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典型特征,是脉象浮、头项部位疼痛转动不柔和并且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怕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倪海厦】中风,被风吹中的意思,中风的发热,一般不是高热,温度不是很高。会流汗,水排出去了,所以不会肌肉酸痛。(桂枝汤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不管是否已经发热,出现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倪海厦】阴代表尺脉,阳代表寸脉;伤寒,被寒束表的意思,因为不会流汗,肌肉中的水排不出来,所以会肌肉酸痛,关节痛。(麻黄汤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chì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称为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法以后,热势更高,就称为风温。风温的证候,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常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言语困难。此时假如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则大小便失禁;假如误用火法,轻则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而手足抽掣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这就一误再误了。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瘛疭:手脚痉挛,口歪眼斜。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病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倪海厦】身体里边血量不足病人会发冷,如果血里边水不足病人会发热。恶寒:畏寒怕冷。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在太阳行经已经结束了。太阳病也有可能会传变,有可能传半表半里的少阳,也有可能传里的阳明,为了防止病情传变,这个时候及时针刺足阳明经,就可以使病情不会传变而痊愈。
【倪海厦】除了身体因素导致病情变化,情志因素,也会影响感冒的传经。例如正在感冒,如果被惊吓到,恐伤肾,病会传入少阴肾经;如果此时吵架生气,怒伤肝,又会传入厥阴经;此时吃抗生素,则会伤到心脏,传入心包经。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此时也是用药的好时机;第二天中午会感到很饿,说明病好了。)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等正气恢复,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
【倪海厦】辨别真寒假热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倪海厦】辨别真热假寒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臭味。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之且蒸蒸有热气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症,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覆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倪海厦】为什么设计这方子?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证,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很多黏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快用红枣补足。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得到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
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调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的作用。所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性」很热,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量,就会进入胸阳,胸是诸阳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可以加个十枚,让它甜一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 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
恶风:wùfēng,不喜欢被风吹,意思是风吹难受,怕风。阴弱:指素体虚弱之人。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见前)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部僵硬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同时有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症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倪海厦常用来治疗学生跑操汗出后的感冒,也治面瘫嘴歪眼斜;急性扁桃体炎+连翘金银花浮萍蝉蜕,少商、商阳放血,扁桃体点刺放血,针刺后溪+照海;颈椎病)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先以水一斗,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治颈椎病葛根90克以上效果好。)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边的一样。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倪海厦】张仲景误下辨证(几种误下的后果,也就是有表证不能用攻下法。要先解表,后攻里。)
1.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下利不止。(严重时可用四逆汤救之)
2.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利,就是大便很浓稠很臭,病往肠胃里面跑了。(变成葛芩连汤证)
3.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误攻下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4.表寒攻下后没有下利不止的,就是病邪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可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与之佳。
素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疗最好。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有可能是胃癌、胃溃疡,这种人不能用桂枝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倪海厦】有胸满,有心脏病的,都不能用白芍。因为白芍酸收,加速静脉血回流心脏,造成更胸满。
脉促:脉搏动数,时一止。跳的时候很快,突然没了,摸不到脉了,过一下又回来了。脉来急数又有不规则的间歇。因为动脉血离开心脏速度慢,而静脉血回流心脏速度快造成这个现象,所以要去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方(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促、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注:疟状:反复发作。身痒:用麻黄,开鬼门。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倪海厦】药服用后出现或烦、或闷、或眩、或惊惕、寒战等现象,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证引起之变病;二是服药而起的“瞑眩现象”。“药不瞑眩míngxuàn,厥疾弗瘳juéjífúchōu”,为正邪相争之现象,说明药证相合,很快就会好。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应给予白虎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即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倪海厦】阳明证分阳明经热和阳明腑热。阳明经热用白虎汤(如上消糖尿病,渴饮千杯不能止渴,用白虎加人参汤),阳明腑热用承气汤(如便秘狂燥)。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津液不足里虚之人感冒用此方;烦燥,半夜不睡,胡思乱想也可用之)
桂枝十八铢(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 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覆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刘渡舟注:苓芍术甘汤,是治疗“水郁阳抑”的方子,此病是水气郁结,阳气抑郁不畅所致。
唐容川云“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加重茯苓,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解散。”五苓散证是太阳气不外达,故用桂枝以宣散太阳之气,气达则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干、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可用来提升阳气,抗感冒用之;又名二神汤,止吐血神剂)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下肢静脉曲张+炮附子牛膝,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又名去杖汤;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四逆汤方(桂本中只有此方用的是炮附子,其它几个是生附子)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干、呕吐,甚至出现谵语等症,是什么原因呢?老师答: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汗多导致阴液亏虚,从而出现抽筋、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这些属于误治造成的坏病,应随脉证而治之。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桂枝汤证,发热但不属于潮热,出汗,咽干,氏睡不安,半夜反而安静的,适合用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治;如果出现口渴,烦躁,小便短赤,说糊话的,用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治。(桂枝汤在《辅行诀》中叫阳旦汤)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竹叶两把 石膏半斤(碎,绵裹) 黄芩三两 泽泻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