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伤寒论第三十九讲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伤寒论第三十九讲

  【条文】

  331、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拉肚子是虚证,可是竟然出现有力的脉象,脉证不符。这里应该出现微弱细小的脉,而竟然出现有力的脉,三部有力叫实,三部无力叫虚,虚证见实脉脉证不相当是不好的现象,可能有一些感染。

  【吴谦注】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气虚也,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气虚也」,那是虚证,他的脉应该出现微弱细小的脉,「今反实者,是邪气盛」。你本身抵抗力就差,现在又受到感染,「正虚邪盛」所以称为死证。

  当然我们不能光凭这一个脉象,可能他临床上还有其他症状,「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说不定拉的很厉害,而造成脱水现象,那当然就死了。

  【集注】

  成无己曰:下利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也,故死。脉不应病,此之谓也。

  郑重光曰:脉实则胃气失和缓之状,而真藏之脉独见,邪盛正脱矣。

  【条文】

  332、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便发热而利」一方面又发烧感染,又腹泻,就会脱水。

  因为拉肚子是阴证,汗出也是阴证,所以说「有阴无阳故也」。

  【吴谦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是阴邪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矣。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手脚冰冷而不会拉肚子,「是阴邪未盛,若便发热」,发热是阳,尚在不死。

  「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为有阴无阳也,其死可知」。有阴无阳严重的话就是阴盛格阳。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程 知曰:言暴下利汗出,为亡阳死证也,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浑是外阳内阴,真阳顷刻无存矣。

  汪 琥曰: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当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厥则当利。不利者,阳气未败,犹能与邪相支吾也,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热与利,骤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回而热,乃阳脱而热,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证: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程知曰的部分:「暴下利汗出」是来势汹汹,会造成脱水,严重脱水最后会亡心脏之阳,导致心脏衰竭”所以说是为「亡阳死证」。「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浑是外阳内阴,真阳顷刻无存」,肯定心脏的跳动会停止。

  汪琥说:「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应当也会手脚冰冷六、七日,这里没有提到手脚冰冷,是因为仲景写作时认为,腹泻那么久一定会手脚冰冷,所以「不言厥者,省文也」。

  「厥则当利不利者,阳气未败,犹能与邪相支吾」,「相支吾」是拖延时间的意思。「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热与利,骤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回而热,乃阳脱而热」,阳气外脱,已经心脏快要衰竭了,「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是一种虚脱现象。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证」:一个是在「躁不得卧」,一个是在手脚冰冷始终不能恢复正常温度,最后一个是「汗出不止」。「下利不止」与「汗出不止」都会造成脱水现象。

  【条文】

  333、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先发热、手脚冰冷持续六、七天,然后开始拉肚子,像这种就很不好处理。

  【吴谦注】

  此详申上条,发热而厥之义也。发热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则可以自解矣。今发热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为难治也。盖上条有阴无阳故主死,此条阴盛而阳不复,故为难治也。

  「此详申上条,发热而厥之义也」。发热而厥至七日,如果手脚冰冷恢复正常的温度,而且拉肚子也停止了,则可以自解,意思就是会逐渐好转。「今发热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为难治也」。

  上条是「有阴无阳故主死」,此条是「阴盛而阳不复」。有阴无阳和阴盛而阳不复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文字叙述不同而已,所以「为难治」了。

  【集注】

  方有执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 璐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阴阳两造其偏,漫无相协之期,故虽未见烦躁,已为难治。盖治其热则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则愈热,不至阴阳两绝不止耳。

  张石顽说部分的最后一句:因为若以凉药治其发热,则手脚冰冷与下利越严重,若以温热药治其手脚冰冷与下利,则发热更甚,处在两难之间。所以说「盖治其热则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则愈热,不至阴阳两绝不止耳」。很难治并不是不能治,是比较棘手。

  【条文】

  3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沈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手脚微微的冰冷,所以然者,「其面戴阳」,脸色有红红的感觉,而且眼睛有往上吊的现象,那是因为「下虚故也」。

  【吴谦注】

  脉沉而迟,下利清谷,是里有阴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也。夫内有里阴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故作解也。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脉沉而迟」,而且拉肚子,「是里有阴寒」。

  「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也。夫内有里阴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

  但其未解之先,病人一定会出现「郁冒汗出而后解」,事实上有点像昏眩的症状,先一阵子晕眩然后出汗。「所以然者,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因此阴阳平衡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一定不很严重,「必不似不解之冒厥」的那么严重。

  【集注】

  喻 昌曰:下利脉沉迟,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热,是仍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证,必见微厥,此中大伏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矣。六经皆有下利之证,惟少阴、厥阴为难治。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证,经于少阴、厥阴,皆详言之。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皆可会通也。

  汪 琥曰:郁冒者,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阳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解。汗出而解,是阳回里寒散而荣卫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喻嘉言说:「下利脉沉迟,是里寒证,面少赤是有微热,是仍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证,必见微厥」,这里面潜伏很严重的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

  「六经皆有下利之证」,惟少阴、厥阴的下利是比较不好处理的。「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厥」,拉肚子拉的厉害手脚就会冰冷的,手脚冰冷厉害也会造成拉肚子,因为手脚冰冷显然就是心脏无法把血液输送到末梢。所以下利一证,经于少阴、厥阴,皆有详细的叙述。「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皆可会通也」。所以四逆汤、理中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尿胆汤能用在〈少阴篇〉当然也可以用在〈厥阴篇〉里。

  【条文】

  33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现在这边出现一个内真寒外假热的症状,外热是外假热,显然从下利清谷和手脚冰冷就可以看出是内真寒外假热。从前面的 334 条的「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其面戴阳,」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外假热。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里寒也;身有微热,外热也。上条有无汗怫郁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之变矣。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

  所以此承上条互详其义,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是里寒;「身有微热」是外热的意思。334 条有「无汗怫郁面赤」的表症,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之变。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仲景把四逆汤的干姜加了一倍,四逆汤的干姜是一两半,他把通脉四逆汤的干姜加到三两,其他的药都没有动。

  【集注】

  方有执曰: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里,通血气而复阴阳者也。

  喻 昌曰:上条辨证,此条用药,互相发明。然不但此也,少阴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吴人驹曰:有协热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热不杀谷,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

  吴人驹说「有协热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热不杀谷」,是葛根芩连汤证。33 条、34 条是桂枝人参汤证,35 条是葛根芩连汤证。

  协热利一定要用黄芩、黄连、黄柏之类的药来消除病毒或细菌,下利清谷者亦完谷不化,稀稀软软的甚至水泻,乃邪热不杀谷。所谓不杀谷就是不急着用止泻剂,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

  334 条讲过了内真寒外假热是「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其面戴阳」的假热,因为他有脉沉而迟、有下利清谷、手脚冰冷的内真寒,就已经很明确的知道是内真寒外假热。

  【条文】

  336、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照道理出汗你的温度会随着出汗而下降,所以温病会引述《内经》的「……汗出辄复热,……不为汗衰」的阴阳交,其预后是不良的。这种出汗是一种虚脱的现象,他的温度不但不会随着汗出而下降,而且腹腔里有痉挛的「内拘急」的现象。

