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寒热错杂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倪海厦】消渴与糖尿病专论

消渴类似于今日的糖尿病,金匮要略中提到了两种消渴,我又增加了一种在这里,共有三种消渴,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的肺里面消渴的时候是渴饮千杯不能止渴,中消呢是胃,肠胃,饥,肚子很饿,那个吃一百碗饭,还是不能解饥,下消呢就是我们的桂附八味丸证,就是不能行房事,那上消诸位可以用白虎人参汤做加减。首先介绍消渴的成因是什么。在黄帝内经里面大家读过,三阳结,名消渴。什么叫做三阳结呢,胃太热,大肠过热。这个太热,胃里面太热,造成中焦呢,也跟着热,所以中焦热是冤枉的哦,这个小肠啊,这个中间的热,十二指肠啊,这个肝胆里面的热是冤枉的,这个热(胃)加上这个热(大肠)把中间这个热起来,这就叫做三阳结,消渴,这是黄帝内经来的。

第一种是上消糖尿病,口渴的很历害,水再多都无法止渴,只要人参白虎汤喝下去,几剂药之后血糖就恢复正常。

第二种是下消糖尿病,主要症状是阳不举,小便频数,桂附八味丸可以解决,需要吃个半年左右才会好。

第三种是中消糖尿病,饥食百碗不能解饥,因为脺肉(指胰脏)过热造成的。治疗中消消渴时,开处方要注意:第一,要让胃里面的蠕动缓下来,就是让胃火降下来;第二将大肠里的脏东西同时清出去,因为大肠里面本来就热,如果囤积了很多脏东西在里面,热散不掉又闷在里面,就会更热;第三要改变生活习惯,晚餐不要太晚,不要吃的太饱,并适当运动后再入睡。张仲景对于中消没有开立处方,其实我用的是泽兰丸并配合适当运动。药吃下去以后,胃火下降,同时可以通利大便,吃一点食物就饱,增加运动量,这样经过一段治疗也会治好。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厥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一般在1时至7时之间。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虚寒证,出现口渴想要喝水时,是阴寒邪去、阳气回复之象,可以给病人喝少量汤水,就可痊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凡属虚寒厥逆证,不能用攻下药治疗,凡是身体虚弱的,也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病,先出现四肢厥冷,以后转为发热的,为阴去阳复之象,此时,虽有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转为四肢厥冷的,为阴进阳退,就会再出现腹泻。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病,开始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及腹泻反有九天。凡是四肢厥冷而腹泻的,一般为阳衰阴盛,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够饮食,恐怕是中气败绝的除中证。此时,可给病人吃一些面条之类的食物以作试探。如果吃后突然发热而又猝然退去的,是除中证;如果吃后不出现这种发热的,可以断定胃气仍然存在,其能食是阳复的表现,就一定会痊愈。第二天进行诊察,病人发热继续存在,可以推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先发热六天,其后四肢厥冷九天,再发热三天,与原先发热的六天相加,也是九天,与四肢厥冷的日期相等,所以预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三天后再进行诊查,如果出现脉数不除、发热不退的,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有余,一定会产生疮痈脓疡的变证。

伤寒六七日,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外感病,脉迟已经六七天了,却反而用黄芩汤清除其热。脉迟主寒,其证属虚寒,现在却反而用黄芩汤清热,必使阴寒更甚,腹中应该更加寒冷,照理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却反而食欲亢盛能够进食,这就是除中,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