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伤寒论第三十讲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论第三十讲

  【条文】

  208、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在 130 条提过阳明病应该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现在「反无汗」。在 139 条也出现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现在 208 条「反无汗」,水份不往皮肤汗腺走,自然由小便道排出,所以「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手足冰冷乃血液无法循环供应到手足末梢,当然也就无法供应到大脑,就像水塔的水要靠马达加压才能打上去。现在血压无法供应到大脑,大脑缺血,出现了「必苦头痛」的现象。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不咳嗽不呕吐与血液循环都没有问题,所以头就不痛了。

  【吴谦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

  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吴谦认为是「寒气内攻」,那是不是也该把此条文重编排在其他章节,不要排在〈阳明篇〉?

  这条条文是以呕、咳及手足厥来辨别会不会头痛,所以说「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所以我们治病的重点在于找出咳,呕,手足冰冷的病因病机,重点不在标症的头痛。照吴谦的讲法病因是寒气。寒气上逆,产生咳,呕。寒气使得血管收缩而产生手足厥,引起头痛。也就是血液循环供应不上大脑而产生头痛。

  如果是贫血,我们就用补血药。如果是血液循环不好,我们就用强心剂。根本不用考虑用头痛的药,头痛自然会缓解。

  【集注】

  程 知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曷不谓太阳病?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 璐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以小青龙主之。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林 澜曰: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寒气所致也。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曷」,就是「何」,读法与意思都一样。

  程知说「厥则厥阴有之」,其实三阴病都有厥证。不单〈厥阴篇〉而已。

  张璐「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如果小便不利那就是「在内」了,这时候要用五苓散。今小便利是在外,张璐用小青龙汤,因为小青龙汤有麻黄、桂枝、细辛,可以解外,对头痛有疗效。

  林澜也认为「中虚寒气所致」。其实在 139 条就提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此以久虚故也」是胃气久虚的缘故。在〈阳明篇〉有一些条文阴阳夹杂,较为杂乱,所以说「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条文】

  209、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09 条文与 208 条文句上有点类似。208 条是有咳呕,手足冰冷就会头痛;没有咳呕,不会手足冰冷就不会头痛。

  209 条是由「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不咳者咽不痛」。

  临床上常见到咳嗽剧烈最后咳到咽喉痛,甚至喉咙粘膜受损,微血管破裂而咳出血丝。

  【吴谦注】

  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

  伤寒挟寒邪,则有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

  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在 129 条就提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中风是阳邪,伤寒是阴邪。此条我觉得与中风,伤寒传来没有太大关系,重点在于咳嗽,咳嗽久了自然喉咙会痛,甚至咳出血丝。

  「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就是重提刚刚的 208 条,所以张璐才会选用小青龙来治。208 条 209 条在写作文句上是相类似的。

  「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这在说明因为风邪咳嗽而咽喉有些发炎现象。但是吴谦说是「以类相从也」,只是在文字上牵强,硬从文字来解释,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由临床上观察咳嗽剧烈就会咽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集注】

  方有执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也。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咳而咽伤也。

  程 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程应旄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不恶寒而能食,知其郁热在里也。寒上攻能令咳,其咳兼呕,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热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呕,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气上通于肺,而咽为胃府之门也。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益可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眩,风旋而目运也」,我们可以发现头晕眩得很厉害的人眼睛不敢张开,一张开会晕眩得更厉害,甚至呕吐,甚至不能站着。所以说晕眩与视觉是有关连的。包括眼压高的病人,头也会晕眩,眼眶会有胀痛的感觉。

  「咽喉」,其实要分咽与喉,一个是消化道,一个是呼吸道。所以吃东西要小心,一不小心食物跑到气管,就很麻烦。

  临床案例

  去年有位胡太太,其女儿不知何原因,被台大抽掉二根肋骨,醒着时候吃不下东西。一定要等她睡觉时灌牛奶。所幸养得还蛮好的。

  于是想再生一胎,结果生一胎男生,一出生就全身血管瘤,我用加味逍遥散,加丹参,等活血化瘀的药,把全身血管瘤消得一干二净,变得非常漂亮。结果三个多月大时,褓姆喂奶不小心,牛奶吸进呼吸道,噎住死掉了。所以喂小朋友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噎到了。

