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桂枝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及《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故凡中风寒杂病,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德而主之。其病机营卫不调,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主方。
【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以下桂皮汤即指此。)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卫通阳为加,芍药酸收,益血养营为臣,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发散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诸药并可安中益气,五味配合,共奏解肌散邪,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效。
临床中属营卫不调,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可投以此方,随证加味治之。举案如下。
一、湿温
杨煦 女 24(家人伴随来诊)
1982 年 6 月 22 日,初诊,三天前因感冒发烧,服中西药后,汗出烧退,继后又烧,最高体温 38.7 度,目前仍发烧体痛、恶心、胃脘痞、肝区痛,溲黄且灼热,脉濡缓,苔白腻。
【证属】表虚中风兼宿有湿热(即湿温)。
【治宜】解肌散邪,兼清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茵陈30g 苍术10g 厚朴10g 法夏10g 滑石30g。一付。
1982 年 6 月 23 日,二诊:昨夜 10 时烧退,身痛,头痛愈,但腰痛、肝区痛、胃中灼热痞满,肠鸣、腹胀欲呕,溲仍灼热,口干不思饮,苔白腻稍减,脉弦。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法夏15g 黄芩10g 黄连6g 干姜6g 党参10g 大枣10g 六一散30g 茵陈30g 玄参10g 花粉10g。一付。
1982 年 6 月 24 日,自己来诊:肝区痛大减,溲已不热不黄,肠好转,呕吐减,腰痛减,胃中灼热痞满均减。脉弦缓,苔薄腻,原方一付,六一散改用 20g
二、低热
白某某 26
1982 年 5 月 7 日,低烧半年,不咳嗽,每天起床后开始发烧,全身皮肤灼热,体温不高,纳差,渐消瘦,口微干,平时喜饮,最近双腋下多汗,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偏细。
【证属】营卫不和偏阴虚。
【治宜】调和营卫兼养阴。
【方药】桂枝加花粉、青蒿10g。二付。
1982 年 5 月 9 日,低烧好转,最近大便二天一次,便时腹痛,并全身起粟粒,便后自愈。原方加葛根15g。二付
三、背冷
邱某某 女 62
1982 年 6 月 28 日,初诊:半月前背冷,汗出,腰微痛,头身不痛,目前大热天背如冷水淋,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有背冷属少阴者但少阴不得有汗)。
【治宜】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原方二付。
1982 年 6 月 30 日;二诊;背冷好转。原方二付。
1982 年 7 月 2 日;三诊;背冷更好转 汗也减少。原方二付。
四、头冷
周某某 男 50
1980 年 4 月 18 日,初诊:多年来头怕冷,出冷汗,最近加剧,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夹湿。
【治宜】调和营卫兼袪湿。
【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0g。二付。
1980 年 4 月 24 日,冷汗减,头冷痛好转,身强不灵活好转,原方二付。
五、产后中风
李某某 女 24
1973 年 11 月 20 日,初诊:产后中风、恶风、头顶毛巾,头痛、汗多失眠 20 多天。脉浮大无力,苔白。
【证属】产后体虚中风,治宜先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原方一付。
1973 年 11 月 24 日;二诊;恶风愈,头痛愈,汗减,原方加龙牡各 30g。二付。
1973 年 12 月 14 日;三诊;失眠愈,出汗愈,要求回奶,生熟麦芽各60g。一付。
六、阴囊汗
孟某某 男 50 汽车五队
1984 年 4 月 19 日,阴囊汗出多年,内裤始终潮湿,最近加剧,脉濡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兼下焦湿热,治宜调和营卫兼除下焦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2g 黄柏10g 木通10g。二付。
1984 年 4 月 21 日,大有好转,原方二付,并介绍本单位另一同病患者四付愈。
七、肩臂痛
刘某某 女 50
1982 年 2 月 9 日,初诊:右肩臂痛半月,上举反后反困难,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寒凝经络,治宜调和营卫兼和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当归10g 川芎10g。二付。
1982 年 2 月 18 日;二诊;痛好转,上举及后反均好转。原方二付。
八、术后伤口不愈合,低烧,伤口溢淡液
赵某某 女 30 某县医院医生
1975 年 8 月 25 日,初诊:原患兰尾脓肿并发盆腔脓肿,因毕西医大医生在该县教学点教学,因此请朗姓医生做了兰尾手术及盆腔手术,术后盆腔伤口不愈合,并有淡黑污水溢出,一直低烧 37.3 度,继后赴某中医大学诊治三月余不效来诊,以前所用中药不外清热解毒。脉沉无力,苔薄白,舌偏淡。
【证属】脾阳虚兼营卫不调。
【治宜】培补脾阳兼调营卫。
【方药】黄耆25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炒麦芽10g。三付。
1975 年 9 月 2 日,患者丈夫陈某某,卫生局工作,持上次处方前来改方,说:前次陪妻子诊病后当即返回家中,服药后效果好,共服药五剂,盆腔溢浓液已愈,体温正常,现在 37 度以下,一切正常,原方再服。
【注】脾属土,土生万物,脾土阳虚。万物生机受阻,阳虚生内热,故低烧不愈,脾阳虚统摄无权,故伤处溢液,营卫调和的根源也重在脾阳为主。
九、漏汗不止,恶风
曾某某 女 40 音乐学院
1981 年 5 月 4 日,应邀出诊,病已数日,开初因感冒在某医院诊治,目前大汗淋漓,衣服不断湿透,前后背心只有用大毛巾塞住,恶风,门窗紧闭,仍自觉凉风淅淅,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其证与书中条文相同。
证属误汗亡阳腠理不固。
【治宜】扶阳固表。
【方药】桂枝汤加附片(先熬)30g。二付。三天后病愈多半,守原方。二付。
【注】太阳中风,本当解肌,此因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不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夜伤于外,复加固阳敛中,和营卫解风邪也。此汤是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真武汤是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两汤不同者有别于此。
十、面神经麻痺(风中络)
雷某问道:老师,我有一位病员,面瘫患者已针灸七个月,始终没有进展该怎么办?
