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勿虚虚,勿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有人问道:高明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没有发病的脏腑,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是因为疾病可以传变的缘故,例如诊察到肝脏病症,根据五行相乘规律,就知道肝病可以传脾,治疗的时候应当首先调补脾土,但一年四季脾气都很旺盛的时候,那就不需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懂得这种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理解必须先调补脾土的道理,而只单纯地治疗肝病。对于肝虚证的治疗,可采用酸味药物补益,焦苦的药物协助,还要用甘味药物来调和。五味各有归经,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因为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肾气虚弱则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下焦,水不上行抑制心火,心火旺盛则伤肺,肺脏被伤,其气虚弱,肺虚不能制约肝,则肝气旺盛,从而肝病就可自行痊愈。这就是治肝需要补脾的奥妙所在。治疗肝虚证则用此法,实证就不能用了。医经上说:“治疗虚证用泻法,就会使虚证更虚,治疗实证用补法,就会使实证更实,正确的治法,必须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肝病当按虚实分治,其他脏腑的病症均可仿照此种方法治疗。”
【倪海厦】肝虚补用酸,如肝胆寒湿,用苦温化湿的乌梅丸;肝虚助用焦苦,如肝寒胃寒吐酸水,吴茱萸汤证;肝虚益用甘,小建中汤证。肝胆湿热干呕吐苦水用小柴胡汤。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chè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于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多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人体禀受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凭借自然界气候而生长。自然界气候固然能够化生万物,但亦能伤害万物,犹如水能浮舟,也可覆舟。只要五脏真气充实,营卫通畅,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若受到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伤害人体,就可以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一切疾病的致病原因和途径,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经络先感受邪气,然后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外邪侵袭皮肤,影响四肢、九窍的血脉正常运行而引起疾病,这是外因;三是:由于房室不节,金刃虫兽所致的伤害,这是不内外因。用这种方法归纳,则发病的原因便可囊括无遗了。假使人们平时善于摄生保养,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不让外邪侵犯人体经络,便能保持健康。如有不慎,感受外邪,应在外邪刚侵犯到经络,尚未内传到脏腑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治疗;当四肢刚感到沉重不适的时候,立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炙、膏摩等治疗方法,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同时注意不触犯国家法令,避免禽兽伤害,做到房事有节、衣着、饮食冷热适中、五味调和,不使形体虚损。这样,病邪就没有机会侵犯人体腠理。所谓腠,即指皮肤的毛窍,是人体三焦元真之气的通路,为血气所灌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二者均为御邪护正的屏障。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问:病人的气色反映在面部,怎样根据病人的不同气色来辨别疾病呢?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老师回答说:印堂处出现青色,又有腹中疼痛,如果再见到极度怕冷的现象,就是危重症候;印堂处颜色变得微黑的,为水液内停;面部颜色发黄,为寒多内停胸膈;面部呈现白色,为失血所致;假使面部出现微红如妆之色,而又不在严热的夏季,多为虚阳浮越于上,阴阳离决的死证;若两眼直视,转动不灵活,为严重的痉病,属不治之证。又面色发青主痛证;面色发黑为肾劳;面色红赤主风热;面色发黄,多有大便困难;面部浮肿,颜色鲜明光亮的,为水饮内停之证。
【倪海厦】两眉中间叫鼻头、印堂;两眼中间叫山根。
印堂处的颜色:1.印堂色青是肠胃里寒,肚子疼,可用小建中汤;2.印堂色黑有水气,尿毒症,水肿,整个面部都是黑色;3.印堂色白,失血过多;4.印堂色黄胸上有寒,脾脏肿;或者将要发横财;5.印堂色微红,心脏有问题,意外,桃花运;6.心梗:左眼内侧有粗大红血丝。
师曰: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老师说:病人安静无语声,常突然惊叫的,多属于关节疼痛的病症(附子汤证);说话的声音低微而不清澈的,则多为痰湿阻遏于胸膈之间,气机壅塞的病症(小陷胸汤证);说话的声音细小而呻吟不断的,是头痛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老师说:病人呼吸的时候摇动两肩的,是邪气壅塞胸间(十枣汤证);呼吸的时候引动肺气升而不降的,则为咳嗽(小青龙汤或大青龙汤证);病人张口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的,这是肺痿病,常伴咳嗽,吐涎沫。(西医称肺萎缩,射干麻黄汤证)
师曰:吸而微数者,其病在中焦,实也,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可治也。
老师说:病人吸气比较短促,这是病邪阻塞中焦,气不能下降之故,为实证,应当服泻下药则病愈;假如吸气短促属于虚证的,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其病难治。病在上焦心肺的,则吸气短促而困难的;病在下焦肝肾的,肾失摄纳而吸气深长,都属难治的病。如果呼吸困难伴有全身动摇不止的,为元气大亏,形气不能相保,为不治之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也,色脉非时,法皆当病。
老师说:两手的六部脉象随着五脏所旺的季节而发生变动,并且面部颜色也随之有所变化,即色、脉、四时相应一致。例如春季肝旺的时候,面色青、脉象弦属正常无病,其它季节应表现的颜色是夏赤、秋白、冬黑。如果在春季肝旺不见青色而反见白色,脉反见毛脉,这些都不是肝旺的季节应有的颜色与脉象,即为非其时色脉,都会发生疾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问:自然界的时令和气候,一般来说是相应的。有时时令没有到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已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没有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当去不去,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又太过,所谓“春行夏令”,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犹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老师回答说:“冬至节气以后的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初生,天气温暖和煦。如果冬至后没有到甲子日,而气候已经变暖,这就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的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象盛夏五六月那样炎热,这是时令到,而温热气候来得过分剧烈。”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问:医经上说:厥阳独行如何解释?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老师回答说:这是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阳无阴,有升无降,孤阳上逆,所以称谓厥阳。
