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此条是少阴病阳回可治的机理。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身蜷为阳虚表寒。时自烦欲去衣被是病人阵阵心烦发热。烦热时即不恶寒身不蜷,不烦时则恶寒身蜷。烦概发热之意,欲去衣被一语显然是不恶寒而发热的病情。烦热是阳性病征,所以说少阴病自烦是阳回的征候。陆渊雷先生认为:“欲去衣被即躁扰见于外者,下文屡言烦躁者死,决其不可治也。”
按:自烦欲去衣被与躁扰不同,躁扰是神智不清意识模糊时手足作无意识的动作。时自烦欲去衣被是病人意识清楚时的病情。烦为心胸郁热不安,躁为躁扰不宁。烦为阳热,躁为阴虚。
5、“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脉微恶寒欲寐,吐利,是少阴太阴合并。第三条说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此条为少阴吐利躁烦四逆之死证。吐利见于少阴过程,不仅表里虚寒,吐而且利,阴液丧 失最速,四肢厥冷已见心力衰竭,躁烦已见手足妄动,神志不 安。此条乃阳亡阴竭之势,所以仲景指为死证。
6、“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起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是合并太阴。此条少阴病是脉沉或微细而反发热手足不逆冷,虽有吐利,因手足不厥,反发热而知循环功能尚对远端维持较好的供血情况,从而可知胃肠组织的供血尚可。所以仲景作出不死的预后。此条应注意到少阴病吐利过程中自始即手足不冷而反热,并不是少阴恶寒身绻肢厥吐利而后手足自温反发热。若少阴开始即恶寒肢厥,吐利发生后决无手足自温反发热的机制。正因为少阴开始即手足不冷反发热,所以知道吐利可自止而不死。脉不至是因吐利一时性脉闭,所以可灸少阴而脉还。若少阴恶寒肢厥吐利而脉绝,灸少阴是无济于事。千金翼与成本作脉不足,脉不足三字难解,应是脉不至。因手足不冷反发热,知 循环机能尚可,脉虽一时不至,但决其脉必有,所以说灸少阴七壮。常器之说少阴穴指太溪二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7、“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上条少阴病虽吐利但手足不冷反发热,知循环功能尚可,所以虽脉不至可灸少阴而脉还得愈。本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身蜷脉不至知循环已衰竭,同时不见阳烦而只见阴躁,知内动力已濒于灭绝,所以预言其死。由此可知,阴性病理过程的生死,全凭阳气的存亡。若阳气存虽表里虚寒吐利亦不死。如阳气亡失虽无吐利之里寒亦难得生。
8、“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此条是热论家的文字,不是仲景之言论。仲景以太阴、阳明为里,即以胃肠为里。此与少阴提纲之义不合。少阴脉细沉数不可发汗亦与伤寒少阴理法不符。少阴病脉沉反发热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法两条,证明少阴脉沉有可汗的机转,同时证明少阴病为在表。只有表病才有可汗解的机转。本条是热论家的言论。热病论以三阳为表,可汗,以三阴为里,可泄。热病论之少阴证为口燥舌干而渴,与伤寒少阴绝不相同。方有执、喻嘉言等人以热邪入里为解,理不可从。
9、“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此条理法无大错,但似非仲景文字。少阴脉微不可发汗于理亦通。少阴病阳已虚脉弱涩者复不可下,理亦是。细勘少阴病篇,并无可下之证,亦无用下之法,但何故出此禁下之戒律,少阴篇中有大承气汤证三条,但都是阳明证误入少阴篇的。除此之外并无少阴疑似之可下证。所以不必出禁下条文。本条当是热论家的文字,热论少阴病禁汗而用泄法,若尺脉弱涩者则不可下之。这完全符合热病论的理法。但前人注伤寒多顺文作解的,以致少阴理法混乱。即清代伤寒家柯琴亦难免千虑之一失,如柯氏注此条说:“少阴为阴中之枢,故所主或寒或热之不同,或表或里之无定。”“少阴一经,兼水火二气,寒热杂居,为病不可捉摸。其寒也,证类太阴;其热也,证类太阳。”然而根据仲景少阴病理界说及少阴篇内容来看,并无水火相兼,亦无寒热杂居。其中证类太阴者乃少阴与太阴合并,证类太阳者乃太阳与少阴相互转化的过渡阶段。柯氏所指水火寒热错杂者。乃阳明大承气汤证三条混入少阴而误认为少阴病,所以柯氏说寒热错杂、表里无定。并由此而发生上述一切错觉。然而仲景六经病理界说分明,表里气机阴阳寒热俱概于病位病性之中,病理分明,次序井然。以病位、病性相区分的伤寒六经病理过程,必然会依据病位病性而澄清一切错简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