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湿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译文]湿气造成的疾病,内外上下,四外流窜,随邪变化,病症各不相同,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焦,主要是由雾露引起的,头痛,脖子僵硬,两侧额头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治。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译文]湿气在下焦,主要是由于冷水引起,从腰以下沉重,两脚浮肿,脉沉而涩的,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治。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抟(抟tuán,是抟的简体字,捏聚成团状,如和面动作),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译文]湿气在外,和风邪相抟,流传于经络之中,骨节烦疼,喜欢躺着不想吃饭,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微发汗,让风和湿都退去;如果怕冷,身体疼痛,四肢僵硬不灵活,脉浮而细紧,这是寒气入侵,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等)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抟,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抟,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译文]湿气在体内与脾相抟,发病后腹中胀满;胃受寒后相互斗争,变为腹泄。腹中胀满宜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治疗;腹泄宜用理中汤治疗;若向上焦发展就会影响到肺,成为肺寒,宜用小青龙汤治疗;如果向下发展就会影响到肾,成为小便淋沥不尽,宜用五苓散治疗;湿邪流于肌肉的,身体会发黄浮肿,可以用麻黄茯苓汤治疗;如果湿邪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互作用就会发痈脓;本来就脾胃虚寒的,湿气久留,两者相互影响,发病为水饮,与燥相抟发为痰饮,按水饮病治疗。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脾脏有湿,腹部胀满)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寒湿在肌肉,黄肿)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脾胃寒湿,腹泻)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肺部寒湿,咳喘;肾炎、肾积水)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肾脏寒湿,小便不利)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 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厉害,脉象沉细的,这叫湿痹,湿痹的症候表现,多有小便不通畅,大便溏泄。治法应该利小便(可用五苓散、真武汤)。

【倪海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因为湿渗入三焦油网,影响脾脏,三焦油网里面都是湿,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被湿堵住,故小便不利,湿渗入大肠,造成大便拉稀、溏泻。

湿的来源:1.天气太热,汗出后突然进入冷的空间,汗未透发;2.劳力之人,身体很热的状态洗冷水澡或汗出当风,使汗水束缚在体内不能透发;3.工作在忽冷忽热的环境。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周身疼痛、发热、肌肤发黄、色如烟熏的,这是湿邪久郁化热、湿热郁遏之候。

【倪海厦】这个黄是阴黄,因为热要通过三焦水道散出去,现被湿阻碍,热散不出去,造成熏黄,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法治疗这种阴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阳被遏之证,治当温阳化湿解表,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势必损伤正气,导致阳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证。

【倪海厦】这里的但头汗出是因为中焦有湿。湿家感冒时,只开感冒药不会好,需要同时去湿才行。湿热之人感冒用感冒药+去湿+去热,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寒湿之人感冒用感冒药+去湿的茯苓白术,如葛根汤+茯苓白术。否则感冒不会好。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久患湿病的人,如果误用攻下,出现额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病情险恶;如果出现腹泻不停止的,为脾阳衰竭,也属危候。

【倪海厦】湿家不可以攻下,只可温阳利水来排湿,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当一个人被吊死时,在断气的那一刹那,小便大便会一起出来。小便出来叫脱阳,大便出来叫脱阴,大小便都出来叫阴阳两脱,见到这些症状时,表示病人已经死了。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周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则病可痊愈。但正遇到天阴下雨不止,医生说可以发汗,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因为发汗太过,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所以没有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风邪和湿邪才能同时解除。

注:去风湿,要掌握剂量,剂量以微微出汗最好,不可大汗淋漓;时间应该在晴天进行,不可在阴雨天。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气喘、头痛、鼻塞、心烦不安,如果病人脉象大,饮食正常的,这是胃肠调和无病,湿热郁滞在上所致,所以鼻塞。在治疗上,可用药塞入鼻孔里,就可痊愈。

【倪海厦】鼻炎专论。病人的湿在脑和鼻子的中间,就是眼睛额头之间,湿在这个地方就会产生鼻塞的现象。由于湿很黏腻,所以会把鼻子堵到,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呼吸。类似西医说的鼻窦炎、鼻蓄脓等。治疗方法:1.针刺迎香、百会、前顶、风池、肺俞、禾髎;2.外用鼻药;3.灸上星穴。

鼻塞方(寒湿在头部的鼻子里,鼻子不透气,鼻塞型鼻炎)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上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蒲灰,一说是蒲黄炭;另一说是大叶菖蒲烧灰;香蒲烧灰、蒲蒻烧灰也有之,但蒲黄炭之说较为靠谱)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宁的,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比较适宜,千万不可用火熏、温针等火攻的方法治疗

麻黄加术汤方(皮痒,牛皮癣皮痒,汗未透发的湿疹痒)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人周身疼痛,发热,午后增剧的,这叫风湿。风湿的成因,是汗出后感受风邪,或长期贪凉取冷所致。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日晡:bū,申时,下午3-5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病人,脉象浮,身体重滞,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倪海厦】汗出来代表表虚了,表虚了才会流汗,

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十八铢  黄芪一两

上四味,剉如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患外感伤寒病已有八九天,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不呕吐,口也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干结,小便通利的,可用白术附子汤治疗。

【倪海厦】白术附子汤,就是能够直接进入脾脏将里边的湿逼进三焦油网系统中,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脏里的湿,还有三焦中的湿和肌肉中的湿,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发出来,发出来的汗在皮肤表面都是黏黏的,这是真正的湿发出来了,好的津液还是慢慢会回流到身体肠胃里面来,肠子里面得到津液后,肠胃就开始蠕动,大便出来后,就不会那么硬了。这个方子是处理湿气重同时又大便很硬的经典处方。

桂枝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有表证+湿)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只有湿,无表证;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倪海厦】白术附子汤另有一个妙用:发脓急救用来拔脓,把身体里面的脓疮发出来到体表。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chè)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关节,出现疼痛难忍,四肢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触摸则疼痛加剧,汗出,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愿脱减衣服,或出现轻度水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方(痛风)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倪海厦】风湿关节炎与痛风

1.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肿大,疼而不红,鹤膝风):膝五针+内服白术附子汤;

2.痛风(风湿关节炎,红、肿、疼):开四关(双合谷+双太冲)+大杼(骨会)+脾俞+曲池+膝五针+内服甘草附子汤。

倪海厦关于附子剂量的确定方法

比如一个汤剂煮好后分成三碗,第一碗喝下去没有感觉,隔三个小时再喝第二碗还是没感觉,就代表药力没到。如果明天再喝,这是不行的,因为药力还停在那边,只是没有到而已,你必须要追击,那就再把第二碗喝下去,喝下去如果头昏就停药。如果喝到一半就开始麻,那一半时就停掉。如果喝完第二碗还没感觉,再等三个小时后还没感觉,你就让病人再喝第三碗。如果你停下来,到第二天再喝第三碗,等于重新再来一遍了。重来的时候,表示之前的病并没有进展。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一看喝下去病情却没有进展,第二天就更换处方,这就错了。服用有毒的汤药时,这个方法可以做为参考,一点一点加量,避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