  不论方有执,程知,程应旄的集注,都是以 208、209 条来比较伤寒,中风,阴邪,阳邪。寒邪就「头痛」「不能食」,「咳呕」「手足厥」;风邪就「头眩」,「能食」,「咳而咽痛」。我觉得临床倒不尽然。

  反而程应旄集注后段的「咳伤致咽痛」比较合乎临床观察。「若不咳则咽不痛」,这在临床上是不一定的,临床上常看到不咳但是咽喉痛。

  【案例】

  有一位张姓病人咳嗽 16 年,每次咳嗽都要到阳台或厕所。因为他很瘦,一咳大家就以为他是肺结核,远离他。结果张姓病人就因为咳嗽变得很孤独。

  【条文】

  210、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在〈太阳篇〉第 17、18 条提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那时候我们提过以桂枝汤的组成分析,病人若没有胃溃疡或肺结核是不会造成呕吐,吐脓血的。我提出是不是因为仲景时代是东汉末年,乱世年代,是不是百姓都像曹操的《短歌行》一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喝酒压抑,造成胃溃疡。所以才会产生「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的现象。或是因为长期战乱,百姓营养不良,肺结核病流行,胃溃疡,或寄生虫疾病,才会有「吐脓血」,「吐蚘」的症状。

  其实不只东汉末年,早期 50 年前的台湾因为战乱,也是没什么食物可吃,只有生病的时候才熬一点稀饭吃,平时也只有地瓜,木薯等可吃。(木薯是大戟科植物,有毒,红心木薯毒性还小,青心木薯不小心会中毒的)。现在渐渐的进步,营养越来越好,肺结核与胃溃疡,寄生虫都减少了。所以现在「胃中冷必吐蚘」的现象少见了。

  但是我以前曾经亲眼目睹,有人打一个喷嚏,鼻腔喷出一条蛔虫,然后用手把长长的蛔虫拉出来。有人一呕吐,呕吐物中一大堆的寄生虫。早期的小孩子卫生不好,地上的东西随手就捡起来吃,每个人都瘦瘦的,肚子大大的,都有寄生虫。

  【吴谦注】

  病人有寒,谓胃中寒也。复发汗,谓汗而复汗也。

  胃寒复汗,阳气愈微,胃中冷甚,蚘不能安,故必吐蚘也,宜理中汤送乌梅丸可也。

  「胃中寒」可以视为慢性肠胃病,「复发汗」又用了发汗剂,一刺激,结果肠道、胆道的寄生虫就呕吐出来。

  这时候可用理中汤来治胃寒证,再用乌梅丸来治寄生虫病。在〈厥阴篇)就会出现乌梅丸。乌梅丸不只可以治蚘,寄生虫病,还可以治久利,多年的腹泻可以使用。

  临床上怎样辨别小朋友有没有寄生虫?有以下几个简单的方法,(1)晚上睡觉磨牙(精神紧张磨牙的例外),(2)晚上睡觉一直流口水,(3)常常咬指甲,啃指甲,(4)时时喊肚子痛,(5)时时在抓肛门,(6)上下牙龈出现有白点。尤其是第 6 点,上下牙龈有白点的大概都有寄生虫。但是如果有寄生虫的病史较短,可能白点尚未形成。有白点的表示有寄生虫病史很久了。

  以上六点如果有几项出现,就有寄生虫的可能。同时有寄生虫的人会面黄肌瘦,肚子胀大,脖子细细头大大的。如果有寄生虫,可以去买打虫药。早期的西药如「山道年」,「鹧鸪菜」。其中「山道年」也是由中药提炼出来。

  我们的中药有使君子,雷丸,榧子都有效,也可以用使君子汤、肥儿丸、乌梅丸。

  乌梅丸早期还有药厂制作,最近停制了。乌梅要先用醋泡过。

  【集注】

  程应旄曰:汗生于谷精,胃中阳气所酿也。有寒复发汗,知胃阳不复存于内,蚘何能安?