  「四肢疼」,脾胃主四肢,拉肚子肯定会影响,而且水份可能会渗透到肌肉层里面,所以造成四肢酸痛的现象。而且最主要是下利手脚冰冷而且有恶寒现象,「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已经快要到亡阳的阶段,因此用四逆汤强心复脉。

  〈评热病论〉:「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脉躁、汗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吴谦注】

  通身大汗出,热当去矣。热仍不去,而无他证,则为邪未尽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热不去,而更见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也,故主四逆汤,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也。

  「通身大汗出,热当去矣」,所以全身汗出,温度应该下降。「热仍不去,而无他证,则为邪未尽而仍不解」。

  「今大汗出,热不去,而更见拘急肢疼」,所谓「拘急肢疼」就是四肢疼痛手脚冰冷,「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所以赶紧用四逆汤强心以复脉,「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因为它有强心的作用,你的心脏功能强的话,一方面有附子让汗腺分泌不要过于亢进。

  【集注】

  方有执曰: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气不利也;下利厥逆,恶寒亡阳,而阴寒内甚也。

  程 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若内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纯是阴寒矣。

  程应旄曰:此证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证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此证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阳未亡而恶寒,故可行温法也。

  程知说:「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就是怕心脏衰竭、灵魂要出窍了,即真阳飞越。

  「若内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当然是里证,纯是阴寒。所以干姜附子全是阳热性的药。干姜附子本身就是大热的。

  程应旄说:「此证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证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此证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所以不一样。「阳未亡而恶寒」,所以可以用干姜附子甘草这种温法。我们的四逆汤本身就是阳药。

  【条文】

  337、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大汗出会亡阳,大下利会亡阴,总之会造成脱水现象。

  【吴谦注】

  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证也。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则犹可生也。以上三条,皆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故俱从少阴主治也。

  「大汗出汗不收者」,是〈太阳上篇〉第 19 条桂枝加附子汤证。第 19 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证」,在这本书没有这个方,有理中汤、有四逆汤,四逆汤是附子、干姜、甘草。甘草、干姜就等于理中汤的 1/2。四逆汤加人参、白术就是附子理中汤,所以这几个方剂的变化常常只是一味药的变化。

  「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阳亡于外」就会休克,「寒盛于中」就会下利厥冷,「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手脚冰冷恢复正常的温度,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所以,「以上三条,皆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所以都是从少阴主治的方剂来治疗。

  【集注】

  喻 昌曰:此证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得不以救阳为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

  喻昌嘉言说:「此证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甚为明显,但是既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得不以救阳为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等到心脏功能逐渐恢复,再来考虑临床上面欠缺的是那些东西来加以处理了。

  【条文】

  338、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这是逐渐演变的,用灸法都还不能让他的手脚温度恢复常态,「若脉不还」,连诊脉都诊不到,「反微喘者」是阳上脱了。

  下利后脉完全没有知觉而且手足冰冷,像这种状况,你观察 24 小时,所谓「晬(音醉)时脉还」,「晬时」是指十二个时辰,本来「晬」是指一周年的意思,此处借过来当作一周天,一周天就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 24 小时。「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就是死证。

  【吴谦注】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气以续之喘,是阳气上脱也,故主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所以要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而呼吸急促的话,那是无气来供应呼吸以续其喘症,是阳气上脱,故主死。

  「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是阴下脱。「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是阳上脱。一个是阳上脱,一个是阴下脱。

  【集注】

  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程 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脉绝,用灸法,晬时脉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

  方中行说:其喘一定呼吸很急促,声音接续不上,所以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是阳气衰绝,呼吸接续不上了。

  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所以一下子脉恢复常态了不见得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很像回光返照的情况。「厥阴下利,厥逆脉绝,用灸法」,尤其是灸命门关元,灸了以后他的腹泻就会慢慢缓和下来。我自己本身就有过这个经验,拉肚子拉的很厉害,我灸一灸肚脐眼,竟然拉肚子就缓和下来了。

  所以他说「用灸法,晬时脉还」就有转机了,「脉不还者」预后就不良。

  「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就是用灸法维持他的生命,所以灸法可以起死回生。

  因为灸法会掉头发,最好要同时吃补阴的药,所以有人主张边灸边吃六味地黄丸,这样就不会掉头发了。

  【条文】

  339、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有四个症状:一是发烧,二是下利,三是厥逆,四是怎么睡都睡不着,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伤寒发热,下利非常严重,他的手脚冰冷不管是用灸法或是用四逆汤这类的方剂来治疗都没办法回复正常的温度,那预后就很不好,是死证。

  【吴谦注】

  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不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下利,下利又发烧更不好。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病胜藏也,故死。《金匮要略》云: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发热,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程 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表,而里证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张 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肢为诸阳之本故也。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亦已消尽无余矣,安得不死乎?

  成无己说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是阳气虚也;躁不得卧,是病胜藏也,所以预后很不好。

  《金匮要略》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篇〉提到:「六府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六府的功能已经衰竭了,表现在外面的症状是手脚冰冷;五藏是肝心脾肺肾,五藏的功能已经衰竭绝于内的话,就会造成下利不止」。伤寒发热,为邪独甚,下利严重到一个严重的地步,手脚温度不能恢复正常的话,为府藏之气皆绝,故死。

  手脚的冰冷通常也会伴随手脚的痲痹,我们一天当中最多可能会看 50 个以上的病例是手脚痲痹甚至没有知觉的,麻痹到摸到煮烫的热汤或锅炉,碰到甚至灼伤了都没有感觉,不是神经坏死,而是神经传导发生问题。有一个 48 年次的女生,她只是手麻而已,因为开刀坐轮椅坐了十多年。

  【条文】

  34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手脚又冰冷,一方面拉肚子,一方面手脚冰冷,他说这个不好治,他现在大脑缺氧,大脑缺氧有的时候会出现呕吐。

  【吴谦注】

  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吴谦「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又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

  「阴退阳回」是好转;「阴进阳退」是阴邪逐渐加重而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当然就不好处理了。不好处理还是要治疗,以四逆汤主之者,赶紧用干姜附子强壮他的心脏,心脏功能如果恢复也许还有一点生机。

  【集注】

  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 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身有微热,当为阳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 琥曰: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锁,用四逆汤以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程知说的部分:「宜温其下」就是增加命火燃烧,一方面强心。

  【条文】

  341、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用吴茱萸汤主之」。早在〈阳明篇〉190 条就已经出现过吴茱萸汤证了,190 条就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谦注】

  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蚘也。今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阴之寒,上干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

  「太阴病有吐食而无呕;少阴病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病之厥而呕,呕而吐蚘也。」严重的话蚘虫都吐出来了。

  有的人解大便就一堆蛔虫。一呕吐,也有寄生虫,更离谱的一打喷嚏蛔虫就从鼻腔出来,这个在以前常常看到,现在公共卫生做的好就很少见了,但是在卫生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应该还可能有。「厥阴呕而吐蚘」在仲景时代可能,现在就不太可能看到了。「今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

  「吐涎沫」就是口水很多,就是所谓「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这在临床上面都是当寒证来看待。

  往往有人告诉你口水很多,本来应该是寒证,他又跟你讲便秘,处在这两难之间,就比较不好处理。流口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中风的病人,再来是车祸的病人,第三就是老化的病人,经常会有这种现象,是不是因为口水流失太多导致大便硬,以致大便排出困难,是不是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边是由厥阴之寒,上干于胃。「三阳有头痛」,一定会有身热发烧的现象,「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这和《本草备要》的六经头痛有很大的出入,这里说只有太阴、少阴二经不会头痛,其余的会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治本」。

  在药物学里六经都有头痛,太阳头痛用羌活,阳明头痛用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太阴头痛用苍术,少阴头痛用细辛,厥阴头痛用吴茱萸。

  吴茱萸汤的味道很难吃,若不是阴寒到极点的头痛,你是否一定要用这一个方呢!

