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去冬诣南阳,恭谒医圣张仲景祠墓,心有所感,遂发愿搜罗仲师遗著,欲辑成全书,贡献医林。今春偶于南京书肆,购得浙江流通图书馆国医图书专号一二册,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荣卫论》一卷,均注“存天一阁钞本”字样。考此二书,其目见于《梁七录》及《宋史艺文志》,而《明志》及《清四库全书》总目皆未著录,知其遗佚已久。余心焉识之,遂怀往鄞阅钞之念,数月以来耿耿于中。
本月一日,始克启程,由京过沪,谬承海上同仁谢利恒、蒋文芳、盛心如、张赞臣、过鹤帆诸先生先后宴邀,隆情厚意,感激靡已,并拟在上海设立“建修南阳医圣祠享殿募捐委员会”,其好善乐义之热心,诚堪钦佩。同时得遇陆士谔、吴克潜、许半龙、朱鹤皋、陈漱庵、严苍山、章鹤年、黄宝忠、秦伯未及长沙易南坡诸先生会晤畅谈,藉抒积愫。
四夕乘轮,翌晨抵宁波,即往天一阁,适值修葺,尚未竣工,询诸守者,得悉该阁系明嘉靖时侍郎范钦字东明者所创建。旧日庋藏宋元明木板书籍数万卷,近年以来,范氏式微,将书卖去十之七八,现时所存无几。本县士绅以该阁为全国所知名,关系文献綦重,不忍任其散失,乃组织文献保管委员会,与范氏子孙之贤者,共同负担保管。笥藏重锁,非会同两方,不能启视。余闻之怅然,乃往访鄞邑医界硕望周岐隐先生。
因周君著有《伤寒汲古》、《精神病广义》,久已脍炙人口,为医林所重。余既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觌面若旧识,导余参观怡怡书屋。乃介弟采泉君之私塾,学生廿余,经史外授以科学常识,课本皆周君编印。其昆仲友恭行谊,殊堪矜式。留余午餐。同席者王宇高君,民十八曾为全国医药团体请愿宁波代表。吴涵秋君,四明武术名家。桂林罗哲初先生,通经术,能文章,精究医理,兼擅针灸,身逢世乱,以医自隐,寓鄞十余年,现为本县广济施医局主任。与余谈颇欢洽,云其家藏有古本《伤寒杂病论》钞本,较浏阳刘昆湘所得者多三分之一。邀余明日午餐可临伊庐一观,并介绍本地名宿数人与余会面,情意殷殷,余既感且喜。
饭后周君邀余游公园,至图书馆,乃检查天一阁藏书目录,并无“五藏荣卫论”、“疗妇人方”之目。不知浙江流通图书目录,何所据而云然。殊令人失望。然到此于无意中邂逅罗先生,得见古本《伤寒杂病论》,其书之隐显殆有数存焉。抑仲师之灵冥冥中有以感召耶?翌日午后,同周君至罗第,晤陈君诒先生,以所著《古本难经阐注校正》赠余一部。罗先生云:伊所藏古本《伤寒杂病论》全书十六卷,共计四册,此间只有首一册,余存桂林。
余披阅一过,其卷端序一篇,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春三月桂林左盛德撰,叙是书传授渊源颇详。云清道光时,左公随父宦游岭南,同僚有张公学正字绍祖者,仲景四十六世孙也。言仲景之书,当日稿本原有十三,王叔和所传者为第七次稿。伊家藏有第十二稿。历代珍藏未尝轻以示人。左公之父亟令左公师事之,乃克钞写一部。由是诵研,遂精于医。后旋桂林罗先生从之学,因得手钞其书。四十年来亦从未出以示人。虽与周先生交谊最挚,亦未曾寓目。今乃感余之诚,远来不易,特公开一览。
按浏阳刘昆湘民国初年,以母丧求葬地于江西山谷中,遇异人张隐君,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以授其宗人刘仲迈,壬申春湘省主席何公芸樵为之手写付印,始公于世。去秋周岐隐先生取古本与通行本比类互参,录其佚文佚方,订误各条,编成《伤寒汲古》三卷。今观罗先生之古本首册,较刘仲迈之《古本伤寒例》后多“杂病例”一篇(即“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篇”全文及“夫病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一条,“五藏风寒积聚篇”·“师曰热在上焦者”以下三条),“伤燥脉证并治”后有“伤风、寒病”二章。其余文字,亦有小异。罗先生言后三册六经篇后,无可与不与各条,而有金匮诸篇,则此本是较刘本为胜,盖举杂病而名书,则金匮诸篇实不可阙也。又左公序中云:仲师后裔,自晋后,迁徙不一,张绍祖之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居光州云。余因此书关系国医学术甚为重要。怂恿其亟公于世,并嘱周君促成其事。俾仲师佚文,不致湮没,则余此行为不虚矣。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八日记于普陀佛顶山。黄竹斋
注:此文录自竹斋医学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