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而发热即心烦喜呕。心烦即心烦发热。如“胸中烦”、“烦疼”等等皆有发热。伤寒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呕而发热为三焦气机失调,以小柴胡汤主治。
3、“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疼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条说三层意思:一、呕而发热为柴胡汤证,如误下后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可作战汗而解。二、若下后心下满疼者为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治。三、下后但满而不疼者为心下痞,以半夏泻心汤主治。呕而发热易被认为可下证,所以仲景特出此条指示以说明下后的处理办法。呕而发热之柴胡证,与小结胸、大结胸、心下痞四证最须鉴别,呕而心烦发热,腹部平软无异常表现的为柴胡证。心下满按之疼者为小结胸;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者为大结胸;心下满而按之软,以指弹之有气体声为心下痞。然而柴胡证,大小结胸证、心下痞俱可有呕而发热。若但据呕而发热则上述诸证即不可分别。必须看证候的全面表现,而后才可以认识病位病性病势,立法用药才不致有误。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疼,先与小建中 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凭脉断证不是仲景的理法。“法当” 二字亦是衍文。成无己本中“腹疼”下有“者”字,与“法当”二字文辞不谐。此条似是:“伤寒脉弦细,腹中急疼者,先与小柴胡汤;不差者,小建中汤主之。”阳脉指寸脉,阴脉指尺脉,挠骨动脉尺寸同一血管,岂能前一寸涩,而后一寸弦?这在临床不曾见过。仲景无此脉法,亦无此脉理。腹中急疼而用小柴胡汤唯一可据的就是脉弦细。如无脉弦细的腹中急疼则毫无用小柴胡汤的根据。据脉弦细而调和三焦气机,若仍不差再以小建中汤通阳缓急止疼。因服过小柴胡汤,三焦气机已通,小建中汤则可奏效。如先与小建中却殊无根据。仲景从无盲目治法。柯琴对本条解为一证两方,与麻黄汤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而更用桂枝再汗同法。这在病理上颇不然。太阳无汗用麻黄汤发汗,汗出病未解复发热,不可再用麻黄重发汗亡津液。这将导致病情逆转。又因曾发汗,汗腺已开张,不须再用麻黄,只以桂枝汤解肌即病解。这是太阳病理特性所决定的,并非一证两方,乃因势利导祛邪法的妙用。若脉弦细腹中急疼本无用小建中汤的根据,只有用小柴胡汤治后不差,才有用小建中汤通阳缓急的根据。在伤寒论中,先与小柴胡汤不愈而再用他药的病例有:“……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通。”得屎二字有用通便药之意。又如:“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42克,芍药84克,甘草28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胶饴200毫升 上六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此方在千金方中名芍药汤,治产后少腹疼。桂枝汤增芍药加胶饴即此方。胶饴即麦芽糖;亦称糖稀。胶饴含大量麦芽糖,微温味甘,缓中,补虚、润肺、治中虚腹疼。小建中汤乃通阳补虚缓中止疼之剂。
5、“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和,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条是伤寒太阳病汗下后转化少阳病理过程。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为少阳证,为小柴胡汤主治,因渴而加括娄根,因胁满微结加牡蛎,因渴而小便不利加干姜散水气,因身有热而去人参,因头汗出加桂枝。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乃小柴胡汤方加減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112克,桂枝42克,干姜28克,黄芩42克,牡蛎28克,括娄根56克,甘草2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