三点多,只有用催吐法,整个发病过程颇符合「朝慧、夕加、夜甚」。最后用催吐法,用手指探吐,上面呕吐出来了,结果下面也通了,但是一小时拉了 20 几次,就像后面的条文有「其人下利,日数十行」,没有亲身体验的人,不会相信。后来索性坐在马桶上不起来。最后找了一条艾条,对准肚脐作灸法,灸了一个多小时,到五点多的时候,肚子竟然就不痛了,渐渐地也不拉肚子了。到了六点钟,就完全不拉也不痛了,我就打电话给安乐路一位朋友,请他配一些中药送来,另外一方面就开始着装、梳洗,准备上班,家里的人一直骂我神经,折腾一个晚上还要上班。所以偶然生生病,也是很好的,可以亲身去体会、亲自去处理,这样的经验才会深刻,对经文的了解才会深刻、才会生动。
同道中有一个女医师,症状更惨,找了西医到家中打点滴,到了早上七点,打电话给我,拜托我晚上帮她代课,我告诉她:「妳还打点滴咧!我自己土法炼钢,用探吐法与灸法,现在都准备要上班了。」所以,你们说是现代医学有效,还是传统医学有效?
「形气壮者,药宜多,更佐瓜蒂藜芦等猛药」,前面我们就提过瓜蒂散证,瓜蒂是葫芦科。而藜芦是百合科的,中了藜芦毒,呕吐的太厉害,可以煮一点葱汤喝,可以解藜芦毒,而葱也是百合科的。所谓「食物不消,还食其物」,例如吃了太多荔枝,有点晕晕醉醉的,就用荔枝皮煮水喝,就可以解;如果杏仁吃太多,中了杏仁毒,就挖杏仁根煮水喝,就可以解杏仁毒。因此,藜芦是百合科、葱也是百合科,两者外观也很像,所以中了藜芦毒,可以喝葱汤。
在所有催吐剂中,藜芦是最强的、其次是瓜蒂。再其次有治疟作用的常山,也是很好的催吐药。
「凡煎吐药汤及调散,或用酸米汤」,酸米汤在资料中有二种,一是煮稀饭,滚的稀饭,上面那层米汤,放置一个礼拜,就会变酸。而另一个说法是洗米水,一般洗米水叫「米泔水」,把洗米水放酸。
「或用白汤」,就是白开水。「或用稀米粥」,就是稀粥。
「须备十余钟,令病者顿服一钟,即用指探吐药出」,准备十几碗,一次服一碗,马上用手指去挖喉咙。自己挖自己还不可怕,要是挖别人的,一不小心手指就给咬伤了,尤其去挖一些神智不清、昏迷的病人,更要小心。所以可以用筷子包着纱布来探吐。有时候,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牙刷伸进去一点时,就会有呕吐感。
不是服了催吐药就会吐的,要用手指去探吐。要「再服再吐,以顺溜快吐为度」。
「即为中病,不必尽服余药。若过吐之,即使病尽除,恐损胸中阳气也。」病情减轻了,剩下的汤药就不要再服用了。有时候,呕吐得太厉害,微血管破裂,是会吐血的。
「近世之医,以吐为古法不可用,久矣」,「近世之医」指吴谦干隆年间的医师,其实不止明、清时代的医师不擅吐法,自仲景以下,我们去翻历朝历代的资料,只有金元四大家中张子和擅用吐法,其他很少有人用催吐法。张子和,又名张从正,又名张戴人,可以说是仲景之后最擅用吐法的医师。
「皆因仲景之道不彰」,○○医药学院中的老师,经常教学生说:「台湾地区是亚热带地区,仲景是北方人,所以仲景方不适合台湾人」,我觉得很没道理。就像今天有一位菲律宾回国的于女士,在热带菲律宾吃很多冰冷饮,我开的就是用伤寒方的热药。
另外,谭述渠先生的《南游医案》,他是香港的中医师,他到星、马地区看诊,很多医案都是用真武汤这类有附子的热药!为什么呢?因为星、马地区属热带,那里的饮食喜欢酸酸辣辣的,然后配很多冰冷饮,所以用热药的机会反而多。
提出「仲景是北方人,台湾人不适合仲景方」这样的观念,实在太荒谬了。例如,现在的小朋友,爱吃冰,每天流鼻水,像水龙头的水一样,流清清稀稀白白的鼻涕,这就是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麻黄、桂枝、半夏都是热的药。这就是「仲景之道不彰,其法失传,无怪乎其不敢用也。」
张子和有一本书,《儒门事亲》,记载很多医案。找时间,我们也可以把医案提出来给大家参考。这本书早期由○○出版社出版,最近○○杂志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医学大成》一共有 100 多册,里面就有《儒门事亲》。如果同学有兴趣,一套大约一万元以内。可以向○○杂志社订购。因为他们印这一套书没有先作市场调查,当初订价是贰万肆千元,后来卖得有点不好,打四折,大约一万元左右。早期有一位陈伯谭写了二本书:《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书很厚,字印得很大,一页大概印不到三十个字,一本书就要一万多元。太贵了,买不下去。所以我现在还没有读过「读过伤寒论」,也没读过「读过金匮要略」。
【集注】
程 知曰:此言服栀子亦有禁忌也,病人旧微溏,里虚也。又服苦寒,则不能上涌而反下泄,故禁之。
张志聪曰:此言栀子,而不言豉者,申明栀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之也。
仲景告诉我们:如果病人为里虚证,苦寒的药还是少用。
张志聪又名张隐庵,他与马元台合注《内经》。马元台又名马玄台、又叫马莳。他们合写了《素问灵枢注证发微》一书,是台联国风出版社出版的。另外,要研究内经也可以读文光出版社出版的张介宾的《类经》。因为《类经》的卷五、卷六是考试要考的。
○○出版社也有一本旧刻重描的《素问灵枢》,很便宜。