  【集注】

  程 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今干呕吐涎沫者,涎沫随呕而吐出也。

  张锡驹的部分:「涎沫」就是口水很多,所谓“清涎冷沫”就是口水很多的意思。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 190 条,第二次在〈少阴篇〉277 条,第三次出现在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在〈呕吐哕下利篇〉,那边也是治疗「干呕吐涎沫头痛」,其条文内容和这边完全一样。

  【条文】

  342、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以治呕」,标点应该标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呕家有痈脓不可以治,呕脓尽自愈」,出入太大了。

  意思是说:只要等他组织本身自己把脓不管是排除掉或吸收掉,基本上等他自己把脓排除干净就会恢复常态,当然能配合药物就会好的更快。

  【吴谦注】

  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去,而呕自止矣。

  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一定要等呕脓尽,呕脓尽才会自然好转过来。因为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反而会引发气上逆,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标点是标在呕的地方,因为脓排除以后体温自然会下降。

  停水之呕是水饮证,五苓散就是专门治疗这种症状。渴欲饮水是因为喝水不能运化,蓄积在肠胃,和水逆证、蓄水证是一样的。

  【集注】

  汪 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汪琥说:肺胃成痈,乃是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造成组织的变异。「痈」就像道路壅塞一样,所以说「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最后一行:胃痈如果不是很严重像癌症一样,轻点的就像是胃溃疡、胃穿孔。

  【条文】

  343、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浮是阳脉,既然阴病见阳脉,是很好的现象,257 条是「太阴中风」,303 条是「少阴中风」,都会出现阳脉,阴病只要有见阳脉就表示病情逐渐好转。

  【吴谦注】

  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脉,是其邪已还于表,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于里,故为未愈也。

  厥阴中风是包括厥阴伤寒而言。脉微是阴脉。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脉,表示病邪已由里还表,逐渐减轻了,故为欲愈也。浮的相对是沉,不浮则沉,沉是里阴脉。是其邪仍在于里,故为未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条文】

  344、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六经都有病解的时间,而且都是从脉象来探讨。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时到卯时。丑时是半夜一点到三点,寅时是凌晨三点到五点,卯时是凌晨五点到七点。

  【吴谦注】

  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王之时也。正气得其王,则邪自退,故病解。

  丑、寅、卯三时,是厥阴风木乘王之时。正气王则抵抗力就强,抵抗力强则病邪就不敢来找你的麻烦。

  我们不妨可以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作实验,没有吃药的一组,吃药的一组,看看他的病解时间会不会就一定是这个时间,所以这个已经随着医学的发达,反而有一点没办法去观察了,几乎没有人生病不吃药的,如果根本没有吃药和吃过药而发展到厥阴病他的病解时间会一样的话我是不相信的,所以很难去作实验,因为一生病你叫他不吃药来给你做实验可能没这种人,除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集注】

  方有执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

  【御纂医宗金鉴卷九】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并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

  若两经,三经,阴阳混淆,不可以一经名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者,则名曰合病。

  或二经,三经同病,其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则名曰并病。

  论中所着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

  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痛,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是虽无合病之名,而确有合病之实。

  且三阳皆有发热证,三阴皆有下利证,如发热而下利,是阴阳合病也,阴阳合病,若阳盛者属阳经,则下利为实热,即论中所谓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者是也,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为虚寒,即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

  盖阳与阳合,不合于阴,为三阳合病,则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汤证也:阴与阴合,不合于阳,为三阴合病,则不发热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汤证也。诚以人之藏府互根,阴阳相合,三阳既有合并之病,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不待言矣。

  在合病并病这边,比较有名的就是葛根汤、白虎汤、黄芩汤。

  黄芩汤大家比较陌生,其实很多人都在用黄芩汤的变方,就是木香槟榔丸,用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组成药物多,药物与药物之间发生制衡作用的话,反应大概不会很强烈,用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反应都会比较强烈。

  「合病」「并病」这两个名词,什么叫「合」?什么叫「并」?「合」跟「并」是不同的。我们六个股东,始终这六个股东每个人持股都一样,叫合伙。但是最后五个股东都让给甲股东,就是被甲并掉了,叫并购。

  「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井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是太阳病;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是厥阴病。所以说「脉证井然不杂,可直指为是某经之病」。

  如果「两经、三经,阴阳混淆」,没有办法以一经之名称之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他们始终存在的,头项强痛也有,口苦咽干也有,脉又微弱而细的,那就是三经一起病了。头项强痛是太阳病,口苦咽干是少阳病,脉微细又想睡觉是少阴病,所以他说「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者」,就叫做合病。

  「或二经、三经同病,最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叫做并病。

  所以「合病」跟「并病」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合并合并,你要搞清楚「合」跟「并」是不同的。又例如:他呕吐的很厉害,到底是呕还是吐啊?呕跟吐是不一样的。他到中医院去针灸,到底是针还是灸呢?

  「论中所着合病、并病」,如果单举三阳经,没有提到三阴经的话,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既然你只是单纯的举例,那三阴经肯定也有合病并病的现象。例如太阳病是阳病,脉反沉是阴脉。少阴病是阴病,不应该发烧,所以麻黄附子细心汤才会提到「反发热」,叫做少阴太阳合病。第二个「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痛,是太阴阳明合病;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是虽无合病之名,而确有合病之实」。

  且三阳皆有发热证,三阴皆有下利证,譬如发热而下利是阴阳合病,发烧是阳病,下利是阴病,阴阳合病,若阳盛者属阳经,那么这种下利是实热证,即论中所谓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者是也。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属于虚寒证,也就是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因为阳跟阳合,不合于阴,为三阳合病,则不下利而自汗出,是白虎汤证;阴与阴合,不合于阳,为三阴合病,则不发热而吐利手脚冰冷,是四逆汤证。诚以人之藏府互相依存,阴阳相合,三阳既有合并之病,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当然不在话下。

  了解篇首的文章,后面其实就很简单了。

  【条文】

  34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病一定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阳明病一定有胃家实的症状,那现在他出现必自下利,用葛根汤主之。因为葛根入阳明,桂枝能扩张血管。

