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问: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三种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么?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答:太阳阳明证,就是指脾约证,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证。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证,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证。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损伤津液,导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注:脾约,脾脏因为发汗太过,脾脏功能受到约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胃肠燥热实。(郑州石应轩注:胃家,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整个胃系统)(倪海厦:口渴、便秘是阳明病的主要症状)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阳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答:患太阳表证,如果发汗太过,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这就叫阳明病。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阳明病外在症候表现怎么样?答:是身体发热,自汗,不怕冷,反而怕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为什么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的症状也会自行停止,旋继出现自汗而怕热的症候表现。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问:怕冷为什么会自行停止呢?答:这是因为,阳明在方位上居于中央而隶属于土,就像万物归土一样,六经之邪,均可传入阳明,而很少再传入其他经,同时,阳明主燥土,邪传阳明,多从燥热而化。由于邪从燥化,燥热势必会很快显露于外,所以在阳明病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会出现短暂怕冷的症状,第二天就会自行停止,这就是阳明病的特征。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得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jīji)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患外感病,症见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如果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濈濈然:连绵不断,一阵接一阵的微汗出。)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外感病的第三天,阳明病的脉象为大,这是没有传经的特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病人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就不会发黄;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大便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患外感病,邪由其它经转属阳明的,病人就会出现不断汗出的症状。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感受风邪,症见口苦,咽干,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风,脉象浮缓的,不能攻下。如果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难以解出。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如果能够饮食的,示胃中有热,能够消化水谷,这就叫中风;如果不能饮食的,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水谷,这就叫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中寒证,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一定初出干硬,后见稀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