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案|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第四章 少阴病阶段的继发证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第四章 少阴病阶段的继发证

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脓血多热利,如白头翁证、肠痈、痢疾等证,本条下利便脓血又以干姜石脂温涩固下之法主治,从而可知不是热利,所谓脓血当是肠粘膜之上皮细胞等物,即后世所谓之肠垢,决非炎证之脓血。同时,少阴病脉微恶寒肢冷若下利,应以四逆汤急事回阳止利。今不用四逆汤回阳而只用桃花汤固涩之药,可知是少阴病阳回肢温后之滑脱失禁,粪便带有肠垢的局部证状。冠以少阴病是继发于少阴,并非有脉微肢厥身疼等表寒之证。前人有以痢疾为解的,是错误的。痢疾多阳性病,其粪便及排泄物多有病理物质,必须代谢于体外,是决不可用温中固涩之法的。
“桃花汤方:
赤石脂223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14克,粳米200毫升。
上三味,以水1400毫升,煮令米熟,去渣,温服140毫升,内赤石脂末2克。若一取愈,余勿服。”
    按:赤石脂主要成份为含水硅酸铝,性温味甘涩,功能止血止利,粳米利胃止泄利。三味相合有温中止利固脱之功。陆渊雷先生经验:用此方治肠出血,颜面失色,四肢厥冷,脉数疾而弱者。
2、“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剌。”
    此条与上条相同。上条以药治,此条以刺法。可刺二字,当含可刺而愈之意。若不然,可刺之病甚多,不可刺之病甚少,何必多此一语。下利便脓血可刺而愈,可温涩而愈,证明决非急性热利,也不是下利脉微四逆的表里寒证。很明显是少阴阳回肢温后之滑利证。文中只言可刺,未言何穴。钱潢说剌少阴之井、荣、俞、经、合穴。常器之说刺幽门、交信。
3、“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本条与真武汤条同是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但本条是肠寒滑利,小便不利是因下利不止吸收障碍。这与真武汤证肾功能衰弱水气不化之病机不同。真武汤证有脉沉恶寒四肢沉重疼痛之少阴表寒证,所以为少阴过程,以附子助阳,佐以通阳利水药。此证无恶寒肢疼之少阴表证。虽二三日至四五日,亦是少阴阳回肢温后肠寒滑利之局部证状。山田氏以为本条是叔和剽窃真武汤条,加以便脓血三字为文。是为误解。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仲景有明文指示,见第二章5条。此条少阴吐利烦躁四逆则主以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治干呕吐涎沬食谷欲呕局部胃寒证,不能治表里虚寒之危证。此证当是少阴阳回后的胃寒吐利。至于手足逆冷与烦躁欲死是因心下痞塞,气机不利而致。这与少阴阳亡四逆烦躁不同。此证与少阴吐利四逆烦躁之区别,在脉微细与脉弦紧。烦躁不安手足扰动,要看意识清楚与否,或身蜷恶寒肢厥、或乍有厥时等等。总之,要在整体辩证观念中认识病证的真假异同和病理的本质。
“吴茱萸方:
吴茱萸200毫升汤洗七次,人参42克,生姜84克,大枣12枚
上四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按:吴茱萸温中祛寒降逆止呕。人参补气,生姜温胃散寒止呕,大枣和中,共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剂。
5、“少阴病,下利咽疼,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本条亦是少阴阳回后之继发证。下利不属太阴过程,太阴下利脉弱腹满时疼。因阳气初复,胃有虚热烦满,咽疼因津液虚乏干燥而疼,不是炎证,所以用猪肤白蜜滋阴补虚除烦润燥。
“猪肤汤方:
猪肤220克
上一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渣,加白蜜200毫升,白粉2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山田氏以猪肤为猪肉,按猪肉多脂肪,不宜病人服用。猪肤乃猪皮肤,即猪皮。猪皮煮汁掠去浮油。李时珍说:“甘寒无毒”。此物最能滋补津液,调大肠。白蜜为白色蜂蜜。蜂蜜之色随花而异,入药白色春蜜为佳品,白密气味甘平,解毒止疼,除心烦,止肠澼。功能滋阴补虚除烦,止肠澼下利。