  太阳与阳明合病前段是必自下利。第二段是「不下利,但呕,用葛根加半夏汤来主之」。

  前面是用葛根汤,后面是用葛根加姜半汤。这边分成两段,一段是「自下利」,一段是「不下利但呕者」,治疗不一样。

  【吴谦注】

  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葛根汤里边有生姜,加了半夏,姜半为止呕圣药。自古以来,从仲景开始,都是这个原则,只要有生姜半夏或干姜半夏,即使只有生姜或干姜而没有半夏就一定会有止呕的作用。你想吐你要找谁呢?当然找生姜半夏。小柴胡汤 7 味药就有生姜半夏在里面,所以包括妊娠呕吐,我们都会用小柴胡汤作基础,六君子汤有半夏,香砂六君子汤也有半夏,所以你可以搭配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一起使用。有的人一怀孕胎儿就日益长大,当然也有的人一怀孕就出现妊娠恶阻的现象,吃什么都吐,没办法只好到医院靠打点滴过日子,躺在医院里根本不能起来,一起来就不得了,像这种症状我们给她小柴胡汤和香砂六君子汤一吃就缓解。在《金匮要略》是建议用半夏干姜人参丸,那边有半夏干姜,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你只要呕吐,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用姜半来止呕。只要升降失常,不下利则呕吐,单纯用葛根汤就有发表作用,可表而升之,加了半夏以后可以表而降之。

  【集注】

  成无己曰:邪气外盛,阳不主里,则里气不和。里气下而不上者,但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利,故以葛根汤以散表邪,加半夏以下逆气也。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内,加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方解】

  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歌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歠粥也。

  葛根汤的组成是在桂枝汤的原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的基础上加上葛根、麻黄,但是重用葛根。葛根汤有麻黄汤的麻黄、桂枝、甘草,而没有杏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葛根汤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合方而把杏仁去掉,加强葛根的剂量,就变成葛根汤了。

  右七味用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剩八升,把泡沫去掉,有麻黄的汤一定要去泡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要喝热稀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将息法」就是要温服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而且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一方面会产热,使你的温度降不下来,一方面有甘草大枣对肠胃溃疡不好,有麻黄会引起烦躁会影响睡眠。我在怀疑药厂是否有把泡沫去掉?

  方剂发微

  葛根汤,身体前面看得到的,后面看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用,你的肩膀、脊椎、脊椎的两边一直到委中、到脚底,所有的腰酸背痛,包括过敏、皮肤搔痒也都可以用。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病例都会用到葛根汤,包括后脑杓、脑巅的痛,到颈椎肩膀的痛,脊椎两旁肌肉神经的痛,没有一个地方不能用。前额痛、鼻塞、鼻窦炎、鼻子过敏,一直到我们身体前面你看得到的症状,全部都可以用到葛根汤。它的使用范围非常的广,眼睛的毛病依然可以用,眨眼症,一直眨眼就一定会用到葛根汤,加钩藤钩、秦艽这样就可以了。有的人是眼皮睁不开,叫做重症肌无力,我们有超过二十年的病人,累积起来超过 10 个病例。今天还是昨天就有一个病例,他吃了葛根汤加加味逍遥散,加黄芪、党参、薏苡仁、山药现在已经好的太多太多了!西医是完全没有药,动不动就用类固醇,实在是很令人感慨。

  【集解】

  柯 琴曰:李杲定为阳明经药,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要之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汪 琥曰:《外台方议》问曰: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发汗者何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太阳病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等证,尚在于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身热等证,又自下利,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故诸证但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

  柯韵伯说:东垣把葛根定为阳明经药,洁古先生说: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葛根,难道是这两位先生都没有念过仲景的书吗?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因此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都可以用。

  我常常讲你看过柯琴这一段话以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刚才讲了前面看得到的后面看得到的都可以用葛根汤了,喉咙痛可以加牛蒡子、桔梗,喉咙痛有发烧可以加玄参,一定就会改善,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所以柯琴针对东垣与洁古先生的论点提出看法。东垣是洁古先生的学生,洁古先生辈份比较高可是没有被列入金元四大家,这是蛮替他抱屈的,不过好在东垣是他的学生。

  汪琥曰:《外台方议》提出一个问题: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太阳病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等证,尚在于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身热等证,又自下利,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因为其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故诸证但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

  我有很多腰酸背痛的病人,都是用葛根汤主治,因为病人会出现〈太阳中篇〉第 54 条 55 条,尤其 55 条那边就提到「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所以你想想看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太阳膀胱经走到的地方都可以用。它能松弛局部肌肉神经的痉挛跟紧张。

  【条文】

  34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用麻黄汤主之。

  【吴谦注】

  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因为不会痛,非结胸也,故不可用大结胸小结胸所使用的攻下剂,「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吃了喘满自然就改善了。

  麻黄汤可以说是属于呼吸系统一个很好的处方用药。

  【集注】

  喻 昌曰:两经合病,当用两经之药,何得专用麻黄汤耶?盖太阳、阳明两邪相合,邪攻其胃,不呕则利,故用葛根汤。今邪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满,麻黄杏仁者,肺气喘逆之专药也。

  魏荔彤曰:二经合病,独见证于胸肺之间,喘而作满,此正二经之表邪为患,不可误认胸膈属里,妄施攻下,如大、小陷胸之类也。

  喻嘉言说「两经合病」,既然太阳阳明合病,「当用两经之药,何得专用麻黄汤耶?盖太阳、阳明两邪相合,邪攻其胃,不呕则利,故用葛根汤。今邪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满,麻黄杏仁者,肺气喘逆之专药」。

  大陆这些年来在发展专病专方,专病专方的结果,就和西药头痛用百服宁一样了,你不讲究辨证论治你用专病专方干什么呢?两个方能发生相乘效果有什么不好呢?甲方加乙方吃了以后,譬如当归芍药散是治疗「妇人怀妊妇中疠痛」,小建中汤在〈虚劳篇〉里头是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这两个方合起来竟然经痛从初潮就开始痛的,吃一周的药就好了,那两个方合方有什么不好?

  魏荔彤曰:「二经合病,独见证于胸肺之间,喘而作满,此正二经之表邪为患,不可误认胸膈属里,妄施攻下,如大、小陷胸之类也」。小陷胸汤是黄连半夏栝蒌实比较无所谓啦!大陷胸汤有大黄、芒硝、有葶苈子、杏仁,都是作用比较明显强烈的药物。

  【条文】

  347、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这边没有肯定的用「必」字,因为这是很特殊的。如果呕吐跟前面条文一样,姜半为止呕圣药,黄芩汤本身只有黄芩白芍大枣甘草而没有半夏,所以要加半夏生姜来主之。

  【吴谦注】

  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呕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在 205 条及 225 条出现柴胡桂枝汤。

  这里提的是 225 条的症状,「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可见清有解热作用,「以和其里」。如果更呕吐的话,则「更加半夏、生姜」。「清和」指黄芩汤是小柴胡汤的变化方,「兼有降法」因为加了半夏就有降逆的作用。

  【集注】

  程 知曰:言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宜用和法也。曰太阳则尚有表证也。然已见下利,则入里之热已明,故不解外而清内。

  成无己云: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呕者,邪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汪 琥曰:太、少合病而至下利,则在表之寒邪,悉人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以清里热,使里热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所以此条病,不但太阳桂枝在所当禁,并少阳柴胡亦不须用也。

  在伤寒方里有三个方可以用来治疗下利又可以对抗细菌病毒。第一个是 35 条的葛根芩连汤,第二个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 330 条的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是有里急后重的现象,第三个就是这边的黄芩汤。

  黄芩汤的组成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他说不下利但呕的话,「若呕则加姜半」,那黄芩汤的黄芩、甘草、大枣三味药加上生姜、半夏两味药之后,只差了柴胡、人参两味药就是小柴胡汤。芍药有松弛肌肉的效果,即是有止泻的效果。到此伤寒方治疗腹泻的有三个方,葛根芩连汤治疗协热利,白头翁汤治疗里急后重,黄芩汤治疗热利。有细菌病毒的腹泻包括急性肠炎、热利、阿米巴痢疾、以及霍乱杆菌、都可以用这三个方来加减。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依黄芩汤法。

