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武汤本名玄武汤,宋版避讳改作真武汤。玄武北方水神之名,因以命名治水气之方剂。炮附子助阳强心药。所谓阳,即功能。因附子有增强循环功能的作用。循环功能增进,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增加,因而有增强全身组织器官之功能的作用。所以虞搏说:附子“能追复散失之元阳”。所谓元阳,即维持生理活动的动力,茯苓淡渗利水,芍药通血止疼,白术利水止利,生姜温胃止呕。诸药在附子助阳的基础上而建利水之功。
本条证小便不利自下利,不属太阴的范畴。太阴下利为阳虚里寒,主以附子干姜。此条证为阳虚水气下利,主以茯苓白术。太阴下利脉弱腹满时疼。本条下利为小便不利脉沉。文中服法后之加减法为后人所加的文字,各个或然证俱是水气为病,都在真武汤主疗范围之内。但注者偏要一证一药加减治疗。特别是去茯苓、去附子最为无理。试问:真武汤若去掉附子、茯苓何以助阳利水?何以成为真武汤?
4、“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本条为太阳病发汗过多而伤阳转化少阴。阳气初衰而脉沉,阴气未盛而仍发热,阳虚不能化水而心下悸小便不利,头眩身瞤皆阳虚有水气的见证。此条证在临床中常可见到,皆因非法发汗造成。时时出汗,头眩心悸小便不利,两手抖动不能握物,头、口颤抖不能饮食及语言。用真武汤一剂而汗止颤抖大减,两剂而愈。
5、“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本条是少阴病理阶段的典型证状。本证候最能体现少阴提纲中少阴病理界说。太阳病在表,发热恶寒身体疼骨节疼痛,脉浮。少阴病亦在表,无热恶寒身体疼骨节疼痛,脉沉。沉脉为血管收缩之象,是循环功能衰弱与体液不足的表现。脉管收缩下沉表明体表供血不足,所以无热恶寒。对远端供血尤少,所以手足寒冷。身体疼骨节疼皆为功能衰弱,代谢减低所造成。少阴病因为与太阳为同一病位依椐功能盛衰而分化,所以少阴病多从太阳亡阳,转化而来。附子汤助阳温经,为少阴正方。
“附子汤方:
“附子2枚炮,茯苓42克,人参28克,白术56克,芍药42克
上五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附子助阳强心,人参补气生脉,茯苓通阳利水,白术健脾利湿,芍药通血脉缓疼痛。附子人参芍药助阳补阴温经止疼,苓术健脾利水,脾气健运则谷气充于脉中,以助附子人参建回阳之功。
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本条是少阴灸法。脉经此条无“附子汤主之”五字,为是。得病一二日间,口中不苦不燥不呕,故说口中和。其背恶寒,意为一身手足不寒,只背恶寒。此证脉沉只背之局部恶寒无其他见证,病轻邪浅,可用灸法而愈。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说:当灸膈关、关元穴。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旁开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灸五壮。关元在脐下三寸,为足三阴任脉之会穴,温里助气。条文中附子汤五字当刪。前人于此议论颇多,见解不一。余以为附子汤证仲景已指示明白,若仅背恶寒身体手足不寒不疼,口中和无其他证状,邪浅证微,自可灸之而愈,岂有轻病用重药加灸的道理。
7、“少阴病,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概身寒脉微欲寐,下利脉微是太阴证,本条为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阳微阴衰,表里虚寒。身寒肢冷下利脉微,循环已趋衰竭而利尚不止,急以白通汤回阳止利通阳滋脉。
“白通汤方:
葱白4茎,干姜14克,人尿100毫升,附子1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内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按:附子生用性急效速,副作用亦较强。葱白辛温走表通阳。人尿咸平。朱丹溪说人尿“滋阴最速”。民间用人尿治虚劳,又用于扑损失血止渴补虚甚效。本方以生附回阳,干姜止利,葱白通阳气走体表,人尿滋阴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