由这条文我们可以看出,仲景连这么一味栀子也很谨慎!不知道现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开苦寒药?我百思不解。
我们要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医病关系,一开始就要从开药开始。我近年来不太用动物药、毒性药,而且喜欢用口感好的药。让小朋友主动喜欢吃药,而且会主动要求要找那位医师看病。
张隐庵在集注中,特别说到:「此言栀子,而不言豉者」,因为香豉本来就不会伤害肠胃,而且香豉本身就是五谷杂粮,对肠胃道本来就有保护作用,因为吃了苦寒的栀子,要配上香豉来保护肠胃。
就像服了十枣汤后,要「糜粥自养」,一样的道理。又例如:吃了三物白散后,呕吐不止,要吃冷稀饭。吃了三物白散后,呕吐不出来,要吃热稀饭,这是因为巴豆会损坏肠胃。
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仲景处处都在谨慎地保护肠胃。不像现在的医师,动不动就要伤病人身体,没有把病人原来的病治好,又制造出一大堆病。
以下第 84、85、86 条,这三条有一共同症状——流鼻血。流鼻血不是什么坏事。有时候外感、头痛、发烧,流了鼻血,反而头痛、发烧就缓解了。高血压的病流了鼻血,有时候血压就降下来了。这与放血的道理有点像。有时候头痛、发烧、高血压的病人,在少商穴,头维穴放血,挤出一些血出来,症状就改善了。当然用点刺放血的血量比较少,鼻血的血量较多。
【条文】
84、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吴谦按】
张兼善曰:「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气重之下,岂有衄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之理乎?」其说甚是,况服药已之上,并无所服何药之文,宜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条文到这里,和第 54、55 条的症状相似,只是重复再叙述一次而已。
「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经过了八、九天表证仍未解除。不论当成是八、九日,或者八、九个周期,临床上我们经常听到病人好几个礼拜或好几个月感冒都没好,如果表证仍在,我们还是可以用发汗法。
在按文与集注中,都认为要把条文末段的「麻黄汤主之」放在「此当发其汗」的后面。变成「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其实仲景的写作文法,经常出现「倒装法」「倒叙法」,只要了解条文的意思,改不改就无所谓了。
第二段「服药已,微除」,服了麻黄汤后,原本的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的症状微除,已经稍微缓和下来了。「其人发烦目瞑」,你会发现一些重感冒的病人全身懒洋洋的、全身笨重、眼睛也不想睁开,仲景的描写是很生动,具体的,因为他临床一定有看到这样的例子。「剧者必衄」,严重的话鼻血就流出来了。
这种症状其实不必太紧张,有时候食物吃得太多、太饱,堆积在胸膈之间,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呕吐了出来,胸口就自然顺畅舒服起来。一样的道理,热气郁闷,造成头痛、头重重的,鼻血一流,是不是头痛、头重的症状就减轻了,所以就「衄乃解」了。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气」就表示是「热证」,表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些症状比较严重。所以流鼻血就像放血一样,流出鼻血后头痛、发热等症状就会比较缓解,道理是相同的。
造成这第二段条文的现象,很可能是麻黄汤用的量不够,如果麻黄汤的量够,把热都发散出来,就不会流鼻血了。
按文中,张兼善也是认为「麻黄汤主之」五个字要放到「此当发其汗」之后。因为如果已经「衄乃解」就不用再用麻黄汤发汗了。同时,反过来说,如果前段就用麻黄汤发了汗,后半段说不定就不会鼻衄了,这样子比较合理。
【吴谦注】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麻黄汤发其汗也。
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
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而发烦,热郁于阴而目暝。剧者,谓热极也,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血妄行为衄,衄则热随血去而解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中篇〉的第 1、2 条(第 54、55 条)。所讲的表证经过八、九日,表证仍在,当以麻黄汤发汗。