  黄芩汤四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是白天吃两次药,夜一服晚上吃一次药。所以没有人规定你一天吃两次药的。最好他有交代你照三次吃你就照三次吃。黄芩加姜半汤是在黄芩汤里面加姜半,其余完全照黄芩汤的处理方法。

  【方解】

  里热不和,故自下利,用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得芍药、大枣其功倍焉,热清里和,而利可止。

  【集解】

  柯琴云:因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热已入半里,故主黄芩加芍药也。非微弱胃虚,不须人参,若兼呕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柯琴说「因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因为「热已入半里」,所以用黄芩,加芍药可以配合止痛。

  一般肠炎拉肚子有时会有腹痛的现象,木香比较苦,芍药比较不苦,有时候我们会加木香进去,虽然效果不错,但是病人会反应没有上次的药那么好吃,好在黄芩汤有芍药、甘草、大枣所以这个方也不算难吃。

  「非微弱胃虚,不须人参,若兼呕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我们刚才讲过小柴胡汤一共 7 味药,若微弱胃虚再加人参,加上半夏、生姜就只差柴胡一味药就是小柴胡汤了,所以说黄芩汤是小柴胡汤的变方。

  【条文】

  348、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为顺」。仲景在原条文谈到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原条文太少了,几乎都没有提到,只有在〈阳明篇〉132 条提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只有在〈阳明篇〉提到这么一句话。再来就是这条条文,这条条文也是提到「负」,「互相克贼」啊。

  〈阳明篇〉132 条也没提到相生相克的问题,倒是有很多的中医学者特别标榜五行生克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不谈,但是我们治病的时候可以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做为用药的参考,我们发现有很多疑难杂症竟然很快就改善了,所以这边的「互相克贼名为负」。

  「脉滑而数」的有消化不良,我们在前面也提到像这种有宿食消化不良的应该用下法,用大承气汤来下。

  【吴谦注】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二经偏里,故合病必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是为本脉,宜黄芩汤清热和土,兼泻木邪,利自止矣。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名为负也。今脉不大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故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汤下之也。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居多,故以葛根汤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居多,故以大承气汤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故以黄芩汤和之。

  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苓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之里,是各有耑司也。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木会克土。二经偏里,因此合病必自下利。「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是为本脉,用黄芩汤清热和土」,因为有芍药甘草所以可以「兼泻木邪,利自止矣」。

  「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像这一类的观念其实是那么简单。「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木克土的话就非常不好治,「其病难治」,因此叫做「负」。「今脉不大不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那是「宿食为病之热利」,是乱吃东西所引发的热利,「所以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汤下之」。

  从这里开始的一段文字吴谦把它归纳在一起作比较,所以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临床上表证居多,所以用葛根汤来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居多,故用大承气汤来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所以用黄芩汤来和解之,所以我说它是小柴胡汤的变方道理在此。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苓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之里,所以他说每一个方都「各有耑司」也。「耑」就是「专」,意思是说每个经络有每个经络特定的症状。

  【集注】

  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凡遇两经病证,齐见而下利者,曰合病也。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林 澜曰:此节是三证在内,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非并治上两证也。其脉不负者,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不言治法。

  陶 华谓:尝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必治矣。盖虽同是阳明之合病,而有人经、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经之际,概归之承气乎?

  陶华说他常常用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疗,取效好像捡芥菜子一样。捡芥菜子弯腰下去还捡不起来,除非旁边弄一碗水或一块湿毛巾,要怎么捡呢?用沾着捡,要不然用扫的,芥菜子不好捡,不信你撒一地的芥菜子去捡捡看,怎么如拾芥那么简单喔?

  陶华(陶节庵)只创了几个方,一个是十神汤,另一个方就是柴葛解肌汤。我到现在没有用过他的方,倒是柴葛解肌汤它有三阳病的症状,柴胡黄芩是少阳病,葛根白芷是阳明病,羌活可以治太阳病,意思是他加了葛根可以治阳明病,他说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好治了,预后不良,生命可能有危险了。盖虽同是阳明之合病,而有入经或在府的不同,怎么可以以在经之邪,全部归在承气汤呢?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面有一段内容可以做一个比较:

合病 主方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表证居多 葛根汤发之
阳明少阳合病下利 里证居多 大承气汤攻之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半表半里居多 黄芩汤和解之

  非合病,每一个方都各有耑司:

太阳之表 表虚 桂枝汤
表实 麻黄汤
太阳之里 蓄水 五苓散
血证 抵当汤
阳明之表 葛根汤
阳明之里 三承气汤
少阳之表 小柴胡汤
少阳之里 大柴胡汤

  【条文】

  349、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吴谦按】

  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

  「三阳合病」,「脉浮」是太阳病,「脉大」是阳明病。吴谦认为第一个「上」字应该改为「弦」,脉浮、脉大、脉弦在关上出现,那显然就是阳明病发热,三阳病一起显然温度会上升。

  按文说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脉,才符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只是脉浮大,上关上的话,则经论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

  【吴谦注】

  脉浮大弦,三阳合病之脉也。浮大弦皆见于关上,知三阳之热邪,皆聚于阳明也。热聚阳明,则当烦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热蒸则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还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脉浮大弦,为三阳合病之脉。浮大弦皆见于关上,知三阳之热邪,皆聚于阳明也。热聚阳明,则当烦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之昏睡,昏睡自然目合,热蒸则汗自出。若施治得宜,使邪还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因此吴谦说这种「三阳合病」的方剂运用,用小柴胡汤、桂枝汤、白虎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这三个方可以加在一起,柴胡白虎汤我们本来就常用,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有两个方,在 205 条跟 225 条。

  【集注】

  方有执曰: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故曰:三阳合病。

  魏荔彤曰:诊其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其长上于关上,则弦可知矣。弦又为少阳,是三阳之经同受邪,所以三阳之脉同见病。如此再谛之于证,但欲眠睡非少阴也,乃阳盛神昏之睡也。及目合则汗出,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

  方中行说: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左关是肝胆,右关是脾胃,故曰:三阳合病。

  魏荔彤曰:诊其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其长脉上于关上,则弦可知矣。弦又为少阳,是三阳之经同受邪,所以三阳之脉同见病。如此再来审察症状但欲眠睡非少阴也,乃阳盛神昏之睡。及目合则汗出,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

  可以考虑柴胡、桂枝、白虎三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三个方合起来也没有关系,就是柴胡桂枝汤多了知母、石膏、粳米。

  【条文】

  350、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到这边为止,如果误认为表证,误用发汗法则神昏谵语更厉害。如果误认是阳明病有里证,误用攻下的方法会造成虚脱,「下之则额上生汗」,造成神经传导发生障碍而「手足逆冷」,如果自汗出者,用白虎汤来治疗。

  【吴谦注】

  此承上条复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太阳主背,阳明主腹,少阳主侧,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也。胃之窍出于口,热邪上攻,故口不仁也。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热结于里则腹满;热盛于胃,故谵语也。热迫膀胱则遗尿;热蒸肌腠,故自汗也。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若从太阳之表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必更增谵语;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伤而阳无依则散,故额汗肢冷也。要当审其未经汗下,而身热自汗出者,始为阳明的证,宜主以白虎汤,大清胃热,急救津液,以存其阴可也。

