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三章 少阴病阳虚病势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三章 少阴病阳虚病势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应无热恶寒。今始得之,邪气由太阳初入少阴,阳气已衰所以脉沉,阴寒未盛,所以尚有发热。少阴与太阳是伤寒同一表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两性过程。在太阳发热恶寒而脉浮,在少阴则无热恶寒而脉沉微细。沉脉主阳虚不能统运营气于外,表明循环功能衰弱,所以虽能发热但内动力毕竟不足而属少阴。这是太阳与少阴相互转化的过渡阶段中偏于阴性的少阴过程。然而既能发热,即表明其有出表之机。但因脉沉表明功能偏衰,阳虚不能统运营气于外,所以病势为阳虚表热,以助阳解表法。用附子助阳,麻黄细辛取微汗解表。
    前代医家以此证为少阴里寒兼太阳表热,而不知此证是太阳转化少阴之初,阳气始虚,阴寒未盛之时。病性的转化,完全以功能衰盛为依据。所以虽有表热,但据脉沉亦为少阴。文中“始得之”三字即寓有初入少阴,阳气初衰,阴寒未盛之意。少阴病的来路一是自太阳转化而来,从太阳到少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阳气消弱进程的快慢。太阳初入少阴,入之未深,阳气虽虚,虚之未甚。太阳之脉浮,转化为少阴之脉沉。太阳之表热,尚未化为少阴之表寒。所以虽为少阴,但有发热则仍有邪气出表之机。在这一过程中,若阳气增益,则从太阳表解。若阳气消减,则恶寒肢厥而脉微细。所以本条证,不能说是少阴里寒兼太阳表热。少阴不主里病,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东西,不能共居于同一病位。仲景以胃肠为里,以肢体为表。里寒外热之证有桂枝人参汤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28克,附子1枚炮,细辛28克
上三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麻黄辛温发汗。附子辛甘大热,炮用助阳强心。细辛辛温,主治头疼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疼、死肌,利九窍。少阴病脉沉用附子助阳,以提高体表组织供血量,增强体表代谢机能,在内动力增强的基础上用麻黄取微似汗以袪邪出表。是为助阳解表法。
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此条是承上条而说,上条始得之脉沉反发热,此条是得之二三日,但没有说明外证。从麻黄附子细辛与麻黄附子甘草二方的效能逆推病情,本条亦是脉沉发热,所以亦用助阳解表法。用细辛的当有头疼身疼,用甘草的当头身不疼。二证皆无汗,虽发热而热亦甚微。文中“以二三日无里证”一句是后人所加注语。无里证指无吐利证。有无吐利与二三日无关,也不是可汗与否的根据。此十二字不是仲景文字。
“麻黄附子甘草方:
麻黄28克,附子1枚炮,甘草28克
上三味,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以附子助阳强心,以麻黄发汗,甘草缓中益脉。此方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力缓。
8、“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条承上条而言。上条少阴二三日,此条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脉沉更加腹疼,四肢重沉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或者说是由于循环功能衰弱而影响肾脏泌尿,导致水气内停,出现小便不利,腹疼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咳、呕都是水气的证状。肺组织有水气则咳,胃中停水则呕。若小便自利不下利,只有脉沉四肢沉重疼痛或呕或咳的亦是阳虚水不化之真武汤证。
“真武汤方:
茯苓42克,芍药42克,白术28克,生姜42克炮,附子1枚炮
上五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100毫升,细辛14克,干姜14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28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1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