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译文]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译文]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阴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阴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译文]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
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译文]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阴阳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译文]老师说:寸脉下不及关,是阳绝于上;尺脉上不达关,是阴绝于下,这都是不治之候,必死无疑。如果要预测病人的死期,可以根据月令季节与疾病相克的规律来推算。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译文]浮脉在寸部的,病在表;浮脉在尺部的,是病在里;假如在鱼际处摸到濡脉,是寸上寸,是宗气外泄;只能在尺部摸到脉,是肾不藏精,是孤阴无阳之候;如果脉乍高乍卑,乍升乍坠,是阴阳之气错乱,五脏之气严重不平衡,很难治疗。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译文]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所以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所以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所以身体强壮无病。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译文]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邪就会伤卫气,寒邪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译文]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抟,则外寒束其内热,故洒淅恶寒。(就是怕冷)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译文]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译文]老师说: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译文]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译文]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译文]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