  本条与 349 条互相补充,更详细的叙述临床的见证,同时提出怎么治疗,包括错误的治疗所引发的症状。「三阳合病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一定有太阳的头痛、发热,阳明的恶热、不眠,少阳的耳聋、寒热等证皆具。

  「太阳主背」,背部是太阳管的,因为足太阳膀胱经走背部脊椎的两旁,背部的腧穴都是太阳管的。「阳明主腹」,腹腔的穴位都是阳明管的。「少阳主两侧」。

  「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连翻身都有困难。

  咽喉,既是呼吸道也是消化道,「胃之窍出于口,热邪上攻」,所以口腔有麻麻的感觉。阳明上头面,热邪蒸越的话,脸就很像没有洗脸的感觉,显然包括你的血液都会发生变化。「热结于里」则肚子胀;「热盛于胃」,就反射到大脑因此就造成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热迫膀胱」因此就尿失禁遗尿;「热蒸肌腠」,交感神经兴奋温度升高就一定会出汗。所以「证虽属三阳,而热皆聚胃中」,因此当从阳明热证来治疗。

  「若从太阳之表来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就会神昏颠倒,必更增谵语;「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伤而阳无依则散」,所以额头汗出手脚冰冷。「要当审其未经汗下,而身热自汗出者,始为阳明的确证」,用白虎汤来大清胃热。为什么要用白虎汤?白虎汤有知母、石膏可以「大清胃热,急救津液,以存其阴可也」。

  上个星期天,中央研究院新成立一个生物农业科学研究所,储备处的主任是美国维吉尼亚的生化博士,叫杨○荪先生,他对中医的发展很有兴趣,他无论如何就希望听听各方的意见,他也见过了大概不少的人,聊了大概两个钟头,谈了很多问题。他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对某一类糖尿病有降血糖的作用?为什么六味地黄也有降血糖的作用?老祖宗为什么会把这几味药组合在一起?所以他也肯定老祖宗研发这一类方剂的过程当中,一定死掉很多人,只是没做统计而已,可能很多人吃了死掉也不一定?这可以肯定,但是老祖宗是拿人做实验,绝不是拿小动物做实验。我也提到当年中国医药研究所有些研究员也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你把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药单独去分析,没有一味药有降血糖的作用,但是把这四味药组合起来,当你碰到有因为外感热证引起血糖上升的病人,给他一吃,血糖就像下楼梯一样,结果他们就问说为什么会把这几味药组合在一起?而且很奇怪很神奇的是个别的分析是没有降血糖的作用,组合在一起就竟然能降血糖了,所以中药就讲究配伍,君臣佐使。西药降血糖的作用都是假的,如果会有效的话,蒋经国的眼睛也不会看不见,如果会有效的话,蒋经国的脚趾也不会被砍掉,也不要坐轮椅了。

  【集注】

  汪 琥曰:或问白虎汤何以能解三阳之热?答云:病至自汗出,则太、少之邪总归阳明矣,安得不从阳明而专治之耶?

  郑重光曰:三阳合病,表里俱伤也。发汗偏攻太阳,则邪并于阳明而谵语益甚。攻下偏治阳明,则额上生汗,汗出不流,手足厥冷,必成亡阳之证。然则既不宜于汗下,惟有白虎一汤,两解阳明表里之热。若无自汗,表犹未解,尚不可用此条,当与暍证参治也。

  「暍」是中暑,「当与暍证参治」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

  【条文】

  35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当解之以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吴谦按】

  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先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可以参考 128 条的形成阳明病的原因就有这么一段一模一样的文字叙述,意思是说你的用药量可能不痛不痒,连麻黄汤都不敢用。白虎汤更不用谈了,因为白虎汤有石膏就造成谈虎色变,很多人怕石膏怕的要命,开石膏开几分而已,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如果脸色有一点红红的,那是因为不能够充分散热,「阳气怫郁在表」,像这种应该可以考虑用发汗法,应该当解之汗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痛可能在腹中,也可能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是指切脉也诊察不出来。

  「其人短气,但坐」,其人呼吸气短,在临床上很多人晚上不能躺下去睡觉,只能坐到天亮。「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吴谦注】

  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

  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

  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

  「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

  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叫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才是真正阳明可下之证。

  「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只要有一点点的恶寒表证,就表示还未转变成为阳明里证。「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在 108、109、110 条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

  「缘缘」是指脸色红红的一直无法改善,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

  临床案例

  我们在临床上看过几个病例有的是表现在脸部,有的是表现在手臂的部份,有一位姓康的小女生,她手臂长几个红点而已,回到宜兰,她阿公就在外面不晓得买了什么样的药膏,就这么一擦,皮肤就跟红布一样的,不但红还凸起来。我开药给她吃了四个星期,全部就消掉了。今天有一个孕妇,已经 30 几周了,很可怜!每天晚上没有一分钟能睡觉的,全身痒的不得了,在○○医院看了无效,其实西药孕妇也不敢轻易的吃,因为都已经 30 几周了,眼看就要生了,我告诉她这还不够看呢!还有全身都痒的。芫荽是有效,芫荽泡酒,哪里痒就擦拭哪里,当然还是要吃药,所以这边的发汗也是一种方法。

  像这种充热,红、肿、热、痛、痒,让它透过皮肤毛细孔发散,那么你既然会有充血现象,会红、肿、热、痛、痒,肯定一定有热象,怀孕的人你看都会用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你要安胎就用黄芩、白术,白术是在健脾,黄芩是在清热。所以我用麻杏甘石汤、泻白散,你治疗如果没有把病治好,也不要把病治坏,你今天如果吃了马上流产,不是罪过一件事吗?就一定要先安胎,我们就加桑寄生安胎,肚子发胀我们就加点大腹皮。我们用泻白散跟麻杏甘石汤,单纯的麻杏甘石汤会比较寒凉,泻白散里也有地骨皮,越婢加术汤我们有时候也常常用。

  我们有一个丁翰林先生,他的名字就叫翰林,不是古代的翰林,翰林先生前后看了至少四年了,始终没有看好,我说到现在为止我是对你投降了,服了你了,他会好,好了以后又会起来,吃类固醇吃的跟猪头一样,甚至连吃到像猪头的我们都看好了,有的才吃一个礼拜。

  今天新竹来了一个九岁的小男生,他吃了一个礼拜反应就好的不得了,新埔义民庙附近的小男生也是,反应都很快,吃的像猪头一样也很快就消,不过他消了不晓得又吃了什么东西,所以饮食非常非常重要。

  这个原因是因为你有外感,汗出不彻,滤过性病毒就破坏你的血液,使得你的热不得散发叫「阳气怫郁不得宣越」。你的体内温度不能散发所以就烦躁、呼吸急促了,因为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脉就不流利了,不知痛处可能是肚子痛,也可能是四肢,按压把脉而求之不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标点应该标在「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像这种症状应该用什么方来治疗呢?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比较轻微的,大青龙汤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所以或「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所以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子,用葛根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来治疗,很多的皮肤病变,道理就在这里。