虽然服了药后,症状稍微缓解,但是邪尚未除尽。如果此刻耽误了发汗的时机,就会造成「热并于阳而发烦,热郁于阴而目瞑」。「剧者」就是发热到了极至,发烧到 40 度时,人会头晕、昏昏沉沉的。体温升高,头部的颅内压也会升高,鼻腔黏膜的微血管容易充血。有的人的微血管比较脆弱,就会流鼻血。
不要说发烧时候,有的病人睡觉盖了被子,比较缓和一点,就流鼻血了,早上起来,整个枕头巾都湿湿的一大片血渍,很容易休克。这类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因为现在的小朋友都吃一些垃圾食物。炸薯条、炸鸡块、洋芋片……都是燥热的食物,怎么会不流鼻血呢?
【集注】
程 知曰: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八九日,仍当以麻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至于烦瞑剧衄,乃热郁于荣,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而然。然至于逼血上衄,则热随血解矣。此言发汗当主以麻黄汤。非衄解之后,仍用麻黄汤也。
张 璐曰: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目瞑烦剧者,热盛于经也,故迫血妄行而为衄。衄则余热随血而解也,以汗后复衄,故为阳气重也。或言汗后复衄,而热邪仍未尽,重以麻黄汤散其未尽之邪,非也。若果邪热不尽,则衄乃解三字从何着落。
集注中,也是认为要在第一段「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就使用麻黄汤,而不是流了鼻血才用麻黄汤。
而条文第二段是指出,有些人余邪未尽,或者用药不当,错过用药时机。鼻腔黏膜又比较脆弱,就会流鼻血。临床上,有些人感冒之后就眼睛充血,也是相同的道理。
【条文】
85、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 85 条的比第 84 条轻微一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和第 84 条前段一模一样,也就是第 54、55 条一样。「自衄者愈」,自己流鼻血,症状就会痊愈。
【吴谦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此伤寒脉证也,当发其汗。若当汗不汗,则为失汗,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荣,初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荣分衄血而愈也。
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衄二者而已。今既失汗于荣,则荣中血热妄行自衄,热随衄解,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复以其证之较轻者言,以见亦有不治而自愈者。所以晓人勿妄治以致误之意。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与上条同,而无疼痛,则比之上条较轻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衄自愈也,汗本血之液,北人谓「衄为红汗」,即此说也。
程 知曰:言得衄虽无汗,必自愈也。人之伤于寒而热者,得衄发越故愈。
张 璐曰:衄血成流,则邪热随血而散,夺血则无汗也。设不自衄,当以麻黄汤发之。发之而邪解,则不衄矣。发之而余邪未尽,必仍衄而解。
吴谦认为太阳表邪由外而解,只有二个途径,由皮肤毛细孔的发汗法,与鼻腔黏膜的流鼻血。
方有执,又名方中行,认为第 85 条比第 84 条轻微,因为第 84 条「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病情较重,所以第 84 条后段才有「阳气重故也」的句子。
「晓人勿妄治以致误」,第 85 条也告诉我们,治病不要乱治,也符合我近来提倡的观念:「不吃药比吃错药好一点」。不吃药,人体还有对抗疾病的本能,但是吃错药的话,结果会变成如何?不得而知。○○医院中,有人吃错药昏迷了很多年,据说那位病人还是医院董事长的亲家,昏迷了,醒不来,死也死不掉。现在实在太多太多误治和吃错药的病人,就看过病人吃了别的医师三包药就全身水肿,看过病人吃了三天药就无尿,还有因为手麻开刀要麻醉就变成坐了十多年轮椅。
「汗为血之液」,我们人体中的五液——泪汗涎涕唾,都与五藏有连结。眼泪与肝有关连。汗与心有关连,所以流汗太多,会影响到心脏功能,甚至心衰竭。而唾与脾有关连。而流鼻水则与肺有关连。另外,涎与肾有关连。
张璐,又叫张石顽。「夺血」的「夺」要念成「脱」,就是脱血。
【条文】
86、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而且脉象也是伤寒的标准脉象浮紧脉,应该要用发汗法的。结果「不发汗」,错过了发汗的时机,造成颅压升高、鼻腔黏膜充血,如果鼻腔内微血管破裂,就会流鼻血了。
