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口中干燥,但只想用水漱口,却不想吞咽下去的,这是热在血分的表现,一定会出现衄血。(阳明经热,白虎汤证)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来就有自汗出,医生又重复发汗,疾病虽然得以解除,但还微感心烦不舒适的,这一定是大便干结坚硬的缘故。大便之所以干燥,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津液,津液亏乏,肠中干燥所致。此时,应当询问病人一天解几次小便,如果原来为一天三四次,现在只有二次,就可以推知大便不久将要解出。究其原因,是因小便次数较原来减少,津液应当还于肠中,肠中津液势必增加,硬便得以濡润,则大便一定会很快解出。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腑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阳明证,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胃脘部痞满硬结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损伤脾胃而致腹泻(可用四逆汤救逆)。假如腹泻不停的,就有生命危险,假如腹泻停止的,疾病就会痊愈。
阳明证,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满脸通红,是胃中有热,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可用竹叶石膏汤)。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证。
【倪海厦】阳明证本来应该用攻下的方法,但阳明证有四种情况不能攻下:
1.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就是呕多,常常恶心呕吐的人,常常恶心呕酸人,酒客病的人不可以攻下,呕多代表病邪在少阳,在三焦,如果是呕家再进入阳明证,用大柴胡汤就可以了。
2.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鞕满就是心下痞,用泻心汤治疗。如果攻下肠胃就会伤到,泻心汤是寒热并结,肠胃里面发炎了,而不是燥屎堵到,攻下的时候,会把肠胃津液都攻出来,结果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如果下利不止就会死掉,下利停下来的,不会死。如果下利不止的可用四逆汤 救回来。
3. 阳明证,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宋本是“面合赤色”。面赤,脸红不可以攻发,脸色红代表胃气上冲,手掌红才是胃气好,如果手掌白白的,脸色红红的就不可以攻下。面含赤色,第一代表病在表,第二胃气快要没的时候,就是除中(回光返照),这时不可以攻下。
4.阳明中风,这阳明中风就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兼有少阳,不可以攻。
张仲景的意思是,必须是十足的阳明实证,方可攻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没有使用涌吐或泻下法治疗,外邪内入,化热化燥成实,而见心中烦躁不安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象实,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如果发潮热的,这是表证将要解除而里实已成,可以攻下里实;如果手足不断出汗的的,这是大便已经硬结的标志,用大承气汤主治。如果出汗较多,有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证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如果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不可用峻泻药攻下。
大承气汤方(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胀痛无屁的便秘;高烧且便秘)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