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阳明病过程中的继发性杂病
阳明病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继发性杂病,也如太阳病阶段中的继发性杂病一样,是非伤寒病因造成的病理过程。但由于这些继发证候与阳明病有着发生上的连续关系,所以伤寒病的临床学必然兼容并蓄地为其应有的内容。历代伤寒注家也曾有人探讨伤寒与杂病的区分问题,但由于在热论、经络、运气六经的解释中,伤寒六经病理不明,终不能从六经界说中分析出杂病,反而作出种种臆断。作者于伤寒六经病中析出杂病部分,列于本经篇末,分别一陈管见。一、黄疸病
1、“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证是伤寒阳明病过程中继发急性黄疸性肝炎。临床中并不少见,在伤寒论中,阳明继发黄疸的病例如:“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伤寒身黄发热”;“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等等。黄疸病是不是伤寒阳明过程,为何黄疸总是与阳明病相联系着?这必须从阳明病与黄疸病的病理上说起。关于黄疸病,历代医家皆以为湿停热淤而发黄。如程应旄说:“伤寒余热在里者,由湿蒸而来,故身必发黄”。医宗金鉴说:“身黄湿热之病也。湿盛于热,则黄色晦,热盛于湿,则黄色明”。对于黄疸的病因为湿,历代医家无异词,所谓湿,当然是六淫之湿邪。显然黄疸与伤寒是不同的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当然,黄疸是不能属于伤寒的范畴,因而也便不能属于阳明病。在《伤寒论》中,阳明病与黄疸虽然有着继发证的时间联系,但在病理上却有着严格的界限。阳明病的病机为“胃家实”。阳明病的证状特征,仲景有明确的指示。如“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又说:“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也。”从这里清楚地看出,仲景反复地指出阳明病的特征为发热恶热濈濈汗出之表现。再看:“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若发热身无汗,如何能是阳明病呢?黄疸与伤寒的本质区别,第一是病因不同,第二是阳明身热自汗,黄疸身热无汗,黄疸不符阳明病的辨证指标;第三,现代医学实验证明“黄疸”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指本证)与伤寒不是同一的病种,黄疸实为继发性杂病。
本条阳明病三字乃指发黄前的证候,即发热汗出之过程。发热汗出为向外发越,是不能发黄的。黄疸病则身热无汗,小便不利,这不属于句首阳明病,阳明病的病理反应是伤寒在胃肠的抗御反应,因胃肠在抗御过程中所产生的高热向体外调节而排出,造成肠的强吸收而大便干燥,这是阳明病的一般病理。而黄疸病则是在阳明过程中继发的肝胆炎证。在肝胆的炎证过程中,造成胆汁的代谢失调,因为胆汁是肝脏所合成而贮于胆囊,由输胆管注入十二指肠,进入肠道,消化脂肪,并刺激肠壁促进吸收功能。进入肠道的胆汁,一部分由大便排出为粪胆素,一部分被肠吸收进入肝脏,肝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胆汁,另一部分进入循环从汗液与小便排出为尿胆素。假如在病理过程中,胆汁不能进入肠道,造成消化、吸收上的障碍而腹满;胆汁滞留于肝脏组织从肝静脉毛细管进入循环,又因为胃肠无大热而没有调节体温的排汗,又因肝脏对抗利尿激素灭能功能的减弱而造成小便不利,则进入循环的大量胆色素不得从排汗,小便中排除,沉积于体表组织间,即发出黄疸,仲景在本条中说:“身无汗,小便不利,腹满,身必发黄,正是急性黄疸性肝炎的证状表现,而且也是符合现代医学黄疸性肝炎的证状表现,而且也是符合现代医学病理学的原理的。
阳明病发热汗出,身无汗则不是阳明病。黄疸不是阳明病,是继发于阳明病过程中的杂病。阳明病只能是黄疸病的一个诱因。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84克 栀子14枚打 大黄28克
上三味,以水2400毫升,先煮茵陈减1200毫升,内二味,煮取600毫升,去渣,温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