这里的条文也可以当成倒装法,来重新组合,「伤寒,脉浮紧,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者」也是可以的。
【吴谦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热郁于荣,因而致衄者,宜麻黄汤主之。
若能于未衄之先,早用麻黄汤汗之,汗出则解,必不致衄。
其或如上条之自衄而解,亦无须乎药也。
【吴谦按】
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衄。
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衄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
其热少寒多者,纵热随衄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衄之先发之,则汗衄两解矣。
若已经衄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荣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可也。
然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衄家不可汗之戒矣。
「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衄之先发之」,特别是大青龙汤,内含石膏,应该更合拍。
「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黄连阿胶汤与犀角地黄汤,就有类似的作用。这个方子的组成也有部份相似。犀角地黄汤,多用了犀角(目前已经禁用)。此外黄芩、黄连、芍药、地黄也都有滋阴凉血的作用。
除了上述这样药材之外,治疗血证也可以使用仙鹤草、藕节、白茅根、地黄等可使用。
「清阴」二字很少用到。一般都说「滋阴」、「养阴」、「补阴」,我想应该是「清热凉血之品佐之」比较合理。
【集注】
《活人书》云:衄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衄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之大旨。
方有执曰:伤寒脉浮紧者,寒多风少之谓也。上二条皆风多寒少。前条以服药已微除,汗发不透而致衄。上条以较轻得自衄。此以寒多不发汗而致衄。三条之所以辨差分也。盖寒多则于法当发汗,而不发汗,热郁血乱,所以衄也。衄则阳邪之风散。麻黄汤者,发其尚未散之寒也。
程 知曰:此言寒邪不发之衄,仍宜温散也。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荣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寒不尽,则衄不止,故仍用麻黄,不必待其衄也,此与上条有寒热之别。
程应旄曰:大抵伤寒见衄者,由其荣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受遏,从而上升矣。
《活人书》是宋朝朱肱、即朱二允的著作。其实「活人书」这句话,是华佗先生读了仲景的《伤寒论》后说的赞美又赞叹的一句话,他说「真活人书也」,称赞仲景的书是救人活命的书。后代的朱肱就依据这句话,写了《伤寒证类活人书》,人参败毒散就是朱肱创定的方子。
「衄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黄芩汤原本是治疗「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在《伤寒论》的〈合病并病篇〉中出现。
其他集注的解释,都在比较 84、85、86 这三条条文的差异。
流鼻血在临床上很常见,尤其有外感、发烧,或者冬天衣服穿得多一点,要不然就是烤电暖炉等,没有办法散热,鼻子一干燥,马上就流鼻血了。
另外尿血,通常使用猪苓汤加减效果非常好。可以再加怀牛膝利水下行,怀牛膝有润的效果,有修补作用,而且有生物碱可以调节尿液的酸碱。再加车前子,利水而不伤阴。另外仙鹤草、藕节、地黄、玄参、白茅根等药也可以使用。尤其猪苓汤中的阿胶,对破裂的微血管有修护作用。我们常讲「如胶似漆」,胶与漆都有修补修护作用,例如:墙壁裂了,就用漆去涂擦几次,裂缝就黏起来了。阿胶也是这种作用,阿胶又有生新血、去瘀血的作用,尤其增加血色素的作用,非常迅速。
另一增加血色素的药物——鸡血藤。大陆有熬成「鸡血藤膏」在使用,我们这里是用浓缩的科学中药。鸡血藤属豆科植物,新鲜的鸡血藤刚砍下来,它的汁液就像鲜血一样滴出来。
