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脾家实:脾胃功能尚好的意思。)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倪治疗白血病基础方+生附子白术茯苓)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太阴病,大便反而硬,腹中胀满的,这是脾气不转所致,用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治疗;如果肚子不胀满,反而气短,用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治。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太阴病,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后又呕吐,这是因为原来有水饮在膈上,可以用半夏茯苓汤治疗。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太阴病,腹泻后,口渴,脉虚而微数者,这是伤了津液,可以用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来治疗。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太阴病,不腹泻也不呕吐,但就是腹部大而胀满,这是脾气实(脾肿大),用厚朴四物汤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