  【条文】

  211、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吴谦按】

  「必吐下不止」之「下」字,当是衍文。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误而又误,必变而成逆也。

  胃中虚冷本因误汗,水药不得人口,人口即吐而为逆也。

  若更发其汗,则胃逆益甚,不能司纳,不特水药人口方吐,且必无时而不吐逆也。

  「水药不得入口」,是指水与药二种皆不能入口。

  吴谦按文部分认为「下」字是衍文,临床上我们用汗剂过多,最常见的也是呕吐,比较少会引起腹泻的。

  「胃逆益甚」,有些人无时无刻都想吐,这可能就有胃神经痉挛了。不能接受任何食物。

  【集注】

  成无己曰:汗后水药不得人口,为之吐逆,发汗亡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气大虚,故吐不止。

  程应旄曰: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虚而寒,故一误不堪再误也。

  成无己说的「胃气大虚」就是程应旄说的「中虚而寒」,是问题的重点,所以这条文是不是该编在〈坏病篇〉或〈太阴篇〉,不该编在〈阳明篇〉?

  【条文】

  212、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是表热,脉迟是里寒,因里寒出现「下利清榖」。「下利清谷」就是「完谷不化」。

  【吴谦注】

  阳明病,脉浮而迟,浮主表热,迟主里寒。

  今其证下利清谷,则为里寒太甚,法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其实原条文并无提到「阳明病」,或是阳明病的症状。

  在《伤寒论》中有「下利清榖」的症状,都是用四逆汤来治疗「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就是大便水水的,食物中的菜叶,玉米都没有消化从大便中原样排出。有这样的现象就用四逆汤来治疗。

  【集注】

  汪 琥曰:阳明经病脉当从长,今脉之但浮,此在表之热凝也。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也。

  我们在 65 条〈太阳中篇〉就提过「下利清谷」,后面的条文起码还有六条有关「下利清谷」,都是使用四逆汤。就像条文中有「心中懊恼」就是栀子豉汤。只要有「烦渴」,就是白虎汤。只要有「口渴」的加减法,就是加天花粉。只要有「咳嗽」,就是加五味子,干姜。「腹痛」就是加芍药,但是太阴腹痛加人参。在少阴厥阴腹痛,原方如果已经有芍药,就加附子。如果原方已经有附子,就加芍药。

  这些是仲景的用药原则,临床上掌握这些原则,很有帮助。

  【条文】

  21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吴谦注】

  凡阳明病,无论在经在府,必乘其旺时而解,申酉戌阳明旺时也,经气旺则邪气自退,故解也。

  在〈太阳下篇〉最后一条条文,就提过六经病,都有病解时,其中三阴病的病解时有重叠。

  阳明病解时是下午 3 点到晚上 9 点,是阳明旺的时间,正气盛则邪气退是一定的道理。

  【集注】

  张志聪曰:经云:「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

  「日西」就是指申酉戌时,就是阳明主气之时。

  六经欲解时,说明了人体的生理能量,与太阳之位置、时段、太阳能量有关连。当人体某经气旺与太阳能量时段一致时,就是病解的时间。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

  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汤和解法,加减施治。

  然小柴胡加减法中:

  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加桂枝以取汗。及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

  又有柴胡证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及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更有本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微利,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等法。

  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少阳主春」,从立春开始为少阳之所主。但其实在节气上「冬至一阳生」,冬至那天开始便是一阳生,接着小寒、大寒,就到立春。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往外发展是太阳,往内发展是太阴,所以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三法,只可以用和法,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本身有 7 个加减法,后面会介绍。

  在小柴胡汤的变化方中有「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发汗的作用。刚刚不是说少阳病禁汗吐下吗?这二个方子是例外。

  「柴胡证具而反下之……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这是〈太阳篇〉第 45 条文。大陷胸汤在第 41 条条文中就出现,其组成是大黄,芒硝,甘遂。与调胃承气汤差一味甘草。这是下法。大陷胸汤再加葶苈子,杏仁,蜜丸,就叫大陷胸丸。不论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都是攻下剂。

  大陷胸汤,大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汤三方是下法。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二方是汗法。所以少阳病原则上禁汗吐下,但这五个方是例外。所以说「惟在临证详察,因病施治,不可执一也。」

  仲景的条文在告诉我们治病的大原则之外,有例外的情况时,也会详细提出来。临证时不可以太死板,太呆板。

  【条文】

  214、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广义的神经系统作用、细胞糖类代谢、蛋白质合成、胆汁分泌、中枢神经综合病变、末梢神经、白血球、血小板、细胞的网内组织系统、免疫功能、大脑皮质等,范围相当广泛。