答:中医所谓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大证之别。中络是其中最轻之一,病因主要由于风寒直中经络,寒收缩,热膨涨,这是物理道理,经络受风寒袭击,受袭之面部必然经络收缩,如右脸受袭,右脸经络收缩,口角必向右斜,左侧口角受牵引必驰张,通常治法,中药用牵正散(僵蚕、全蝎、附子),由于风寒首先袭表,营卫失调,故桂枝汤为必用之方,再者人体左侧属阴,右侧属阳,阴者血也,阳者气也,左重当归,右重黄耆,既然右侧受邪,正气必虚,故加黄耆则理法方药备矣。
几天后雷某依法研治之患者,效如反掌。
2000 年,本人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培养一些青年教师,某天有一老者自山东来到南宁市,因儿子在此某部队服役,故探亲来此。在休假之日,儿子陪父亲游览胜地,路途约数小时,南宁气候较热老者坐位适在大巴车空调下端,数小时之后身体不觉异常,次日然面瘫,口眼歪斜,先去某医院医治不效,然后来此求诊,依照上述理法方药,疗效颇捷。
门徒问:桂枝汤何以能治皮肤发痒如湿疹,老年皮肤作痒等?
答:人体皮毛乃太阳寒水气化的出路,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皮恶寒,脾恶湿,一旦湿邪郁滞肌表,风寒之邪外干肌表逆于肌肤,则发湿疹风疹,高出皮肤或癍或疹,皮色白或淡红皆湿郁肌肉皮肤之间,久而生热作痒。
【治宜】桂枝汤调和肌表加苍术或平胃散,除湿祛邪,标本兼治,有时再加银花10g 玄参10g 土茯苓10g。
老年人无故皮肤作痒,中医称血虚生风,有风则痒。老年人往往气血虚弱,故有此证。气血虚以致营卫不调,故仍以桂枝汤为主,加当归黄耆,气血补营卫调,标本兼顾何痒之有。
桂枝汤何以能治人媑娠恶阻?妇女妊娠初起,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因反应之不同,随不同之体质而异,反应小者不用服药,即使用药,桂枝汤主之,此汤能宣畅营卫,调和阴阳故治之而愈。
请问:有一点型桂枝汤,脉浮缓,头项强痛,汗出恶风的患者,但舌质红无苔,这一点与桂枝汤的条文不符,已经多次更换医生服药不效,应如何处方?
答:根据舌质红、无苔,可以认为者在太阳中风之前,则有阴虚血燥之证,纯用桂枝汤固不宜,但桂枝汤脉证全俱,又不能不用,变通之法,将养阴清血热之药如:生地、玄参养阴及丹皮亲血热之药与桂枝汤并用,将有利无弊,后被告之,该患者疗效满意。
问:有患者因跌伤或其他外伤,经西医诊断为脑震荡,中医应如何施治?
答:凡是外伤所致的疾病,总是由外而内,必伤及皮毛、肌肉、卫气营血,首先应调阴和阳、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严重者防止离经之血日后形成瘀血酿成后患,可加桃仁、红花,若在头部可加葛根,引经药,如此而矣。
从《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的论述来看,我们体会本方的应用要点,在症状上必须具备“脉缓”、“自汗”两大主症,其病机是营卫不和,只要符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转都可用本方治疗。后世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对本方适应症的认识亦有所发展,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外症之为解肌调和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将本方的应用从治疗表虚证引伸到治疗多种内伤病症。如:(1)桂枝汤倍白芍,主治腹中急痛,证由表虚转属太阴。(2)桂枝汤倍桂枝,即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气、热上冲。(3)桂枝汤大黄汤主治表证未罢而兼腹满大实痛。(4)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漏汗不止,四肢微急,难已屈伸。(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心悸,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或镇心安神,睡眠不安等。(6)乌头桂枝汤主治表里俱寒,营卫不和,腹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手足不温或麻木不仁。(7)桂枝加杏仁厚朴汤主治风寒表虚兼咳喘者,或素有痰湿内滞,加以风寒表虚肺气上逆者。(8)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9)桂枝汤倍芍药加贻糖(小建中汤)主治中气虚《伤寒论》;又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阳雨虚《金匮》。(10)小建中汤加黄耆(即黄耆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偏于肺气不足,故加黄耆《金匮》。(11)小建中汤加当归(即当归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偏于血虚不足故加当归。(12)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脉促胸满者,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是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可知脉促当无力,胸满当是虚满。从以上桂枝汤的加减,尚不止此,足以说明桂枝汤在全书中指出如许多桂枝汤的加减足以证明桂枝汤的价值和重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