  现在看到你的脸红红的,我又想到你会不会是肺结核,尤其是每天下午三点钟就有发烧现象的话,那我可能就要考虑你会不会是肺结核了,所以后面的一段内容就在提供,今天可能是外感,你的脸就红红的,今天也可能你是结核病。

  【吴谦按】

  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骨蒸阴虚也。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赤色深重,潮热便鞭,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短气脉涩,内因多气血虚,若外因短气,必气麤,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

  「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定时的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五点到七点,申酉时可能是阳明发烧的时间,也可能是肺结核,这就叫「骨蒸阴虚」,就是肺结核病。所以第一个「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就是肺结核的发作。

  「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出现了一种假的亢进现象。

  「赤色深重,潮热便鞭,是里实也」,赤色深重会定时发烧,也会潮热。

  「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证」,所以感冒若引起脸红红的话就可以用麻黄汤了,脸红红的不是很深,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如果脉数的话就要考虑用麻杏甘石汤了。

  「短气脉涩,内因多气血虚」,如果呼吸很急促,脉也不流利,这个都是内因病,多气血虚。

  「若外因短气,必气麤」,如果是外因短气,那呼吸就甚至有声音,可能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就是不能供应充足氧气给他,也就是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呼吸,呼吸就变得很急促浅短。「非过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

  外因病的脉一定是不流利但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而不是「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的涩脉。

  当然你可以问,他如果说出汗出的很厉害,一个晚上内衣裤就换了 2、3 次的话,那当然这种涩脉就是汗出消耗过多所造成的。

  按文部份的这段文章,非常有利我们在临床上辨证的参考,你的辨证就是这样辨证,你的颧骨红红的,一定是发烧,就是所谓的「骨蒸阴虚」,就是肺结核病。

  【集注】

  王肯堂曰: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最有次第,乃仲景之枢机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

  程应旄曰: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

  林 澜曰:汗不彻者,脉必涩,非再汗邪奚自去乎?是知未汗则为并病,已汗即为转属阳明。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汗则为汗出不彻。汗不彻者,必更汗之;转属者,必下除之;未汗者,可小发汗;怫郁者,可解之以汗。邪由不同,为病自不同,故施治亦不同耳。

  王肯堂说:「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就是有次序的意思,乃仲景之枢机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王肯堂的对比比较简单。

  程应旄说: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你觉得这个有可能吗?又不是小朋反,痛在哪里都不知道,有的小朋友很厉害,2 岁的小 baby 他痛在什么地方都知道,不到 2 岁就会指明要看哪一位医生了,问题的症结点在哪里呢?因为那药实在太好吃了。

  林澜的这一段是很对的。

  【条文】

  352、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恶寒没了。「但发潮热」现在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都是标准的阳明病,尤其是有谵语的症状,又有大便难,那毫无疑问从阳明攻下的方法,「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吴谦注】

  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喻 昌曰:并病二条,皆是太阳、阳明。上条初入阳明,太阳之邪未彻,故仍宜汗之;此条已入阳明,太阳证罢,而尽归并阳明,故宜下之。

  程 知曰:并病者,一经证多,一经证少,有归并之势也。太阳证罢,而归并阳明,但手足漐漐汗出,是大便已鞭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可也。

  【条文】

  353、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就是胸胁苦满,就是少阳病。在此他提出用针灸的治法,「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千万不可用发汗法,发汗则谵语。

  「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第 7 条是「刺风池风府」。第 14 条「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22 条,「此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123 条,「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173 条「热入血室,刺期门」。206 条没有谈到刺那个穴道,239 条「热入血室,刺期门」。所以我们发现仲景提供 7 个条文用刺法,提到的穴道只有风池风府跟期门 3 个穴道,至于第 14 条阳明经是那个穴道,还有 206 条要扎那个穴道都没有提到,有的人主张扎足三里当然也可以。我们在〈少阴篇〉299 条桃花汤证里边也提到用针法,三阴病里边只有这一条提到用针法。

  那现在合病并病又多了两个针法,一个是「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另外是「刺期门」。「刺期门」到现在〈合病并病篇〉还在用,从第 122 条、123 条、173 条到这边都还在刺期门穴。

  【吴谦注】

  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之证。而曰或、曰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不可与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机也。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人胃,则发谵语。设脉长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谵语不止,是土病而见木脉也,名曰负。负者,克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太阳与少阳并病」,就是指太阳病的头项强痛或和少阳病的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之证。

  「而曰或、曰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仲景的原则是不太用药的,「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所以先扎针刺再观察它的变化,所以说「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机也」。「俟」是等待的意思,以等待病的机转。

  「苟不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则发谵语」。我们在〈少阳篇〉也曾经提到说少阳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

  「设脉长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谵语不止,是土病而见木脉,因此叫负。负者,克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所以特别交代在治疗方法上不要用发汗的方法。

  【集注】

  方有执曰: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远,故但兼并也。

  喻 昌曰:少阳之脉,络胁肋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谵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

  林 澜曰:大椎即百劳穴,一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气。第一间疑即商阳,在手食指内侧,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二寸,二穴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二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方中行说:「并,犹合也」。其实并跟合是不同的,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远,故但兼并也。方中行的讲法我们不太能接受。

  喻昌曰:少阳之脉,络胁肋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互为表里,因此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那个时候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谵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

  林 澜曰:大椎即百劳穴,一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气。第一间疑即商阳,商阳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在手食指内侧,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督脉二寸,二穴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二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条文】

  354、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满,颈项僵硬而出现晕眩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跟 353 条是一样的,为什么会省略第一间,应是省文的意思。

  353 条是介绍「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而此条 354 条「慎勿下之」,否则会造成心下痞鞭的变证。

  所以太阳少阳并病不可以用汗下的方法,这和「少阳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是同一个意思。

  【吴谦注】

  此承上条,戒不可下之义也。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当刺肺俞、肝俞,以泻太阳、少阳之邪,慎不可下也。若以心下鞭而误下之,必变逆候矣。

  「所以此承上条,戒不可下之义也」,「若以心下鞭而误下之,必变逆候矣」。

  如果误认为心下胃有硬块,而误用攻下的方法,就会变生坏病。

  【集注】

  成无己曰: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程 知曰:上言不可汗,此言不可下也。不可汗,恐其谵语;不可下,恐其结胸也。

  程应旄曰:此并病心下鞭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有禁,只可刺而慎勿下也。

  汪 琥曰:大椎一穴,实合太、少而齐泻。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论,大误之极。

  成无己说:「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在第 40 条就是这样介绍的,「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第 40 条就是在总合所有结胸跟痞鞭的成因。

  程 知曰:「上言不可汗,此言不可下也」。前 353 条「不可汗,恐其谵语」;此 354 条「不可下,恐其结胸也」。

  程应旄曰:「此并病心下鞭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有禁」,刚刚我们介绍过了在〈少阳篇〉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说明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只可刺而慎勿下也。

  【条文】

  355、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鞭,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这里的病理机转与 40 条完全吻合,「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痞」。

  【吴谦注】

  此承上条,而言误下之变也。太阳、少阳并病,不刺肺俞、肝俞,而反下之,两阳之邪,乘虚陷里,则时如结胸,竟成结胸矣。心下鞭,变为下利不止,水浆不人矣。上不人而下常出,则中空无物,其人心烦忙乱,而变成坏证,虽有前条刺法,亦无所用矣。

  因为 353 条不可以发汗,354 条不可以攻下,如果攻下会怎么样?