  「口苦咽干目眩」实际上是神经反应。所谓「半表」,就和「皮脉肌筋骨」比较没有关系。口、咽、眼睛都不是表,也不是内脏组织,所以也不是里。因此称之「半表半里」。

  「口苦」,与胆汁分泌有关。「咽干」,生病由太阳、阳明一路下来,久病耗阴,消耗体内水液,因此喉咙就干干的。「目眩」因为生病感冒,眼压升高,头就会晕眩。

  此条 214 条是少阳病之「总纲」,后面会有少阳「提纲」的条文。

  【吴谦注】

  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薰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少阳者胆经也」,吴谦指足少阳胆经而已,但还有手少阳三焦经应该也要考虑进去才对。三焦主气化,所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足少阳经由眼外眦开始,经耳后入耳中,耳朵附近有耳门穴,听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穴道。前些日子朱氏头皮针来台湾发表,大部分的穴道与少阳经有关。「颐」,就是嘴角。「颔」,就是下巴。由经络循行来解释为何会口苦咽干目眩。

  第二段注文的解释是由病因病机来解释,主要原因是「热」,热蒸,热耗,热薰。其中「热薰眼发黑」,我认为应该是疾病影响到眼压升高,不是「发黑」。

  此 214 条是少阳病之总纲,层级较高,总纲下面才是提纲,后二条条文就是提纲。所以临床上只要病人提到「口苦」、「咽干」、「眼睛干」、「眼睛痛」的现象,我们就可优先考虑为「少阳病」,优先考虑小柴胡汤系列的用药。不要什么病都开知柏地黄丸,血府逐瘀汤。

  以后条文只要有提到「少阳病」,就表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

  【集注】

  林 澜曰:论中言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痞鞭,半表半里之证详矣,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苦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少阳一阳也,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少阳主相火,少阴主君火,阳明主燥金。

  吴人驹的说法,是有沾到边,不过好像是在强扯关系,但是都没真正地解释清楚。

  魏荔彤说的「不必悉具者」,指后面 218 条条文。其实在〈太阳篇〉第 3 条注文中,桂枝汤的方解,就已经提过「不必悉具」的文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有汗自出而表不解者,都可以用桂枝汤。「不必悉具」,指不必所有的症状都具全。

  临床案例

  胆囊发炎,胆道阻塞,胆结石时,病人嘴巴一定苦苦的,眼睛的巩膜最先会发黄。有黄疸时,眼睛最快会变黄。

  最近看了一位皓繁小朋友,因胆道闭塞在○○儿童医院开刀,开刀后还是全身黄疸,来看诊一周后全身黄都有消退,尤其是指甲的黄色,全部消退。

  不过,不久之后又腹水,○○儿童医院评估最后希望就是换肝。这类病人如果能早点让中医治疗,预后就不会这么差。

  我们的肌肉组织按压时,软软的像豆腐棉花一样,这表示「无气」。如果身体水肿胀到缺盆鼓起来,肚脐翻出来,手腕、足踝关节肿得变型看不到,这些都是危候死证。

  有一位如华,国中女生,肿瘤病的病人,本来看得很稳定,结果偷吃冰,病情又恶化。有一位杨姓东吴研究生,胃部开刀后,本来看得很稳定,每次来看诊,其父母就告状,说他又是熬夜,又是吃垃圾食物,结果因为头痛吃百福宁,一吃就呕吐,然后全身水肿。我们也把水肿治好了。结果不久他打了一通电话到我诊间,说很想来看病,第二天就往生了。

  所以很多病人都是自己害自己。我再三告诫很多东西不要乱吃,尤其是泡面,杨研究生就是住校,常常吃泡面。

  【条文】

  215、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15 条是中风邪传少阳,216 条是伤寒邪传少阳。

  「两耳无所闻」,耳朵在两侧,两侧为少阳所管,故耳朵的毛病就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目赤」,所以眼睛的结膜炎,角膜炎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尤其眼中的红丝呈放射状的,向外放射的属少阳。如果血丝由上向下发展的属太阳,由下向上发展的属阳明。

  启业书局以前曾经出过《眼科六经法要》一书,现在已经绝版,因为此书是大陆中医写的。大陆北京中国中医研究所有一位专攻中医眼科的唐由之先生,值得我们研究。台湾南投有一位洪调水先生是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60 多岁接触中医之后就以中医方药治疗眼睛疾病,80 多岁时在《自然疗法协会杂志》上发表很多文章。洪调水先生热爱中医之心由其文章之中显露无遗,曾觉得自己为什么不早 20 年接触中医,他用西医的仪器作检查,但不用西药治疗,完全用中药来治疗,而所用的丸,散,药粉,都自己亲自制作。

