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曾荣修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上篇,本方是为喘家有表邪者而设,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下之,邪陷胸中,不下利,微喘,喘是未入于胃,表仍不解,或素有喘症而新感太阳风邪,而致喘者,故设此方两解之。

  【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厚朴10g 杏仁10g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而成。桂枝汤汤是解肌散邪之常用方,加杏仁宣肺降逆,厚朴下气消痰,合之共奏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之效。临床中凡属表虚范畴而变证各异的喘症,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

  唐某某 男 48 成都织巾厂

  1975 年 4 月 22 日,病者患有气管炎,肺气肿多年,病情比较平稳,近日感受风邪,头痛,全身酸软无力,微恶寒、咳嗽、气喘、微汗出,脉缓,苔白。

  【辨证】太阳表虚兼咳喘。

  【治宜】驱风散邪兼平喘止咳。

  【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厚朴10g 杏仁10g。二付。

  1975 年 4 月 25 日,诸症大减,微咳。原方二付。

  银某某 男 50 医院行政办公室

  1972 年 10 月 25 日,咳喘 10 余年,时发时愈,咳吐白色粘痰,心悸气喘,夜难平卧,容易出汗,纳少神疲、腰背酸痛、鼻塞而流清涕。脉浮缓,苔微腻。

  【辩证】太阳阳明表虚兼咳喘。

  【治宜】只解太阳阳明风邪兼止咳平喘。

  【方药】葛根2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厚朴10g 杏仁10g。二付。

  1972 年 10 月 28 日,鼻已不塞清涕止,咳喘减轻。

  【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厚朴10g 杏仁10g。二付。

  1972 年 11 月 12 日,诸症大减。改用黄耆建中汤加味。

  黄耆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厚朴10g 杏仁10g 炒麦芽10g(代替贻糖) 嘱多服,该病员咳喘大减,更难感冒。

  曾某某 男 60 金泉街 50 号

  1987 年 9 月 5 日,平时有气管炎,肺气肿,晨起痰多,故咳嗽吐痰,痰净则咳止,近日轻微感冒,引发咳嗽,尚未治疗,又胆囊炎发著,心痛彻背,痛则沫痰、气短而喘,脉浮虚,苔薄白。

  【辨证】中气虚所致咳喘。

  【治宜】补中气兼治咳喘。

  【方药】黄耆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灸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炒麦芽10g(代贻糖) 厚朴10g 杏仁10g。三付。

  1987 年 9 月 12 日,咳愈痰止,气短愈喘停。

  【分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为喘家兼有表虚风邪未解者而设,或素有喘症,而兼有太阳病表实无汗而喘者,此汤则不当用。麻黄汤是太阳病表实无汗而喘者的主方。脉象也各自不同,桂枝汤证,脉浮缓,兼有头项强痛,恶风汗出,若喘者,则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治之;麻黄汤证的脉像是浮紧兼有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素有水饮咳喘而兼有伤寒表实,则有小青龙汤主之。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

  【原文】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郤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小青龙汤方药:麻黄、白芍、干姜、灸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细辛。

  其他因太阳失治误治而变证致邪热壅肺而咳喘者,则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至于本文其病机由于太阳病误下而喘,表证未解而设,故表证应符合桂枝汤而兼喘者方为适宜,若病人虽为外感风寒而致喘,或新邪引动宿喘,但证见脉紧无汗,或内有水饮,或邪已化热,均非本方所宜。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原文指出共二条:

  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2、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18)。

  以上两条虽皆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但病机不同,一为太阳病下之后微喘(43),一为喘家新感(18)。

  (43)条之喘是新喘,下之后,表未解,兼有微喘,为表里兼治之法。

  (18)条之喘,宿喘也,本方在此主要不在治喘,而是治太阳中风,兼治宿疾。

  本证的辨证关键:①风寒表虚证兼咳喘为宜,必见汗出恶风,并以此区别于麻黄汤证的表实无汗而喘。②苔见薄白,脉见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本方的应用必具桂枝汤证而兼喘息者,若病人虽为外感风寒而致喘,或新邪引动宿喘,但证见脉紧无汗,或内有水饮或邪已化热,均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