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二章:伤寒阳性过程的合并病(2)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5、“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本条太阳与阳明合病是表里同时发生的阳性抗御过程。既言太阳阳明合病,必有发热恶寒脉浮之表证,与胃家实之里证。文中所言“必自下利”即是胃肠的阳性病理过程,即是胃家实的病理表现。发热恶寒脉浮自下利乃太阳阳明合病的证状特征。不可偏执胃家实只是不大便或大便硬,去最狄隘地理解胃家实的涵义。胃家实应根括胃肠的一切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阳性抗御反应,《伤寒论》中有“自利清水”的大承气汤证可资证明。同时瓜蒂散证、白虎汤证都是胃家实的表现,都不是不大便或大便硬的证状。正因为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自然不同于太阳阳明先后并病。尽管合病与并病在治疗上无原则性的区别,但都有同时发病与先后发病之分,在六经辨证中各具一格。
    所谓自下利是胃肠的抗御反应自发下利。下利发热而渴是胃肠的阳性病理过程,若有恶寒脉浮是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当以汗解,下利发热而渴当清里。但清里则表邪无出路,所以在治疗上仍须以太阳为主。脉浮发热恶寒无汗当以麻黄汤取汗解,加葛根通行津液以止渴,利二便以治阳明里热下利。唯葛根能止热利兼解表。葛根汤乃太阳阶段的解表发汗剂。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之用葛根汤,也是以太阳为主、阳明为从的治疗原则。若发热不恶寒,自利而渴的不是太阳阳明合病,不可用葛根汤发汗,乃葛根芩连汤证。
    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本条太阳阳明合病亦有脉浮发热恶寒之表兼有渴而呕吐腹满之里证。太阳病有“体疼呕逆”,少阳病有“呕而发热”为何本条不下利而呕者即是阳明呢?盖太阳之脉浮而紧,少阳之呕脉弦细,阳明之呕腹满而渴。所以仲景“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上条是表里合邪下利,此条是表里合邪而呕吐。无论下利或呕吐都是胃肠的阳性抗御反应。呕吐一证有胃肠结热上迫而为呕吐,属于阳明证,如本条之呕。若胃肠热结身热多汗伤津而大便硬,或胃肠热结津液下注而为自下利,或为本条胃肠热结上迫而呕吐,俱是胃肠的阳性抗御反应。本条太阳阳明合病因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表所以用麻黄桂枝发汗,葛根利二便生津止渴,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葛根加半夏汤方即葛根汤方中加半夏99毫升,煮服法同。葛根汤方见太阳病篇。
    7、“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本条合病亦是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而喘之表证,复有腹满之里证。文中说胸满不说腹满是仲景的文法如此。因条文之首已言阳明病,又说胸满自是腹满累及于胸,说胸满不说腹满以示不可下之意。指出阳明病更说胸满,而腹满为在所必然。因腹满在临床中一看可知,而胸满为自觉,临床中可问而知之不可察而知之,所以指出胸满而腹满自明。本条合病也是以解太阳无汗之表为主,以麻黄汤发汗。
    以上太阳与阳明合病三条。此三条须合看,共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表证,一为腹满自下利,一为腹满而呕,一为腹满而喘。在治疗上皆以太阳为主,阳明为从,亦如并病之治法。仲景之文必须合看方可见其全面,若分看则见其偏,所谓互文见义。三条合病须合看,四条并病须合看,太阳无汗病势须合看,六经各篇须合看,一部《伤寒论》须合看。仲景文字多用互相发明的写作方法。对任何一条去孤立的解释,势必死于句下,不可能阐发出其真义。往昔注家吃此亏的甚多。
    8、“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疼,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此条是太阳少阳并病的禁法。若太阳病用汗法,而少阳则禁汗。所以太阳少阳并病当从少阳治。仲景特书此条以告诫不可发汗。文中头项强疼为太阳证,眩冒为少阳证。时如结胸即不是结胸。若真为结胸是不会时有时无的,此正是少阳之胸满。太阳与少阳并病本有柴胡桂枝汤之治法,本条只出刺法而不言主方是避免重复,重点是告诫不可发汗。所谓发汗,是指用麻黄汤、葛根汤及大青龙等方药。太阳与少阳并病若误发汗必亡津液而转属阳明而谵语。脉弦表示少阳病的进一步发展。文中说刺法的大椎第一间即百劳穴。刺百劳以泻胸中之热。刺肺俞以泻太阳。刺肝俞以泄少阳。期门为肝之募穴。刺期门亦泻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