我们等一下也会提到「血自下,下乃愈」的条文。不论是结石证,或是妇女月经周期瘀血、血块多,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因势利导」,让这些瘀血、血块顺利排出。所以在后面的条文中运用到了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我们临床上有很多病例,是运用猪苓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一者走前阴,另一者走后阴。猪苓汤走前阴、桃核承气汤走后阴,二阴一起处理。包括膀胱癌、摄护腺癌、尿道阻塞、摄护腺肥大,都可以使用。包括外科手术、受伤后不能正常大小便的,也可以猪苓汤、桃核承气汤合用,前后阴一定顺畅。
「为病找出路」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表证用汗法,就是由皮肤毛细孔出去。如果下腹腔有瘀血证,就用「血自下,下乃愈」的思想,第 88、89、90 条的条文就会提到。当然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是属于下腹腔瘀血、蓄血的证候,我们用活血化瘀、与下法来处理。另外,吐法,就是由口腔为出路。而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汤就是由大便道找出路。这就是「因势利导」,看病邪、病毒出现在什么部位、什么原因,我们就对应地来治疗。
【条文】
87、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吴谦按】
「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衄之证。若是若字,则凡头痛皆能致衄矣。
第 87 条也有鼻衄的现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病程已经六、七日,或者也可当成六、七周了。「头痛有热」应该仍有表证,不过前面已经有「不大便六七日」,所以先用承气汤。这与第 29 条、第 30 条的治疗原则好像有点违背。因为第 29 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所以吴谦在注文中加注说:「惟当以小便辨之」,如果小便浑赤就是有热象了,有内热。所以不大便再加上小便浑赤,表示内热明显。而此时的「头痛有热者」就可能也是不大便的内热引起的。大便不通堆积在肠道中,久了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很可能会被肠道吸收,经由血液运到脑部,就会造成发烧,严重的还会神昏谵语。
因此「不大便六七日」又加上小便浑赤,表示内热明显,就是承气汤的使用时机了。所以条文到「与承气汤。」这里是第一段。我们可以编写成「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小便浑赤,与承气汤。」
第二段:「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这是仲景惯用的文法,为了节省文字,把反复的字句省略。「须当发汗」用桂枝汤,把末句的桂枝汤接到这里。
第三段:「若头痛者必衄」。头痛有热的症状继续发展到更严重的话,就造成与 84、85、86 的情形一样,鼻腔黏膜就流鼻血了。
吴谦认为「若」字要改为「苦」字,「苦头痛」就是头痛得很厉害,表示热势更明显、更严重。
【吴谦注】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里已实,似可下也。头痛热未已,表未罢,可汗也。然欲下则有头痛、发热之表。欲汗则有不大便之里。值此两难之时,惟当以小便辨之。
其小便浑赤,是热已在里,即有头痛热发之表,亦属里热,与承气汤下之可也。
若小便清白,是热尚在表也,即有不大便之里,仍属表邪,宜以桂枝汤解之。
然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头痛者,是热剧于荣,故必作衄,衄则荣热解矣。方其未衄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衄而解矣。
吴谦在此提出「小便浑赤」与「小便清白」,来作辨证的重点。可以看出我们中医对二便的状况是很重视的。
「方其未衄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衄而解矣」,所以掌握治疗的时机很重要。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时机,病情就比较不容易治疗。
刚刚我们提到「为病找出路」,所以瘀血证,我们可由大便道、小便道来排出体外。瘀血证如果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意识混乱,造成「其人如狂」、「其人发狂」的现象。下面的条文,由 88、89、90、91 条,就是所谓的「瘀血证」、「蓄血证」。这几条条文提供了很多辨别瘀血证的依据,例如:「其人如狂」「其人发狂」,在将来的第 176、177 条也有「其人喜忘」的症状,「喜忘」有时候写成「善忘」。
