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手足濈然汗出:手心脚心有汗,胃中虚寒的时候会出现这个症状。一般手心汗多是脾阳虚,脚心汗多是肾阳虚。大便初硬后溏:寒湿太盛的一个特征,用甘草干姜汤或吴茱萸汤去里寒。水谷不别:胃里边太寒了,不会蠕动,喝进去的水不能气化,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于是水和谷物一起从大便排出来,这是胃寒)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xīxi)然如有热状,奄(yǎn)然发狂,濈(jī)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初起病时想进食,小便反而不通畅,大便正常,病人骨关节疼痛,身上好象皮毛覆盖一样有发热的感觉,忽然发狂的,这是水湿郁滞肌表的表现,如果全身畅汗而病解的,这是正与邪争,正能胜邪,邪随汗解的缘故,此时若见脉小的,疾病就会痊愈。

(翕翕然如有热状:轻微发热的样子;奄然发狂:突然发狂;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微汗出。水不胜谷气:脾脏功能尚可,胃的热量不足,这种情况不需治疗,慢慢就会好起来。)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下午3时到晚上9时之间。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中寒证,不能进食,如果误用苦寒药泻热,就会产生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泻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证。

(正常的时候,胃的蠕动频率和横膈膜的蠕动基本一致,吸气的时候横膈膜降下去正好顶到胃,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当寒凉的药把胃的蠕动频率降低后,导致一吸气横膈膜就反弹回来,就会一直在打嗝。轻度胃寒用吴茱萸汤,中度胃寒用理中汤,重度胃寒用茯苓四逆汤。)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象迟,饮食不能吃饱,如果饱食就会微感心烦、头目昏眩,小便必不通畅,腹部胀满,这是将要形成谷疸(黄疸)。用了泻下法治疗,而腹部胀满丝毫不减轻。究其原因,是因为病人脉迟,迟脉主寒,其证属寒湿内郁,所以攻下无效。

注: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胃中有寒,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不够,使食物消化不掉,撑在胃里边。腹满:因寒湿,故脾脏肿大。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本应当汗出多,却反而无汗,病人身痒好象虫在皮内爬行一样的,这是长期正气虚弱的缘故。(这个是桂枝加黄芪汤证)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若属实热证,应当汗多,现却反而无汗,并见小便通畅,是属阳明中寒证。病至二三日,出现呕吐、咳嗽、手足冷的,为寒邪上逆,一定会发头痛;如果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不冷的,为寒邪不上逆,就不会发头痛。

注:头痛:热气上冲引起的头痛是“阙上痛”,即印堂处痛;这里的头痛是寒引起的全头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头目昏眩,不怕冷,是属阳明中风证,所以能够饮食。如果出现咳嗽的,为热邪上攻,病人咽喉一定疼痛;如果不咳嗽的,则热邪不上攻,咽喉就不会疼痛。(这里是胃热+肺热引起的燥咳。)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𢙐(àonáo)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通畅,心中烦闷至极的,是阳明湿热内郁,一定会出现肌肤发黄。

【倪海厦】这个发黄可用 栀子豉汤治疗。三焦水道被堵(无汗小便不利),湿热逆行到肝胆里面,随着血液跑到全身造成黄色。(懊𢙐:烦闷)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误用火法治疗,火邪内迫,出现微微汗出,小便不通畅的,一定会出现肌肤发黄。

【倪海厦】这个发黄是因为体内没有津液了,所以无小便,可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脉象浮而紧的,主胃燥成实,所以一定会出现潮热定时发作;只见脉浮的,主邪热内盛、实邪未成,所以一定会出现自汗。(可用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