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本方是为腹满时痛而设。其病机本太阳病,医反之下阳邪陷入太阴,太阴阴中之至阴,职主输出,阳邪陷入,功能失职,腐秽气滞不行,故腹满时痛。仲景因表邪未解,阳邪已陷太阴,故制此方,倍芍药以益脾,调中缓急,除腹满之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方药】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化裁之方,本阳邪陷入太阴,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邪外出,倍芍药以调和太阴,以阴和阳,缓急止痛。
临床中凡属太阴阴阳不和,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投以此方加味治之。举案如下。
吴某某 男 35 成都纺织厂
1975 年 2 月 19 日,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七公分,目前胃胀痛、腰痛、右脇痛,纳差,解黑大便,查大便隐血++,脉浮缓,苔白腻。
【辨证】太阴湿邪阻滞,气机不畅。
【治宜】调中缓急祛湿行气。
【方药】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苍术10g 厚朴15g 法夏15g 人参10g。二付。
1975 年 2 月 24 日,全面转好。原方二付。
1975 年 2 月 27 日,查大便已无隐血,诸证悉愈,纳增,精神好转。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体弱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加以湿邪停滞,脾喜燥恶湿,自身阳气虚弱,更受湿邪困扰,功能进一步运转失职,故腹满而痛,气滞不行,影响右脇,腰部亦痛,方中除桂枝倍白芍汤以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外,更投入苍术祛湿,并投入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专治脾虚腹满之方合并治之,疗效更捷。
郭某某 女 61 家住致民路
1975 年 3 月 14 日,胃脘胀痛,头痛,脉沉,苔白。
【辨证】太阴运化失职兼气逆。
【治宜】调和脾胃兼降逆气。
【方药】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厚朴1.0g 陈皮10g。二付。
1975 年 3 月 17 日,头痛愈,胃脘胀痛好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由于脾阳虚弱,陷入太阴,阴阳不调,运化失职,浊阴壅塞故胀满而痛,头痛无感冒症状则属内伤头痛,三阳头痛部位各于相同,太阴、少阴无头痛,厥阴头痛在头顶,此头痛势必在前额,前额地界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太阴受浊阴壅滞,气机不降,返而上逆,故头痛,方中用桂枝倍芍药汤调和阴阳,缓急止痛,加厚朴、陈皮降逆气,以止头痛。
李某某 女 82 住安顺桥街
1975 年 2 月 19 日,因家务不顺而呕气,致使胃痛、咽干、小腹灼热。
脉:右关微玄,左寸大无力余沉,苔薄白。
【辨证】呕气伤肝,肝气犯胃,脾胃不和兼伤阴。
【治宜】调和脾胃兼养阴。
【方药】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花粉12g。二付。
1975 年 2 月 21 日,咽干愈,小腹灼热愈,胃痛好转。原方去花粉。二付。
【分析】患者因呕气伤肝,肝气犯胃,脾胃不和故胃痛,三阴经络上咽喉,三阴经绕小腹,太阴、厥阳气机阻滞,郁而生热,热则伤阴,故咽干少腹化热,方用桂枝汤倍白芍,调和阴阳,缓急止痛,再加花粉,因花粉养阴、清热而且通络,花粉即栝萋根,根善于走窜,故善于通经络,因而咽干及小腹灼热均愈。
张某某 女 成都机械修理厂
1975 年 4 月 18 日,胃脘痞满而痛,呃气,脉沉微弦,苔腻。
【辨证】太阴湿滞气阻邪犯厥阴。
【治宜】调和太阴兼除湿理气疏肝。
【方药】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苍术10g 木香10g 吴茱萸6g 党参10g 厚朴10g。二付。
1975 年 4 月 21 日,胃痛愈,痞满好转。原方二付。
1975 年 4 月 23 日,胃脘胀满痛基本愈,呃气愈。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素体阳虚,湿邪壅滞,气机不畅,故胃脘痞满,不通则痛,脾湿犯木,肝气不舒故呃气,方用桂枝倍白芍汤调和阴阳缓急止痛,用平胃散加木香祛湿行气,吴茱萸温肝疏木,党参扶正,肝气疏呃气自消。
本证腹满时痛的主要病机是太阳病误用下法,伤及脾脏,造成脾家经脉气血阴阳不调而致,脾气不和,气机壅滞则腹满,脾家血脉不和,络脉瘀阻,经脉拘急则腹痛,本证虽与太阴病于证都见腹满时痛,但后者病机重在脾阳不足,寒湿内盛,除腹满时痛外,或见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证。
《伤寒准纯》:妇人伤寒中风、自汗头痛,项背强,发热恶寒,脉浮缓,恐热入血室,故倍加白芍汤即桂枝加芍药汤。《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脉浮,或恶寒、或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方舆𫐐》:其人宿有溏泄痼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满痛者,此方为之主剂。假令固有宿食而腹痛,吐泻之后,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为也,盖桂枝加芍药,不仅治痢毒,止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类,皆由固有之毒也,此方主之。
有太阴阳明同病,脾阳不振与胃肠积滞并存者病变转归不一,大致有三:1、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说明太阴与阳明同病,重点在太阴,太阴病则运化失职,病情转变与否,当观察小便,若小便不利,则湿无出路,而困顿脾阳,影响肝胆疏泄,可致发黄,小便利者脾阳恢复,故不发黄。2、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运化正常,原有湿邪和积滞自行下利而解。此下利是随脾阳恢复的自然转归湿邪去积尽,则下利自止,这就称之“脾家实,腐秽当去”。3、若太阴阳复太过,则病从燥化,燥热与积滞相合,因而演变为阳明病,出现不大便或腹满痛等症。可见太阴病辨证应以脾阳恢复与否,及恢复到何种程度而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