  中医眼科第一本书是唐朝孙思邈的《银海精微》。第二本是宋朝龙木山人着的《眼科龙木论》。再来是明朝傅仁宇先生着的《审视瑶函》。再来是医宗金鉴的《眼科心法》,归纳得较详细,分为内障,外障二部份。

  其实我们用伤寒方来治疗眼睛疾病,效果很好。

  临床案例

  有二例虹彩炎的病人,其中一例还是三总风湿免疫科的西医。另一例是四年多看遍眼科大夫,都没有效果,结果到书局,无意翻到《感冒自疗法》一书,翻到我写的医案,觉得和他的症状很像,于是跑来诊所看病,服一周的药,虹彩炎便好了 7、8 成。

  三总风湿免疫科的○医师,也经西医治了好多年无显效,我们用小柴胡汤加竹叶石膏汤加木贼草、菊花、茺蔚子,再加川芎或蝉蜕。几乎都有神效。

  另有一例,陈○妹女士 60 几岁,二十多年眼睛像兔宝宝一样,也是吃以上处方不久即有显效。

  西医眼科其实没有什么药,最多点类固醇眼药水,点了有效,不点又发作,而且点久了可能会使眼压升高。

  「胸中满而烦」,所以胸口闷胀,呼吸不畅的,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有开胸利膈的作用。再加郁金、香附,或郁金、木香,有疏导理气的效果。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在篇首就提过不可吐下,这里提出误吐下会悸而惊,但是没有提及「悸而惊」的治疗法。事实上这就是坏病了,在〈坏病篇〉有一个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适用,可以再加柏子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来治脑部疾病,效果神奇,以后会谈到。

  【吴谦注】

  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

  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

  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

  此揭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目锐眦」,就是眼睛外眼角。

  吴谦注文中的「耳聋」,不是天生就耳聋,而是像「突发性的失聪」,我们要去研究是不是因为感冒造成的,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是因为生气吵架引起的也可使用小柴胡汤,甚至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但是如果是长期生病,生病二十年耳朵失聪,小柴胡汤就不适用,要用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峻补肝肾来处理。

  214 条是少阳之总纲,215 条是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216 条是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

  【集注】

  程 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 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只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神志虚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下胸循胁,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

  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

  悸是心悸,惊是心中害怕。

  程知说「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虚其阴而惊。」我觉得倒不完全如此,虚其阴就一定会惊吗?汪琥的说法倒是可以参考,误吐下津液耗损,血液中液体减少,心脏回流减少自然会影响心脏功能造成心悸,「惊」是属于大脑,精神方面的,和「心主神明」有关。

  魏荔彤说此条仲景虽没有出方,但是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之主方,故可用小柴胡汤,想当然不用再找其他处方。

  因此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听力障碍,可以治疗眼科病变,可以治疗「悸且骜」。

  【条文】

  216、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215 条是中风邪传少阳,216 条是伤寒邪传少阳。

  在 214 条少阳之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没有提及脉象。在〈太阳篇〉第一条就提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开宗明义就告诉我们,太阳病是浮脉。第二条就补充「脉缓者,名为中风」,脉浮缓的为中风。〈太阳中篇〉第一条(54 条)又补充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脉浮紧的为伤寒。〈阳明篇〉第二条(127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就提出阳明病脉是洪大长。

  但在少阳病之总纲条文没有提及少阳病的脉象为何?

  在此条「伤寒脉弦细」,太阳病伤寒的脉应该是浮紧,现在有发热恶寒,头痛的伤寒症状,却出现弦细的脉象,这就不是太阳伤寒了,应该是少阳病了。这是由太阳伤寒转属少阳。同时这一条也补充了少阳的脉象是弦细脉。

  215 条提到「不可吐下」,这里提到「少阳不可发汗」,综合起来就是首篇说的少阳不可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这是原则。但在临床节骨眼的时候,还是得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汗法;还是得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汤的攻下法。