【倪海厦】曹颖甫说“昔人有甘温清大热之法”,就外表显现的都是阳证,事实上是因为人体内的阴严重不足,才看到了纯阳证,所以需要补阴血养阴才是正法。如果此时用了寒凉的药,一下去人就死掉了。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问道: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血实,滑脉主气实。血实与气实相互搏结,血气病邪入脏,则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病邪入腑,邪有出路,故病轻易愈,预后良好,这叫卒厥病。入脏、入腑应该怎样来区别呢?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老师回答说:突然昏倒后,病人口唇呈现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高血压脑溢血);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这是入腑的表现,病轻易愈。
【倪海厦】高血压脑溢血原理:1.血走血管内;2.气走血管外的三焦网膜上,如果血太过充满,一下子就破裂。这个血入脑就是脑溢血,此时嘴唇发青,身体冷(不治);如果这个血入三焦进入消化系统,汗自出,可救。血压高,是因为血里边缺水。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问:有的病人脉搏一时不通,乍伏不见,就预后来说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老师回答说:不仅仅脉脱这种病症预后是这样,其它各种病也是这样的。比如浸淫疮这种皮肤病,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若疮从口向四肢发展的,其趋势为由内向外,病可以很快治愈;若疮始于四肢,然后逐渐向口蔓延,其趋势由外向内,则病不易治愈。总而言之,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病由内传外的易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问道:阳病有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
师曰:头项痛,腰脊臂脚掣痛。
老师回答说:包括头项痛,腰脊臂脚抽掣疼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
阴病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痛、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六腑病各有十八,合为一百八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gǔ)饪(rèn)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老师回答说:有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三十六种;人又有六腑,各有三十六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都不包括在内。清邪多留在上部;浊邪多留在人的下部,大邪多伤人的体表,小邪多侵害人体之里;饮食不节从口而入,这是食积为病。(其它版本“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为一百八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问道:对于急症,有的先治里证,有的先治表证,这是为什么呢?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老师回答说:疾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疗后,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这时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应当立即救治在里衰微之阳气,服药后,病人仍有身体疼痛的表证者,如果大便自行恢复正常,应赶快治表。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病人患有难治的慢性病,现又得了新感之疾,治疗方法应该是先治新病,然后治疗慢性病。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老师说:五脏的疾病,能够得到适合病情需要的饮食、居住场所,病就可以好;同样,五脏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欢的、厌恶的饮食、居处,疾病就会加重。假使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爱吃的食物,食后会助长病邪,引起发热。
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仿此。
大凡治疗各种在里属实的病症,都应当视其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譬如口渴,属阴虚内热与水邪互结的,应该给予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而热除,口渴随之而解。其他类似的病症也可依照这个例子进行治疗。
夫病者手足寒,上气脚缩,此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不禁,手足不仁者,此五脏之气绝于内也。内外气绝者,死不治。
【倪海厦】五脏喜恶:正常情况下五脏恶的是跟自己属性相同的。例如心脏本身是很热的脏(火),正常情况下,恶热喜寒,这是无病状态,即是有病也好治;如果恶寒喜热,就是有病状态,也不好治。再比如肝木,本来是寒脏,正常情况下喜热恶寒,是无病状态;如果恶热,就是有病状态且难治。再比如脾土,本身是湿脏,正常情况下喜燥恶湿;如果太湿,则是有病且难治。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为腹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或为淋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者,必痔。
老师说:热邪在上焦,就会因为咳嗽日久而成为肺痿;热邪在中焦,就会导致大便坚硬;热邪在下焦,就会出现尿血,亦可导致小便淋涩疼痛或大便秘结不通。大肠有寒,大便稀溏如鸭粪一样;大肠有热,则大便解出脓血粘滞腥臭;小肠有寒,病人肛门重坠而便血;小肠有热,一定会发生痔疮。
【倪海厦】关于肠道有寒热的病变。1.大肠有寒则溏泻,有热则大便难、硬、臭;2.小肠有寒则里急后重便脓血,拉完还想拉,拉又拉不出来,有拉不净的感觉。有热则得痔疮,湿热下注。
问曰:三焦竭,何谓也?
问: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机能衰退,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曰:上焦受中焦之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气,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遗溺失便。
老师回答说:上焦禀受中焦之气,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出现嗳气,所以上焦心肺机能衰退的人,出现嗳出食气的中焦脾胃症状;下焦脏腑功能衰退,就会出现遗尿或大便失禁,这是由于下焦之气不和,不能自己约制的缘故,不须要治疗,日久自会痊愈。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䅽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处;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转展移痛;䅽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为䅽气。诸积之脉,沉细附骨。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者,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出下关,积在少腹。在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左右俱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问:病有积、有聚、有聚气的,应该如何区别?老师回答说:积是五脏之病,始终固定不移;聚是六腑之病,发作有一定时间,痛处不固定,常游走移动,可以治疗;聚气病,胁下疼痛,用手按之病可缓解,但是还可以复发。各种积病的诊脉大法是:脉象沉细,好象附著在骨上的,这就是积病。寸口脉象沉细的,则积病在胸中;脉象沉细而微出寸口之上的,则积在喉中;关部脉沉细的,是积在脐旁;沉细的脉象出于关上的,是积在心下;沉细脉在关下尺部的,其积在少腹。尺中的脉象沉细的,其积在气冲;沉细的脉象出现在左手,是积在身体的左边;沉细的脉象出现在右手,其积在身体右边;两手的脉均见沉细的脉象的,其积在中央。
【倪海厦】附骨脉,是癌症脉象,重按到骨边才可以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