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五章 阳明病下夺病势(4)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15、“阳明病,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此条与上条“明日又’以下相同,明日又乃“阳明病”三字之误,按山田正珍说:“明日又”三字当作“阳明病”,盖以阳字省文作阳,一讹为日,再讹为明日又。”此说甚合情理,若另作一条,则一条是可攻之脉,一条为不可攻之脉,甚合伤寒理法。如果说: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于理不通。试问:阳明潮热谵语脉滑疾,服大承气汤后,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既无此证亦无此理。微脉乃细甚无力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之象,是末稍循环趋于衰竭的情况。涩脉为血少气衰的脉征,是心脏排血量减少,血流缓慢,血管不充的情况。如果在阳明潮热谵语不大便中出现微涩之脉,表明正气已虚,有阴竭阳散之势,正气不耐一下,所以说不可与承气汤。
    1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此条是阳明病理,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阳明病因里热多汗,因汗出多结肠的强吸收而胃中燥,结肠干燥则结成燥屎,病理代谢物质滞留肠道,其毒素进入循环而引起脑证。此证或有腹满,如无腹满,调胃承气汤更适应。若一服得谵语止勿再服,过下伤阴。
    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本条辨燥屎,汗出谵语为结肠有燥屎的证候,其病理如上条。多汗、燥屎、谵语是递为原因的。凡结肠有燥屎则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能食、或腹硬满疼等。文中“此为风也”以下二十七字当刪。此后人注语误入正文。从形式到病理都与阳明病不合。“此为风也须下之”一句,风一般指掉眩或神经证状。这里是指谵语而言。谵语为风,须下之;不然,风如何下呢?“过经乃可下之”一句:既已汗出谵语有燥屎,何必再嘱过经乃可下呢?“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一句,既已谵语而更语言必乱是何等证?下之若早的结果是语言必乱,原因为表虚里实,如许废话,无理至极。
    18、“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阳明发热汗多,不是可下证。而本条都以发汗多为急下的根据。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举其特殊而略一般,说人所未知而略其已知。仲景多用何此笔法。阳明病潮热谵语腹满燥屎为可下证是人所已知,而发热汗多为急下证是人所未知。读《伤寒论》条文不可孤立对待。必须把它看为一个整体,各条文之间均有联系,然后才可以通晓文意。如大承气汤证为腹满燥屎。前文诸条已经申明,为人所已知,故从略。腹满燥屎若更加发热汗多者,乃应急下存阴。因发热汗多为里热炽盛,多汗又是亡阳伤津的主要原因。所以用大承气汤下之不可不急,若把发热汗多看成是孤立的一证,是必不可用大承气汤的。例如:发热汗多为白虎、承气共有之证,若无大便硬结的根据,那么白虎证与承气证的区别又在哪里呢?白虎汤证是发热汗多渴欲饮水无大便硬结。承气汤证是发热汗多有大便结硬。发热汗多一语,发热易辨,而汗多则需斟酌;如汗流如雨固可谓汗多,若连日以来皆汗自出濈濈然,亦应在汗多之内。汗多之意,无非是里热盛丧失津液已多:无非是急下存阴之意,这是阳明下法的一条基本思想。
    19、“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燥,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需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是阳明病的调停之法。不说阳明病而说“得病二三日”是因为没有阳明病的典型症状。脉弱是气虚血亏的病机。无太阳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疼之表证,又无柴胡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燥,心下满,能食并非可下证。但心下硬而烦热是胃家实热,因脉弱不可用下法,所以用小承气汤少少与和之。“少少与微和之”是个量,是个不能定的量。这个量的大小必须按照“微和之”这个要求而定。假如服下小安,到六日就可以与小承气汤一升(200毫升),取下。这里必须注意到:先少少与微和之,待服下小安,第二日再与一升取下,是个试服之法,用意十分谨慎,以求稳妥。如果服小承气汤一升,仍不大便,而且小便少,虽不能食,屎定未硬,若攻之必溏泻。必需小便利,不能食,才是硬屎的证候,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此条只因脉弱而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地进行调停,一但掌握病机,即下决心一战成功。这其中可以看到仲景神机默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