第 88 条「其人如狂」,第 89 条更严重「其人发狂」。第 88 条「少腹急结」,就是肚脐两旁绷紧,如果更严重一点就是第 89 条的「少腹当鞭满」。这些都是瘀血证的辨证依据。要注意,第 89 条「小便自利」这句话,如果小便不利,少腹鞭满,是「蓄水证」。「小便自利」「少腹鞭满」才是「蓄血证」。
另外,第 176 条的「大便色黑」,解黑便,一般解黑便的人大概都有内出血的现象。第 177 条「消谷善饥」,也就是瘀血的症候之一。
而脉诊方面,通常瘀血证的脉象是 88 条的「脉微而沉」的脉象。而望诊方面,临床观察通常是「面色黧黑」。
所以,我们要归纳第 88、89、90、91 条,和第 176、177 条条文,整理出依据。我们临床时有观察到这些症候,就要考虑病人是不是有瘀血?是不是有蓄血?
在用药方面,第 88 条用桃核承气汤,第 89、90、91 条用抵当汤或抵当丸。第 176、177 条用抵当汤。
在《伤寒论》中的血分病,在上焦呼吸道就会鼻衄,在下焦二阴就会便血、尿血。这也是桃核承气汤为改善膀胱肿瘤、尿道肿瘤、摄护腺肿瘤的不错用药的原因。
临床病例
那位吃了三包西药就全身水肿的钟先生,是元月一日的事情,他于元月二日马上来求诊,服药一周就消肿了。一般针对水肿:在上焦水肿用越婢加术汤加浮萍;如果下焦水肿,用猪苓汤加车前子、牛膝、白茅根、冬瓜子。如此上下分消,就把他的头面肿、下肢肿、全身肿缓解了。
接着又发现钟先生的心脏也肿、心脏积水,我们就接着用木防己汤加减。这样前后来诊 5、6 次,情况已经很好。所以一定要掌握治疗的时机,错过时机就比较难治疗了。
临床病例
有一位名人,住在林森北路,突然中风,紧急送到○○医院,由高○○医师开刀,开刀后一直昏迷不醒。经过二个月才找我去看病。我觉得如果能早一点找我们,或许效果会好一点。
有一位周医师,他的表外甥于几星期前车祸,昏迷,住进○○医院,我到加护病房看过之后就清醒过来,目前已经痊愈了。几乎同一个时间,在基隆○○也有一个年轻人车祸昏迷,他的家人一直要我到基隆看诊。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就把同一个处方告诉他们,结果用了这个方子后,这位年轻人也好了。
结果,最近基隆那家人打电话来说,他们房东的孩子也是车祸、脑部挫伤,也是照用这个方子,也是治好了。所以一共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都是刚发生没多久就找我们治疗,我们就用活血化瘀、通窍醒脑的方子来处理。肯定用这方子来治疗脑部蜘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很好的效果,这个方子是:柴胡龙牡汤加桃核承气汤,再加远志、菖蒲、丹参、川七、荷叶。另外,外加一瓶麝香(现已禁用)。麝香醒脑的效果相当神奇。掌握治疗的时机,就会很快缓解。
【集注】
汪 琥曰: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致衄。须乘其未衄之时,酌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以汗解之。而验小便,实为仲景之妙法。
魏荔彤曰:此条之衄,乃意料之词,非已见之证也。
【条文】
88、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指的就是第 1 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当然也包括了第 2 条的太阳中风,与第 54、55 条的太阳伤寒。
「热结膀胱」,这里的「膀胱」不要只是当作解剖学上的膀胱。热性传染病病毒如果侵犯到泌尿系统,包括侵犯到下腹腔。「热结膀胱」,指热邪侵犯肚脐以下的下腹腔,再扩大一点就是「热结下焦」。如此由热结下腹腔引起身体发烧。如果体温太高,干扰了大脑意识中枢,造成意识不清,有的人就不别亲疏了,我们到急诊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病人。意识不清楚了就变成「其人如狂」,「如狂」是濒临崩溃的边缘。在第 89 条较严重,就「其人发狂」。这是热结下焦,有瘀血证的症候。
所以我经常想拿一点药,到中山南路让那一窝会跳到讲台上摔麦克风的人吃吃。对付这些「其人如狂」「其人发狂」的人,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应该可以。
另外,有一些女生,平时弱不经风,像林黛玉一样,可是到了月经周期,变得「如结胸状,谵语者」、「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这叫「热入血室」。以后在第 239、240、241 条会提到。有时候当她发作起来,发狂的时候,三、四个大男人都对付不了她。
「血自下,下者愈」,如果病人可以自然排出瘀血、血块,就能够自行痊愈。但是如果不能自己排出瘀血,我们就要准备方药来帮助。所以,有时候视症状,我们也会用桃核承气汤来治疗月经周期的病证,就是这个道理。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这个思想,又再回到第 29、30、31 条的地方了。尤其第 31 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就是治疗原则了。