  注文说「此承上条,而言误下之变也。太阳、少阳并病,不刺肺俞、肝俞,而反下之,两阳之邪,乘虚陷里,则时如结胸,竟成结胸矣。心下鞭,变为下利不止,水浆不入。上不入而下常出,则中空无物,其人心烦忙乱,而变成坏证,虽有前条刺法,亦无所用」。

  【集注】

  程 知曰:此二阳并病,误下之变也。太阳表邪乘虚入里,则为结胸,心下鞭;少阳半里之邪,乘虚入里,则为下利不止。上下俱病,而阳明之居中者,遂至水浆不入,而心烦也。

  喻 昌曰:并病即不误用汗、下,已如结胸,心下痞鞭矣,况又误下乎?故比太阳一经,误下之变,殆有甚焉。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然经谓结胸证具,躁烦者死,意此亦谓其人心烦者,死乎?

  汪 琥曰:太阳病在经者,不可下。少阳病,下亦在所当禁,故以下之为反也。

  【结语】

  以上是有关合病跟并病,有关并病的部分是提出针灸的方法,合病的部分提出葛根汤、黄芩汤以及白虎汤,尤其 348 条及 350 条及 351 条注文的部分,比较重要。

  【御纂医宗金鉴 卷十】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谓男传不病之女,女传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府,未经悉解,故犯之辄复也,学者于临证时,审其脉证而详辨之,则施治自无误矣。

  病好了并不是就好了,病好了以后,有的时候你自己太累了,结果又发烧了,像这种治法跟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柴胡汤的治法是截然不同的,叫做「劳复」。

  第二个就是乱吃,所谓病好了,尤其肠胃病,小朋友比较不会自己去找东西啦,很多父母亲常常觉得孩子拉肚子很可怜,因此就弄了一堆东西给他吃,这一吃糟糕了又消化不良了,又发烧了,这叫「食复」。

  再来就是「阴阳易病」,阴阳易病就是因为你热性病刚好,结果又有性的接触,男的不病,结果女的病了传给男的。或者女的不病,男的刚感冒好又传给女的,竟然就造成又发烧的现象,叫做「阴阳易病」,「阴阳易病」又叫「房劳复」。男的传给不病的女的或女的传给不病的男的,就造成这种发烧。

  像这一类的「劳复、食复、阴阳易病」在临床的治疗方法跟我们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以及三阴病发烧的治法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一开宗明义「伤寒新愈」,也就是你的热性病刚刚好,你的作息没有好好安排调理好,「起居作劳」就是过度透支体力,结果又发烧了,谓之「劳复」。

  「伤寒新愈,强食谷食」,乱吃没有节制,「因而复病」,这种发烧称之为「食复」。

  「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病」,就是男的传给不病之女,女的传给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

  现在已经肯定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很多病变会引起感染。这边有两例 AIDS 的病例,一个是女生,一个是男生,男生住台中,59 年次。女生住苗栗公馆,女生的老公到泰国感染 AIDS 回来就传给她,所以她很生气,生气也没有用,只好认命接受治疗,现在稳定但是常常出状况,昨天来腹泻。

  「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府,未经悉解」,如果你起居作息饮食不小心的话,犯之就常常发作了。因此「学者于临证时,应审其脉证而详辨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再度发烧,那么遣方用药就不会有错误了。

  【条文】

  356、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

  「大病差(ㄔㄞˋ)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这个方子跟 77 条、78 条、79 条、80 条、81 条、82 条、83 条的栀子豉汤类只差一味药而已,本条枳实栀子豉汤在栀子豉汤加一个枳实进去而已。

  「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博碁子就是围棋子。一枚起码有五分,五六枚可能有 3 钱,也就是说用 3 钱的大黄。我们的承气汤大黄是 4 两喔!

  【吴谦注】

  大病差后,谓伤寒病新差后也。劳复者,谓起居作劳复病,非房劳复也,宜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温覆,令微似汗自愈,不取其涌者,以热不在胸而在经也。若因过食复病者,谓之食复,以有宿食也,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

  「大病差后」,就是「伤寒病新差后」,「差」不是完全好,而是已经缓解了。

  「劳复」的意思是起居作劳太过透支体力,有的人很勤快,只要病好他就闲不住。有一个胡老太太已经快 80 岁了,今年 3 月第一次昏迷,在○大急诊室,那是我卫生署同事的母亲,他无论如何要我去出诊,我去○大看她时已经昏迷好几天了,还没醒过来,棺木跟寿衣都准备好了,只要一挂掉就连夜运回苗栗,结果吃了四逆汤加减,竟然就醒过来,第二天就下床了,第三天就出院了,没有多久四月五号就是清明节,老太太又回去苗栗忙着做粿,又在发号司令了,又累倒了,又住进去了。我告诉她妳再不听话第三次就不来看妳了,她目前很好每个礼拜都会来一次。

  「起居作劳复病,非房劳复也,宜枳实栀子豉汤来主之」。而且要「温覆」,「令微似汗自愈,不取其涌者,以热不在胸而在经也」。

  「若因过食」引起发烧叫做「食复」,那是消化不良,「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来攻下之。

  「大病差后,劳复」引起发烧要用栀子豉汤加枳实,如果有宿食、便秘、消化不良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

  【集注】

  成无己曰: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王肯堂曰:伤寒之邪自外人,劳复之邪自内发。

  成无己说:「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枳实是芸香科植物,现在已经证明有强心作用,因为你剥橘子剥柳丁剥葡萄柚剥柚子往往不小心就有精油跑到眼睛里面,你有没有觉得辣辣麻麻的感觉?那个就是精油,精油就有强心作用。

  王肯堂说:伤寒之邪自外而入,劳复之邪自内而发。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绵里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清浆水」是你煮稀饭的时候,那个粥水捞起来摆在一边,放个几天会变成酸酸溲溲的味道,有一种说法是洗米的洗米水,洗米水也不是洗了就用,你要放个几天,也是酸酸的,一般我们叫馊水。

  你看仲景煎药的水都是讲究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那边要用「潦水」,在苓桂甘枣汤要用「甘澜水」,甘澜水要一直打,打到一千遍以上甚至一万遍,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才能取用之,所以「甘澜水」又称「劳水」,很累的意思。

  77 条、78 条、79 条、80 条、81 条、82 条、83 条的栀子豉汤也是用「清浆水」煮。

  【方解】

  是方也,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煮五、六沸即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气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阳用之以作吐,劳复用之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药品虽同,煎法各异,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类推矣。

  【集解】

  方有执曰:大邪初退,血气新虚,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乃用苦寒以发其微汗者,以劳伤之复热,与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方中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至上涌作吐,与〈太阳中篇〉下后身热取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方有执曰:大邪初退,血气新虚,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乃用苦寒以发其微汗者,以劳伤之复热,与初病之实热不同论也。方中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至上涌作吐,与〈太阳中篇〉下后身热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我是觉得把仲景每一个方的煮法煎法处理法全部拿出来加以注解说明,就可以写一篇很大篇的文章出来。肯定每个方的煮法煎法处理法都不尽相同。提供给大家,旧的文章还是可以做出新的学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