  「发汗则谵语,此属胃」,215 条是误吐下的变症,此 216 是误汗的变症,会产生谵语。这就是〈阳明篇〉197 条以后数条提及的谵语,所以说「此属胃」。

  阳明多气多血,《内经》提到阳明燥热会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南路那一窝的人大概就都有阳明燥热证,才会「神昏谵语,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就是裸奔,西洋人二十多年前流行裸奔,其实我们《内经》老早就有记载这种现象。

  「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可视其症状用一点调胃承气或小承气汤来和其胃气。胃和则愈。

  「胃不和则烦而悸」,215 条是「悸而惊」,此条是「烦而悸」。(因为是有燥热证,所以会烦)我们可以考虑用〈太阳篇〉70 条的「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用小建中汤来治疗「胃不和则烦而悸」。

  【吴谦注】

  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

  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

  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

  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

  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

  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215 条直接提出「少阳中风」,此条应该也是「少阳伤寒」才是,仲景省略二字。

  吴谦直接点出「脉弦细,少阳之脉也」,这是本条文重点之一。此条文可分为几段来理解:第一段「伤寒脉弦细……属少阳」,说明少阳之脉象与伤寒之邪传少阳。第二段「少阳不可发汗」,说明虽有头痛发热者,但少阳不可发汗。第三段「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说明误汗后的变症。第四段说明了胃和,胃不和的预后发展。

  此条为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

  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 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汪 琥曰:误发其汗谵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谵语,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喻昌所言就是合 215 条,216 条,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皆为「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的意思。

  汪琥提到「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这是病人的生理功能无法自行恢复时,我们可以用药来和胃。如果病人的生理功能尚可自行恢复,就像吴谦说的「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我们就不必用药,期待病人自己恢复即可。

  心藏神,所以胃热上犯于心时,会有烦扰忪悸,心神不宁。

  【条文】

  217、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17 条又补充了前面 214、215、216 条的症状与临床少阳病的见症,也可以说是小柴胡汤的主治症状了。

  「伤寒五六日,中风」并不是说伤寒五六日后又得中风。是意味着邪可能由中风传来(215 条),也可能由伤寒传来(216 条),不论是伤寒传来或中风传来,会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有些文献把「满」字念作「闷」字。「默默不欲食」,胆汁分泌也是消化酵素之一,也有消化功能,如果少阳胆府出现问题,胃的消化也会有影响,就不想吃东西。

  由「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到「心烦喜呕」,是必然,必定出现的症状。或以下的症状是,或许会出现的症状,或许不会出现的症状。

  「心烦喜呕」,表示少阳经与大脑呕吐中枢,包括迷走神经有关系,「胁下痞鞭」就与肝脾肿大有关系。所以临床上,如胸胁胀痛就要考虑肝脾有无肿大,特别是胁疼痛与肝胆有关系。

  此条是补充前面 214,215,216 条,具体地描述详细的少阳症状。

  【吴谦注】

  此承上三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

  伤寒中风三四日,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无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

  今五六日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

  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解,则作寒。内并于里,半里不和,则作热。或表或里无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

  少阳之脉,下胸循胁,邪凑其经,故胸胁苦满也。

  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

  少阳木邪,病则妨土,故不欲饮食也。

  邪在胸胁,火无从泄,上逼于心,故心烦也。

  邪欲入里,里气外拒,故呕。呕则木气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

  其余诸证时或有之,总宜以小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耳。

  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无荣卫之分,且其邪皆化热,故同归一致也。

  前 214、215、216 条都没有出主治方,「口苦咽干目眩」没有出方。「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也没出方。「脉弦细,头痛发热者」,也没有出方。在此 217 条就提出用小柴胡汤了。

  吴谦注中说「少阳木邪病则妨土,故不欲饮食」,其实与胆汁分泌,消化功能有关。「上逼于心」,这里的心是指大脑。「里气外拒,故呕」,其实这是与大脑的呕吐中枢有关,「呕则木气舒,故喜之」,这句说法不对,「心烦喜呕」的「喜」并非欢喜的意思,那有病人呕吐还会高兴欢喜的。

  注文中,为何会「往来寒热」?为何「既分中风伤寒之传而不分其治者何也?」这是二个考问答题的重点。

  【集注】

  成无己曰:邪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伤寒中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五六日邪自表传里之时,邪在表则寒,在里则热,今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故往来寒热也。邪在表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言胸胁苦满,亦是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呻吟不安,邪在里则内烦。经云:「阳入之阴,则静默默。」由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不能食,不欲食者,未至于必不能食,故亦为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烦而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所传不一,故有或见之证也。

