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想吐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水的确证。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复。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属于可治之证。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其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恢复之象,疾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灸太溪,倪注)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八九日传里而发阳明病,故一身手足热。由于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热在膀胱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宋版是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迫血妄行),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口鼻出,有的从耳朵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