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第三章 少阴病阳虚病势(3)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8、“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此条是承上条而说。上条少阴下利脉微,服过白通汤当利止手足转温,若利仍不止,厥逆无脉,是下利脉微的发展。干呕烦者是胃中虚热。以白通汤治下利厥逆无脉,加猪胆汁治虚热呕烦。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为阴阳离决故死。脉微续是心机能逐渐恢复正常的表现,是向愈之意,山田正珍有这样的比喻:“其脉暴出者,犹油尽将灭之灯,被挑剔,忽明而终灭,故为死证。若其脉微续渐出者,犹为霜雪所抑屈之草,得春阳之气,徐徐甲圻,故为生也。”凡厥逆无脉之证,服回阳通脉药,皆如此理。山田氏所喻,极合病理。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4茎,干姜14克,附子1枚生用,人尿100毫升,猪胆汁20毫升
上五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按:猪胆汁苦寒,治骨热劳极消渴,止虚热之烦呕。
9、“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此条义理似是而非,与少阴病证治实际并不相吻合。按少阴病的脉象有沉、有微细、有脉微欲绝。以病情而论沉为轻、微为重。以脉沉而论,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真武汤证等,俱以助阳为主而并不用四逆汤。凡是用四逆汤的多是脉微身寒手足厥冷或合并下利的表里虚寒证。从仲景的用药规律看,凡阳虚皆用附子,急证回阳救脱则生用,缓证助阳补虚则炮用。里寒下利则用干姜。在少阴病篇凡用四逆汤的证候皆表里虚寒,并无一例是但据脉沉而用四逆的证候。本条但举脉沉而主以四逆,不仅是肤廓难从,而且不合仲景理法。本条不是仲景文字。
10、“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 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疼、或干呕、或咽疼、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下利清谷是太阴证,手足厥逆脉微为少阴证。脉微而至欲绝,循坏已趋衰竭。下利肢厥而身反不恶寒面赤,是里真寒外假热。身热为格阳,面赤为戴阳,皆阴极似阳之假象。或然证中,腹疼是因里寒,干呕是胃中阳虚无津液,咽疼是阳虚津不继而燥疼,利止脉不出与太阴下利脉绝同机,俱在通脉四逆汤主疗之中。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28克,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42克,强人56克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加葱九茎;腹中疼去葱加芍药28克,呕者加生姜28克,咽疼者去芍药加桔梗14克,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28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所以称通脉四逆是对脉微欲绝,脉不出而说。所以增倍用干姜是温里止利,利止则水谷之精气乃可灌输于脉。干姜与附子相辅相成有阳生阴长之妙机。方后加减法是后人所加。仲景文中并列之或然证,都是与清谷下利四肢厥逆同一病机,俱在通脉四逆汤主疗范围之内。仲景并无加减之意。加减法中用药的理法粗俗,决不类仲景的用药之法。雉间焕说:“干呕不止加粳米葱白有大验,不拘面色。”此为经验之方,可信。
11、“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下利脉微而涩,是表里虚寒,阳微阴竭之证。况且呕而汗出,虚阳将脱。数更衣而反少,是肠内容物将尽仍频频下利不止。此证以通脉四逆汤急救尤恐不及,决非灸法所可。方有执说灸百会以升其阳。喻昌、柯琴、金鉴都从方氏之说。郭白云说灸太溪。《脉经》说灸厥阴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