  方有执曰:五六日大约言也。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也。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人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人无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一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一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无异治。经以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交互为文者,发明风寒至此,同归于一致也。

  成无己说的「伤寒中风者,是或伤寒或中风,非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就是我前面说明的。

  「经云:阳入之阴」,「之」字就是「到」的意思,阳传入到阴的意思。

  方有执集注后段「同归于一致也」的论点,就和吴谦注文论点相似。

  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说是我十大常用处方之一。每次演讲「日常必备十种处方」一定会提到小柴胡汤。从头到脚的疾病都可使用小柴胡汤,特别是少阳两侧的疾病。例如耳鸣,耳痒,耳内生脓,耳内前庭不平衡。眼睛结膜炎,角膜炎。两肋胁的疾病等都可使用它。

  颈部、耳后、腋下的淋巴结节也可使用小柴胡汤,再加天花粉、浙贝母散结,加牡蛎软坚,加桔梗引药上行,再加连翘清热解毒,抗病毒,效果很好。

  临床案例

  社会大学一位女学员,经西医耳鼻喉科检查,耳朵内耳膜破裂,服用小柴胡汤,加桔梗引药上行,加远志开窍,加连翘清热消炎,再加白芨修补。竟然耳膜修补完整。再次检查时,西医都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热性感冒,咽喉痛,耳道炎,淋巴结节都可使用。尤其可以治胸膜炎,胸胁苦满的症状。甚至可治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肝炎,肠胃病。

  日本的汉方医学家甚至称小柴胡汤为「后天汤」。我们知道,「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所以与后天有关的肠胃,免疫等疾病,小柴胡汤都有效果。所以二十世纪的黑死病,「后天免疫不完全疾病」-AIDS 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民国 79 年,我们到日本东京参加第 6 届东洋医学会,其中有 12 所大学一同研究「小柴胡汤」。日本人是很可恶,但是没有门户之见的研究精神值得称许。

  但是前几年日本厚生省,曾经发表过三次新闻稿,说吃小柴胡汤有病例会引起肝指数反跳升,有病例引起肺间质性肺炎。

  我们分析这事件,首先日本这类病例只有一二例,是不是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柴胡用半斤(八两),如果换算成十分之一,就是八钱。可是很多医生,老医生开 5 分、7 分,他们认为柴胡会升散,会劫肝阴,因为柴胡是繖形科植物,会有发散作用。其实不要那么害怕,小柴胡汤原方一次都用八钱。

  七味药用一斗二升(3600c.c.)的水,煮成六升(1800c.c.)。去滓再煎,现在人的煎法完全不符合仲景的煎法,要把药滓捞掉后,再煎,由六升再煎成三升(900c.c.),温服一升,一天吃三次。

  以下的加减法相当重要。

  【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加减法,临床相当重要。

  「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栝蒌是葫芦科的植物。如果夏天身体烘热,出汗多,就可多吃葫芦科的植物,如冬瓜,丝瓜,瓠瓜,苦瓜。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再加入一两半的人参,合成四两半。栝蒌根是栝蒌的根部,栝蒌实是栝蒌结的果实。栝蒌根有很多淀粉成分,有降血糖的作用。

  「腹中痛者」,我们前面就提过要加芍药的。

  「胁下痞鞭」,腋下到两侧胸胁,如果有硬块,要加牡蛎咸能软坚。其实不只胁下有肿块,全身各部位有硬块都可以加牡蛎,不过加牡蛎后的口感好像吃砂子一样沙沙的。如果要改变口感,可改加玄参,夏枯草。也可加鳖甲,可以软坚,而且入肝。青皮有散结作用不过苦得很。

  「心下悸,小便不利」,由小便不利可以得知,这是因为有水饮。加茯苓利湿,我们也可再加车前子,因为车前子是利水而不伤阴。

  「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因为桂枝有挥发精油,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可以发汗解表。