「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外证解了之后,肚脐两旁的少腹绷得很紧的话,「急」就是紧,「结」就是有硬块。「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用桃核承气汤来治疗。
因为热邪、瘀血不能自行排出而蓄积,病灶在下腹腔,包括膀胱、肠子,包括妇人的子宫、卵巢等部位。不单单下腹腔会有状况,也会影响到发号司令的大脑。
例如昨天晚上门诊,有一位○佳美女士,生完小孩后,八年来,每天还是有奶水分泌。我曾经讲过这个病例,结果昨夜二位学士后中医五年级的跟诊同学就亲身看到这位病人,我所说的每一个病例都是真人真事,不是胡乱编造的。
题外话,我们再提一位翡翠水库汤小姐,她有一天突然乳房分泌出血水,哭了一整夜,最后来这里门诊,服药没多久,最近她妈妈转告血水已经停了。另外一例永和何小姐,乳房分泌褐色分泌物,很黏稠,也是服药没几次就痊愈了。这二个病例,都是以加味逍遥散为主方,再加蒲公英、香附、郁金、天花粉、最后加入神曲,因为单一味神曲就会退乳。用这个方子,每次都灵光。包括泌乳激素高的症状,用这个方子,马上泌乳激素就降下来。内湖有一位吴小姐,泌乳激素过高,找西医看了很久,最后来门诊,服了药以后,泌乳激素马上由 200 多降到 24。
所以,下腹腔、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病症,会反应到大脑去。桃核承气汤主要有活血化瘀的效果,我们如果也要兼顾大脑方面的症候,就可以加入远志、菖蒲。
在《内经》与其他文献中,经常会提到「若欲下之,必先上之」,老祖宗很早就知道,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祖宗很早就发现,有时候下腹腔、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要治疗发号司令的大脑。
【吴谦注】
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而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人必如狂。
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为所扰,有似于狂也,当此之时,血若自下,下者自愈。若不自下,或下而未尽,则热与瘀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
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麻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加桃核,所以攻热逐血也。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又加桂枝以解外而通荣也。先食服者,谓空腹则药力下行捷也。
桃核承气汤有五味药。就是调胃承气汤的大黄、芒硝、甘草,再加桂枝、桃核。
在植物学分类上,桃核与杏仁都属蔷薇科。但是,杏仁作用在肺经气分,可以治疗呼吸系统方面、咳嗽、气喘等。而桃仁作用在大肠血分。老祖宗是经长期的人体观察后,归纳出的结果,这不是作小白鼠实验可以作出来的。
「先食服者,谓空腹则药力下行捷也」,就是空腹吃药。临床上,很多病人会问药是饭后吃呢?还是饭前吃?一般而言,有一个规矩,病位如果在肚脐以下的,药要饭前吃,再吃饭,饭在上面一盖,药效下行就快。如果病位在脐以上,最好先吃饭,再吃药,药在上面。这是大原则。
【吴谦按】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入里,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膀胱府之卫为气分,膀胱府之荣为血分。
热入而犯气分,气化不行,热与水结者,谓之犯卫分之里,五苓散证也。
热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热与血结者,谓之犯荣分之里,桃核承气汤证也。
二者虽皆为犯本之证,二方虽皆治犯本之药,而一从前利,而一从后攻。水与血,主治各不同也。
「犯本」,「本」指膀胱府。
「热入而犯气分,气化不行,热与水结者」,最重要的是有小便不利的症状,所以必须用五苓散。「热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热与血结者」因此用桃核承气汤。
「二方虽皆治犯本之药」,但膀胱气分,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利前阴;而膀胱血分则用桃核承气汤下后阴。
「水与血,主治各不同也」,小便不利就必须用五苓散、猪苓汤之类的利尿剂。瘀血、蓄血就必须用活血化瘀的方剂。为什么所有的病都开血府逐瘀加知柏八味加龙胆泻肝汤?实在搞不懂!
