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平脉法上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1.1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译文]问:通过诊脉,为什么就能知道身体中的气血脏腑是否有问题呢?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①“欲知病变”:湘古本亦有,会通本、白云阁本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版本也无,桂本因后来的不同整理者不同也会稍有不同,后面注解以2006年民间中医网整理桂本为主。

  [译文]老师说: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由于失血过多),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气血的盛衰:气尤其是阳气足则脉有力,血足则脉充盈。反之则脉微,脉细。

  (2)气血的通畅:气滞——弦脉,血瘀——涩脉

  (3)邪气的性质和多少:病理脉象与邪气的多少、邪气的性质等有关。例如:风邪脉浮,寒邪脉紧、脉迟,湿邪脉濡、脉细,热邪脉数、脉洪。

注解:《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动脉为经,静脉为络。」此脉谓动脉也。气谓荣卫也。荣为经气,行于脉中,卫为络气,行于脉外。脏,五脏也。腑,六腑也。诊,视验也。脏腑者,气血之本源。气血者,脉之充也。脉之阴阳,谓尺寸浮沉也。脉阴阳俱盛,轻重按之皆有力也。脉阴阳俱衰,沉分、浮分皆无力也。脉强,浮沉皆实,大而长也。脉滑,往来前却流利也。脉微,极细而软也。脉涩,往来难也。脉缓,一息四至也。脉平,三脉大小、迟速相应齐等也。脉乱,乍疏乍数也。脉绝,按之不至也。阳,热盛也。迫,逼也,驱也。数,疾也。脉数,一息六至也。阴,寒盛也。阻,隔也,止也。迟,慢也。脉迟,一息三至也。感,触也。邪,不正之气也。扰,乱也。动,不安也。变化,改易也。揣,扪而察之也。本,谓脉也。体,四肢也。躬,身也。相,视也。遁,逃也。情,实也。此节言气血为人生身之本,气血失其和平则为病。脉者,气血之所聚会。故诊脉可以知人气血之盛衰强弱、脏腑之虚实寒热、疾病之生死吉凶,为一篇之纲领也。

1.2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译文]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势必产生影响,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象弦,秋天脉象浮,冬天脉象沉,夏天脉象洪。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并且,人一生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的快,或见脉搏跳的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师答:你所问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①“肖”:湘古本作“效”。②此处桂本应为“百刻”:会通本、白云阁本作“二刻”;湘古本同桂本。古人用装水的漏壶来计时,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似应以“百刻”为正。③“牢坚”:白云阁本作“紧弦”;湘古本同桂本。④“动则为痛,数则热烦”:白云阁本作“动弦为痛,数洪热烦”;湘古本同桂本。⑤“太”:广西 60 本作“大”,80 本作“太”,白云阁本作“大”,会通本作“太”。⑥“其”:白云阁本会通本作“邪”;湘古本同桂本。⑦“脏腑”:广西 60 本作“腑臟”,白云阁本作“府藏”。

  [译文]所以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二刻,则循环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脉,就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如果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假如脉与病症不相对应,必须了解变化的根源。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因此,必须审查病在表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查推断脏腑的盛衰。如果掌握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后,以传给有知识的人。
注解:

 三部者,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也。上部为阳,下部为阴。相,交也。乘,因也。

 《素问》痺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出息为呼,入息为吸。上下,谓气息升降。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之间,脾受于中也。一呼一吸为一息。布,分散也。

 《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肖,似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钩即洪也。营即沉也。察色,察五脏之色也。肝青、心赤、肺白、肾黑、脾黄,各以其色合乎脏也。观脉,观五脏之脉也。肝弦、心洪、肺浮、肾沉、脾缓,各以其脉主乎脏也。参差不齐,貌乖背异也。错,不合也。辄,每事即然之词。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应万物者。意者,心之所之也。令,使也。

 《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灵枢》荣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五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在脉中,卫在脉外,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衡,称也。铨,称量之也。十分黍之重为铢。一黍之广为分。」

 《灵枢》五十营篇:「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合今钟表时计,二十八分四十八秒,日行七度十二分,复反也。

 《难经》:「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为五脏六腑之终始,生死吉凶皆可决之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干,犯也。风为阳邪,乘虚而中人,故脉浮虚。浮者,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也。寒为阴邪,伤人则血凝泣,故脉紧弦。紧者如转索无常;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沉者按至筋骨乃得,如石投水也。潜,伏藏也。水畜,水积为饮也。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急,疾也。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胁下拘急而痛,或绕脐痛为寒疝,故曰:「动弦为痛。」阳盛则热,故脉数洪。烦者,头热而闷也。缘,因也。奸,犯也,乱也。消息,以意斟酌之也。料,计也。度,称量之也。

 成无己曰:「脉与病不相应者,必缘传变之所致。三部以候五脏之气,随部察其虚实焉。太过不及之脉,皆有邪气干于正气,审看在表在里,入腑入脏,随其所舍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