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平脉法上(9)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译文]老师说: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欲驱邪外出,势必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老师说: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译文]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译文]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是邪气也已衰,此时,只要阴阳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译文]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译文]老师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作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译文]病六七天,手足三部脉皆至,烦燥而口噤不能言,躁扰不安的,是邪气盛,此未欲解。如果三部脉皆至,脉和,其人不烦,目黄,为正气胜,此欲解。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译文]老师说:伏气这种病,必须时时留意观察,注意及时发现病人,以便尽早治疗。假如过去确有邪气内伏,就应该及早诊查。如果脉象微弱的,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剧烈,好像创伤一样,这不是喉痹证。病人说:咽喉的确疼痛。虽然如此,现在可以用下法。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译文]老师说:假如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证之见症,表证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证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