  「咳者」,前面提过要加五味子,干姜。用五味子来收敛,镇静咽喉部的敏感痉挛。用干姜温中化饮,消除痰饮的来源。

  【方解】

  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

  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

  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

  世俗不审邪之所据,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故凡治病者,当识其未然,图机于早也。

  「而角于躯壳之内界」,「角」是「居」的意思。

  「总以小柴胡为套剂」,有很多医生喜欢用小柴胡汤作套剂。其中最有名的是陈平伯,据说一辈子只用小柴胡汤治病,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出二千多个方子,因此后代称他「陈柴胡」,反正不管任何病人来诊,都会开一味柴胡于方中。我们美其名可称之用小柴胡汤「炉火纯青」,讲难听一些就是「走火入魔」。就像王海藏喜欢用四物汤加二味药,命名为「○○六合汤」,就是把四物汤当成套剂。

  「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因为小柴胡汤中有人参。其他药性味也平和,所以医生喜欢用。病人看到人参,也认为很好,甚至吃到死了,也认为是自己病太重了,天年所限,连人参都救不了了。所以就会「因循误人」。就像病人明明已经四肢厥逆,下利清谷了,还在开小柴胡汤,这会害人的。我们治病要看病情的发展、转变,事先治疗,图机于早。

  【集注】

  程应旄曰: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方中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荣卫,相须相济,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气燥实逼胸也,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逼肺也,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腹中痛者,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也。胁下痞鞭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总之邪在少阳,是半表半里之热,郁而不升,故以小柴胡汤治之。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程应旄说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后面 222 条条文提到的。其实在 205 条柴胡桂枝汤那里也提到「疏通三焦,调和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所以可知小柴胡汤有疏通三焦,协调津液,调和胃肠的功能。

  「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柴胡为繖形科植物与当归,川芎,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白芷同科,因此有宣散的作用。

  「渴者,燥已耗液逼肺」,气分病才会渴,到了血分病是不会口渴的。

  「胁下痞鞭者,……加牡蛎之咸而软也」,牡蛎口感不好,所以我鼓励大家多吃海带,多吃海带身上的硬块会渐渐软化,包括乳房的肿块,子宫肌瘤,淋巴结节都可以多吃海带。除了有部份甲状腺病变的病人不能吃之外,身体任何部位有硬块都可以吃。

  如果怕腥味太重,可以加姜丝。可以用海带加排骨,加传统豆腐,慢慢的炖,炖到豆腐表面一孔一孔的,真是人间美味啊!也可以用海带芽,泡水,打一个蛋,加几片姜,这也是美味。不过不要买泡好的海带芽,外面卖的海带芽绿绿的,不知加了什么色素。最好买干品回来自己泡。

  另外也可以吃荸荠,也会消硬块。另外可以用金银花、黑豆、甘草组成解毒茶,也有抗肿瘤的作用。

  「邪在少阳,是谓半表半里之热,郁而不升……」,柴胡有升提作用,所以说「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同样是繖形科植物,柴胡会升提,前胡反而降气,这不是用小老鼠,小白兔作实验作得出来的吧!

  就像杏仁,桃仁,同样是蔷薇科,杏仁作用在肺,桃仁作用在大肠。桃仁比较少作用在肺,杏仁才作用在肺。只有在肺脓疡、肺积水才有用桃仁,如千金苇茎汤有薏苡仁、苇根、桃仁、冬瓜子。

  【条文】

  218、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实在〈太阳篇〉第三条桂枝汤注文中,就提过只要出现一二个桂枝汤证中的症状就可使用桂枝汤。这也是一样,214~217 条条文中的症状只要有一个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使用范围很广。「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些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甚至晨起刷牙时想吐的反应,也可以用小柴胡汤。

  临床上我们不可能找到和条文症状一模一样的病人。尤其 217 条,有必然症状,或许症状。我们不可能找到 217 条条文症状全部具备的病人。千万不要食古不化,变得不敢用方,仲景大概也遇到很多「食古不化」的医生,才能提出这一条「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条文。

  【吴谦注】

  此承上而言,无论伤寒中风,邪传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以小柴胡随证加减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辨认少阳一经为病之大旨。

  郑重光曰: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胁满鞭,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证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此等又当细为详辨者也。

  郑重光说的「胁下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是后面第 224 条。「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这是后面第 234 条。这些是「柴胡疑似证,不可不审者」。

  其实在前面第 98 条也是柴胡疑似证的条文。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因为微溏者,大便稀稀软饮的,小柴胡中有苦寒的黄芩,故不太适当,所以我们可以合平胃散,或合五苓散同用。或者去掉黄芩加砂仁,或山药或肉豆蔻,使大便不致于稀稀软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