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辨痉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张仲景Ctrl+D 收藏本站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恶寒者,若脉沉迟,名刚痉。

太阳病,症见发热,无汗,而且怕冷,并有颈项转侧不利等症状的,称为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柔痉。

症见发热,汗出,反而不怕冷,并见筋脉拘急的,属于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病人具有太阳病的症状,发热而脉象沉细的,此为正气不足,正虚邪气盛实的痉病,较难治疗。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人具有太阳病的脉证,发汗过多,损伤津液,可导致痉病。(痉病症状是抽筋,角弓反张)

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太阳中风表虚证,治疗应当调和营卫,若误用攻下法,损伤津液,可致痉病;如果再用汗法发其汗,竭其津液,筋脉失养而拘挛。

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流血、流脓的病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误用汗法伤其津液,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病人身上发热足部发凉,颈项强急,畏寒,有时头部烘热,面部及眼睛发红,头部动摇不停,突然出现牙关咬紧不开、背部强直、角张反张的,这就是痉病。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则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脉长大者,为欲解;其脉如故,及伏弦者,为未解。

如果用汗法发其汗,那么外寒与寒湿相合,侵袭人体,使卫气更虚,肌体更加怕冷。误汗后,脉象转为沉伏不利,如同蛇行一样。患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脉长大,这是病欲解的征象,脉象没有什么变化,出现伏弦者是病未解。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如果仅见沉伏而弦的脉象,这是痉病未解。

痉病,有灸疮者,难治。

患痉病的人同时又有灸疮的,治疗比较困难。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患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汗自出,恶风等症状具备,同时又出现项背强直,俯仰不能自如,脉象反见沉而迟,这是属于痉病,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注:强几几(qiang ji ji,南阳方言)然,身体强直不柔和的样子。

栝蒌桂枝汤方(脑膜炎有汗时)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

病人具备太阳病的脉证,没有汗,小便反而少,自觉有气上冲胸部,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这是将要发生刚痉的先兆,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脑膜炎无汗时;腰肌劳损、腰酸痛+苍术炮附子;少阴太阴合病)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进一升,得汗停后服。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痉病,津液很不足,病邪也很强,入厥阴了,病人脉弦,又是怕冷又是出大汗,一会烧一会不烧,嘴唇青青的,眼睛都凹下去了,抽搐得很历害,就是传说中的小儿麻痹症。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

痉病,本来是太阳证,如果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是传经转成阳明病了,适合用承气汤类治疗。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介齿,宜大承气汤。

刚痉的临床表现是:胸部胀满,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不能平卧在床,下肢挛急,牙齿相磨有声音,可斟酌给与大承气汤治疗。(阳明区块的津液很不足,有点像羊癫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