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二章 少阴病纲领(3)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10、“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本条说少阴病下利止,自然是指脉微细欲寐恶寒四逆而下利的少阴、太阴合并过程。今利止而头眩自冒,可知并非阳回利止,乃胃肠功能衰竭,内容物已尽而利止。脑组织因严重缺血而眩冒。此乃阳亡阴竭之证,所以言死。
11、“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为呼吸极度困难,张口抬肩,呼气多而吸气少,呼吸动作只限于咽胸部,腹及两胁全无呼吸动作,此为肺气将绝的征候。在少阴过程中息高出现在心力衰竭时,所以是少阴的死征。临床中,见息高的大多不出一日即死。
12、“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本条证少阴脉沉微细欲卧,已是阳虚病况。若更汗出亡阳益虚。不烦自欲吐是里寒上逆。至五六日下利又合并太阴,表里虚寒之势已成。复烦躁不得卧寐是手足躁扰不宁,甚至不得安卧, 此是心力衰竭之候,临床上常出现于死亡之前。
13、“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紧脉反去者,此为欲解也。虽暴烦下利必自愈。”
    按:紧脉主寒主冷,但较沉、微细脉为轻。紧脉,《濒湖脉学》中说:“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诊家直诀”中说:“紧有形细而坚,亦有势艰而撼。撼者,左右弹也。”本条文中的紧脉当是因寒冷而致血管收缩出现的形细而坚,往来有力的紧脉。若如按绳索,脉体屈曲不平,呈迂回曲折状的紧脉是动脉硬化,脉管缺乏展性的表现。
    紧脉虽主寒冷,但与沉微细脉不同。沉微细弱为循环功能衰弱的表现。紧则只主寒冷,尚不至循环功能衰弱。如少阴脉紧至七八日下利,若脉微手足冷是少阴合并太阴过程。今脉暴微,即由紧突然变微。微脉由阳衰气血俱虚,当手足厥冷。今脉暴微手足反温,知不是阳气衰微,乃邪势已退的反映。所以说是病欲解除的征候。虽然暴烦——心烦发热,下利必自愈。所谓“自愈”不可作观望等待解,应是作为良好的预后解。本条据脉证变化所作的预后是以病理为依据的。同时反映出少阴进退变化总是以阳气的消长为转移的。
14、“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此条不可解。少阴中风不知是何证状,脉的阳微阴浮按钱潢说阴阳指尺寸。但寸微而尺浮之脉象又不知如何成为欲愈的征候。六经病中皆有中风一条,除太阳、少阳二条以外,皆不能理解。
1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六经病各有欲解时间一条,其理难解。
16、“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按仲景少阴病定义是表病的阴性病理过程。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是少阴。少阴病欲吐是胃寒上逆,有并发太阴之趋势。心烦为少阴阳回之机。但自利而渴非少阴证。太阴自下利而不渴。自利而渴不是太阴证。凡阴虚皆不能化水,所以凡阴性病皆不渴。以虚故引水自救来解少阴自利而渴是背离阴性病理。小便色白者以下文字全是信口开河。小便色白不能作下焦虚寒的征候,只可作为里无热的征候之一。本条不是仲景文字。
17、“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疼而复吐利。”
    伤寒病人脉阴阳俱紧见于太阳。太阳汗出亡阳向少阴转化,有汗漏不止脉沉恶寒之桂枝加附子汤证。若太阳病脉阴阳俱紧汗出亡阳属少阴,是完全符合六经病理的。太阳病汗多亡阳则传少阴。但法当咽疼而复吐利一句不是仲景文字。太阳汗出亡阳不必然有咽疼吐利的结果。所以用“法当”二字不妥。“法当”只能用作必然或法则之意。
18,“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