【集注】
喻 昌曰:桃核承气汤用桂枝解外,与大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非桂枝不解也。
程 知曰:太阳病不解,随经入府,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不安宁,有似于狂也。若血自下,下则热随瘀解矣。然必外证已解,乃可直攻少腹急结之邪。于调胃承气中加桃核者,欲其直达血所也。加桂枝以通血脉,兼以解太阳随经之邪耳。
汪 琥曰: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在卫则尿不利,在荣则血不流。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蓄血之证谛也。所以用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
程知曰:「太阳病不解,随经入府,故热结膀胱」,我们再强调一次,这里的膀胱不单指解剖学上的膀胱,应该指下腹腔、下焦,所以有人直接称为「热结下焦」。
汪琥:「膀胱乃小腹之物」、「为下焦蓄血之证谛」,所以不要以为只是解剖学上的膀胱,应包括了小腹、下焦的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桃核承气汤并不是利尿剂。
不过我最近看了二个病例,二个病例都是老年人,用了清燥救肺汤,加一些润肺化痰的药,没有一味是利尿剂,但是很不可思议,二个病例都说吃药之后小便变多。虽说这些药物都有滋阴作用,但是应该是润肺、润大肠才是,因为肺与大肠是相表里的,应该是会润肠通便的,结果反而是小便变多。
我想肺主金,肺能肃降的话,自然能金生水,尤其又是用滋阴润燥生津的药物,当然小便量会增多。老祖宗是怎么想出「金能生水」的道理,很不可思议!我们越念古书、越接触临床,就会发现老祖宗的脑子很不简单。
【桃核承气汤方】
桃核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三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桃核承气汤很多文献写成「桃仁承气汤」,因为桃核是硬硬的核,要把核敲开,里面才是桃仁。
桃仁、杏仁都要去皮尖。尤其杏仁一定要去皮尖,因为有毒,皮尖氰酸钾浓度高,会引起中毒。药物学上又提到「双仁者杀人」,像鸡蛋一样有二个蛋黄,就是双仁,毒性浓度较高。
桃核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甘草三味就是调胃承气汤,再加桂枝、桃仁。
「先食温服五合」,就是空腹吃药。「五合」量很少,大约是 150c.c.,「日三服」一天吃三次,会有一点泻下。
大黄、芒硝、加甘草,泻下就比较缓和。桃仁、桂枝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这个方子,向上可以到脑部,因此蜘蛛网膜出血、脑部出血,有瘀血、出血的,可以使用桃核承气汤;向下,包括月经不来、胎死腹中、泌尿系统疾病、前后阴不通,都可以使用桃核承气汤。
产后恶露不干净,造成产后如狂的现象,比较轻微的用失笑散、佛手散,比较重的就可以用桃核承气汤。
不过近来作用太强烈的药物,我已经少用。恶露不净,我会用失笑散中的蒲黄,不会用五灵脂,因为五灵脂是动物的大便。我会用蒲黄、泽兰、丹参等,这一类温和一点的药。
至于桃核承气汤能治疗哪几种疾病,我们下堂课再一一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