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二章 少阴病纲领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二章 少阴病纲领

    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病提纲,是少阴病理阶段的脉证特征。也即是少阴病理界说,凡具此脉证的即为少阴阶段。
    少阴病三字即概括无热恶寒。仲景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凡说阴病即括无热恶寒;凡说无热恶寒即指阴病。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在病理上是一个整体,是少阴病所独有的证状表现。脉微细是循环机能衰弱的脉据。而身寒欲寐正是功能衰弱和体液缺乏在体表部的反应。所以说少阴提纲是少阴病理界说又是少阴病的辨证纲领。脉微细与身寒欲寐是相互证明的东西。脉微细是气虚血衰的脉征,身寒欲寐被脉微细所证明为阳虚于表的证候。而身寒欲寐也证明着脉微细是气虚血亏的病机。证与脉必须作为一个证候的整体看待,如果把证与脉分割开来,孤立的看待,就不能认识病理过程的本质。比如说,四肢逆冷这个证,在脉微细的证状中是少阴证,若在脉乍紧心下满而烦中则为阳明证,若在脉弦细腹中疼胸胁满中则为少阳病,如瓜蒂散、四逆散证中皆有四逆。所以任何一脉一证必须在病理过程中脉证的整体中看待,才会得到本质的认识。
    本条山田正珍认为:“但字下脱恶寒二字,当补之”。其实不必。仲景既已指出少阴字样,即概无热恶寒。但欲寐之但字,是只、仅之意。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但欲寐是观其头而知,因而就有头不痛、项不强,无发热及其他证,只神疲欲寐。这活现出一幅脑血循环不足的神志不清面貌。陆渊雷先生认为本条提纲文字太简略,不足包举少阴之证候。其实亦不然。提纲证应是本经一般性的典型脉证。而且不仅为本经所特有,同时是本经单独具有的病位、病性和病势。并不须包罗各个具体过程中一切脉证表现。本条少阴提纲完全具有少阴病的一般性病理证候,即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所以不存在简略与否的问题。
    2、“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蜷”音“拳”,肢体曲缩叫蜷。
    此条冠以少阴病即概提纲证。恶寒而蜷卧是体温不足时肢体蜷曲之卧态。大凡体温升高发热的病人,多扬手掷足,以利于放散身体热量。而体温低落恶寒的病人,皆肢体蜷曲而卧,欲保存身体的热量。少阴病下利,是少阴合并太阴过程,因少阴为阳虚表寒,下利为里寒,里寒为太阴。若利止而手足温是胃肠机能恢复,向阳发展的趋势。因手足为远心端,循环机能衰退则手足先寒,而机能恢复手足得血则温暖,胃肠得血则利止。少阴与太阴合并是表里虚寒的危证,阳回利止手足温是向愈的表现,所以说可治。
    3、“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此条亦是少阴太阴合并过程,与上条相互发明,本条与上条都是恶寒身蜷而利,上条是利止手足温,阳气恢复之证候,故可治而愈;本条是利不止手足逆冷,是夺精亡阳之证候,所以说不治。所谓“不治”即难治之意,不可解为必死之证。当以大剂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以救之。恶寒身蜷下利二阴合并之证候,可治与不治在于手足逆冷与自温之间。在阴性病理过程中,手足的温、冷,是测候阳气消长的指征,也就是测候循环功能进退的指征。旧说四肢为诸阳之本,亦即此意。阴性病的进退或生死,全据阳气的消长存亡。处于远心端的手足,对循环功能的进退是比较敏感的部份,同时也是最易察知的部份。恶寒身蜷而下利,一身表里虚寒,下利复夺其阴,若利自止而手足自温,无疑是阳气来复。因手足得血而温,胃肠得血而功能增进则利止。假如手足逆冷,乃阳消阴长的证候,亦即心力趋向衰竭的表现,所以说不治。少阴与太阴合并恶寒身蜷下利,病势为表里虚寒。表里虚寒以里寒为主。因机体的动力以胃阳为本,胃气存则内动力有所依存,若下利不止则万无阳回肢温之希望。所以少阴太阴合并过程,只有利止手足温的阳回证候,绝无利不止而手足温的二阴合并过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